状元郎弃子逆袭路: 120-13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状元郎弃子逆袭路》 120-130(第15/19页)

知晓自己那日所言多么疯狂,不敢轻言半字。@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不过,他对高明进这张口就来的想法倒是佩服,看来这个想法早就在他的脑海中,只是一直藏着。

    这个人脑子里不知道有多少于朝廷有利的良策。太子评价他:胸怀大才,不尽全心。一点不假。

    他倒想瞧瞧,最后他是全吐出来,还是带进坟墓。

    总有能瞧得见的一天。

    说完西北的事,俞慎思也退回自己的位置上。余光瞥见旁边记录起居实录的同僚用很异样的眼神朝他看过来。

    俞慎思:“……”

    怎么?自己“告御状”的事,你还准备“载入史册”呢?

    后世人整理当今皇帝的史料,见到他因为兄长手被茶水烫伤“告御状”,不知道啥反应,会不会细细剖析推理,来一篇“阅读理解”。

    他朝史官露出友善的笑意,心道,还是忽略不记了吧?

    当然,讨好无用,否则就不是称职的史官了-

    高明进觐见为的是南安省和江原省实施新策后的情况。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秦耀先虽然生活奢靡、善于弄权,但的确有才干。自赴任后在当地大刀阔斧推行新策,虽然阻力不小,没有彻底推行开,但已见成效。新策实施的州县赋税明显增加。与新策推行并行的是户籍的重新登记造册,倒是挖出来不少隐瞒的人口。

    江原省的豪门世家和大地主阶层反抗强烈,汤逢春上任后,倒是有些手段,但是强龙难压地头蛇,依旧步履维艰。士绅闹事虽压下去,新策推行依旧不配合,成效微乎其微。

    皇帝也愁着此事。汤逢春若是不能胜任,只能重新安排官员,一时间脑海中还没有合适的人选。

    高明进进言:“臣以为不妨给汤巡抚安排个副手。”汤逢春只身前往江原,身边无得力之人,自是行事多有不便。江原省的官僚派系又复杂。

    皇帝不是没有想过。只是有所顾虑,高明进提出这个建议,皇帝便顺势询问可有合适的人举荐。

    高明进推荐了两个,一个是衡王的人,一个是太子的人,不偏不倚。

    皇帝知晓他的心思。

    这也是他看重高明进的原因之一。

    数日后,皇帝与几位朝臣商议安排人到江原,最后定下都察院郭坚,年前便启程前往赴任。

    两个对高明进怀恨在心的人全都去了江原,去推行他提出的新策。

    不知高明进与郭坚关系破裂的官员,倒是认为郭坚此去既是做汤逢春的副手,也是监视。但知晓的人却是替高明进捏了把汗。

    高明进却是气定神闲,浑不在意,有种君子坦荡之态。

    年底各个衙署都忙得团团转,翰林院也不例外,大过年的都得分班值宿。所幸俞慎言兄弟二人不是在大过年当天,倒是和家人过了个团圆年。程宣便轮在了大年夜。

    程宣表现很心宽,父母都在西北,京城家中只有最小的叔叔和最小的妹妹,吃的本就不是团圆饭,也就不太在意了。

    年后拜年,程宣主动登俞家的门。

    俞慎思到门前相迎,见到程宣身侧跟着一位十五六岁的姑娘,有些诧异。

    姑娘面皮白净,五官和程宣几分相似,但轮廓线条不似程宣分明,多了分女儿家的柔和,显得温柔娇俏。猜得到是他那个还未出阁最小的妹妹程宛。

    “程兄,程姑娘。”俞慎思施礼。

    俞慎思虽然也常登程家的门,这还是他第一次见程宣的妹妹。

    程宛笑着福礼,“三公子好。”

    程宣上前一

    步,搭着同窗的脖子,笑着同他解释:“你别多想,小妹是来拜访令嫂。”

    废话!不是拜访自己大嫂,难道来拜访他?

    “应该是程兄别多想才是。”请他们进去。

    程宜程宛姐妹和赵宁儿原本相识,因为俞慎言和程宣走得近,俞赵两家定亲后,程家姐妹和赵宁儿也亲近了。赵宁儿成亲后有了身孕,程宜成亲外嫁,往来不便,相聚便少了。

    今日过来还是让俞慎思有些意外,不知赵宁儿是不是提前知晓。他身为男儿多有不便,让人去禀告俞慎微。

    程宛爽气地笑道:“不必劳烦大姑娘一趟。差个人领我去拜见令堂。届时再去看望大姑娘和赵姐姐便可。赵姐姐知晓我今日过来。”

    这性子直率,也难怪和赵宁儿能处成闺中好友。

    正说着话儿,俞慎微已经得了下人禀报迎了出来,问好后,歉意笑道:“宁儿身子不便出来相迎,程姑娘莫怪。”

    “岂敢,赵姐姐近来身子可好?”

    两人说着话朝内院去。

    俞慎思斜程宣一眼。

    程宣这人在不熟人面前有点清冷孤僻,但是相熟之后便发现他不仅话多,还闷坏。

    两人去了俞慎言的书房,聊会儿私事,便说起西北之事。

    程宣从怀中取出信给俞慎言,道:“我前几日收到家父来信,西北那边情况越发复杂。”

    因为是程总督的家书,俞慎言不便窥看。

    程宣笑着道:“里面都是公务之事,无妨。”

    说是公务,父子多年相隔两地,岂会只说公事。信的中间部分的确是公务,前后两头全是叮嘱挂念。简短几句话却可见一位老父亲一颗爱子之心。

    信中所述关于西北的复杂,俞慎言看得出是因为他所献之策的缘故。

    既然要分化,将一个整体打散,自然会将矛盾都激化。人不是死物,岂能是任由摆布,各有贪图欲念和恩仇,自是会将局势变得复杂。其实这复杂对于大盛来说反而是好事。

    俞慎言将信中间的部分又看了两遍,最后才搁下信,不由得想到了高明进年前所言之计,他想要的是两大部族相残。如今的境况是西北两部内部相残,外部七个部族虎视眈眈。

    西北各部相互蚕食固然是好,没什么比内斗更能消耗部族力量。这也是他最初想分化西北各部的用意。

    只是内部矛盾激化,会让一部分人把目光转向外部,转向大盛。

    大盛的禁止西盐入境之策,本就让西北各部与大盛的关系紧张加剧,如此他们就更迫切想要从大盛掠夺。

    半晌后俞慎言长长叹气,想要避免这种局面太难。

    现在西北大雪漫天,可能暂时不会有大的动静,开春后就很难说了-

    俞宅中三个年轻人为此事犯愁。

    高府中,高明进和两位大人也在说此事。

    高明进对同朝官员感叹:“这个时候,需要一个对西北各部熟悉之人前往协助啊!”

    对西北熟悉之人,莫过于编修西北各部史的官员,而其中最为突出的自然是献安西北策的俞修撰俞慎言。

    但俞慎言是高侍郎的内侄。

    高侍郎与内侄并无矛盾,总不至于要将内侄送往西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