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二凤是始皇的太子: 170-18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假如二凤是始皇的太子》 170-180(第17/18页)


    心中暗骂了会对方后,她端起茶碗正待喝口茶解解火气,突然察觉她对面之人异常安静。

    诧异抬眸,就见他正半阖着眼皮坐着,指腹有一搭没一搭抚着茶盖,脸上看不出多少表情来。

    “殿下?”

    她不明所以,迟疑唤了声。

    姬寅礼撩起眼皮看她,莫名轻笑了笑,“无事,就是想起了一事。喝会茶罢,待会困了就去歇着,好好养足精神。”

    陈今昭便也不多怀疑,端起茶碗来吹了吹就小口喝着。

    姬寅礼眸光柔情的看着她,她的一举一动,当真是如何都看不够。

    刚才他只是在想,若他置于那罗行舟的处境,会如何做?

    他眸里隐现抹晦暗。还能如何,要他认命是不可能的,他会去争去抢,就算上天注定不给他这份圆满,他也会拼命硬生生争夺出圆满出来。

    否则,要他此生能如何甘心。

    隔着茶桌,他伸手给她拭去唇边的水迹,屈指在她颊边轻点下,嗓音柔软的打趣,“花脸猫。”

    第180章

    “当今天子,十三继位,韬光养晦,二十二岁诛嫪毐,平昌平君之乱,执掌秦国,厉兵秣马,夙兴夜寐,一日所批奏疏多达百斤,如今堪堪三十有六,便已一统六国,怎能不值得惊叹?”

    太子神采飞扬,抑扬顿挫地夸夸他父亲,言语之间的骄傲,表露无遗。

    “但这依然只是功。”头铁的淳于越强调。

    “那诸位听说过茅焦劝谏的故事吗?”太子言笑晏晏。

    当年他可劲劝嬴政,就是为了打造一个好的名声啊。这不就用上了?

    儒生那边静默了几秒,伏胜应道:“我曾经听往咸阳游学的友人提起过。太后参与谋反,秦王甚怒,迁宫而离之。茅焦劝谏秦王要事亲以孝,以君王之尊,为天下表率,彰显孝义。

    “秦王知错就改,即刻启程,带着太子亲自去迎接太后回来。母子俩和好如初,茅焦受封加赏,甚赞秦王。”

    “既如此,天子孝义有加,善于纳谏,竟不算厚德载物吗?”太子讶异道。

    淳于越一时语塞。

    “我以为是算的。”伏胜的语气越加和缓,“听闻太子当年尚幼,长伴君侧,从头至尾见证了此事。”

    “这可是我亲眼所见。”李世民对这人的好感也是噌噌上涨,笑意更浓,“如君所言,天子爱惜人才,不论国家,招贤之心,四海皆知。

    “文有我们丞相李斯,武有国尉僚,水利有韩国送来的间者郑国,甚至赵国的降将庞煖李牧,都能在大秦得到重用。不论出身,一视同仁。这等胸怀,六国之主谁人能比?”

    “封禅,与六国之主有何关系?”有儒生插话道,“当比的是先贤圣君。”

    “儒家讲究仁德,推崇王道。平心而论,任人唯贤,虚心纳谏,孝敬亲长,哪一项还不够王道?”

    李世民从容相问,“何况,还有太学。太学亦有许多儒生,他们可不像某些人一样,只知道‘尊古’,除了‘复兴周礼’,好像就没别的可说了。儒家之精义,难道不是仁义、礼治、王道与德化吗?”

    伏胜与叔孙通同时点头,点了又点,可见是非常赞成了。

    散装儒家,瞬间分崩离析。

    伏胜和颜悦色道:“我对天子有所偏见,只见其鞭策天下,未见其兼修德行。来的路上听闻新的政令,明年起赋税由泰半降至五分一,请问是真的吗?”

    “是真的。”李世民心花怒放,知道这局已经嬴了。

    果然,伏胜礼貌地作揖俯首,笑着倒戈:“吾观太子,有如日月,允迪厥德,谟明弼谐,[1]鄙人不才,封禅之行,欲求随往,不知太子可否允准?”

    “贤者随行,焉能推却?”太子乐了,“诸位但凡有意,皆可同行。只是这封禅的礼仪嘛……”

    叔孙通积极道:“封禅之礼,极为繁琐。上一次封禅,还是在八百年前。时移世易,周不用商礼,那秦又何必非得循周礼呢?”

    伏胜咳嗽了一声,显然对这句话有不同看法,但是欲言又止,没有跳出来反对。

    李斯激赏道:“正是!秦自有秦礼。”

    “周礼之中,适用的部分还是可取的。”伏胜低声。

    “这个可以慢慢讨论。”李世民神清气爽,“诸位有什么建议,都可以写下来,与我们丞相和奉常,一一沟通。哪天上山,用什么车,着什么衣,牺牲何物,祭词如何,是刻碑还是燔柴,先燃香还是倒酒……都可以议。”

    除了某些脸成猪肝色的激进分子,两边都勉强达成了共识,开始商讨各种流程和细节。

    论着论着,就有跑题的了。

    “你治尚书?我研诗的。”

    “我读过你注的诗,确实很好,字义明晰,我还拿来给弟子发蒙的。”

    “荣幸之至。”毛亨谦虚地一笑,“我从荀师那里习的《尚书》,但后来在金匮石室里看到了两种不同的版本,差得很多,便有点茫然,不知哪种更好了。”

    “那太学的儒生学的是哪种呢?”伏胜关切道,“我这里也有,你何时有空,我们比对一下。”

    “有乐经吗?”张苍悠然地凑着热闹,“越全越好。”

    “乐经我收集的不多……”

    “我有。”淳于越左边传来一个声音,还往前挪了挪。

    “你是?”

    “孔鲋。”孔子的八世孙。

    “久仰大名。”

    “我有孔夫子的手书。”孔鲋淡定微笑。

    “什么?”荀门这边儒家的部分纷纷侧目,连太子都不免好奇,追问道,“真的是孔子亲笔吗?”

    “太子殿下若有疑问,何不亲自鉴别一番?”孔鲋悠悠道,“寒舍离此不远,自孔夫子而下,诸多贤生的笔墨,家中都有珍藏。殿下及荀门诸君若有意,寒舍愿开蓬门,扫尘相迎。”

    “这……”李世民犹豫了一秒钟。

    “诗书礼乐春秋,兼而有之。”孔鲋补充道。

    毛亨和张苍心动不已,试探道:“可以抄录带走吗?”

    “当然。”孔鲋笑道,“不仅可以带走,诸君有任何疑惑,我都可以帮诸位答疑解惑。家中藏书,皆可观之。”

    这是在互相引诱,互相倒戈吗?

    不仅长辈们如此,连晚辈们也不知不觉混一起去了。

    “你是谁的弟子?”

    “我师浮丘。”

    “你呢?”有人问到了韩信头上。

    小韩信眨巴眨巴眼睛,如实道:“我是跟着太子来的。”

    “可你的装扮,并不像从者……”

    太子没有把小师弟当预备侍卫看待,而是跟带学生似的,名义上是师弟,实际上就是徒弟,收拾得很齐整。

    “我的老师是赤松子,兴许你没有听说过。”韩信小声。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