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假如二凤是始皇的太子》 50-60(第5/18页)
个动作很凶很残酷吧?蒙毅悄咪咪地想。
不知道是真睡还是装睡的玄猫嗷了一声,拉长身子,伸了个懒腰,悠哉悠哉地从太子怀里钻出来,大大方方地绕过秦王的腿,抖抖耳朵,翘翘尾巴,溜出去了。
嬴政对此视而不见,手指戳了戳孩子红润的脸,顺手摸了摸后颈,摸了一手热乎乎的汗。
小太子被他的手冰得一个激灵,迷迷糊糊地睁开一只眼睛,睡眼惺忪地揉揉眼,一脸茫然:“怎么啦?”
“水工郑国是韩国派来的间,此事你可知?”嬴政不悦地问。
“哦,我好像知道。”李世民随意道。
“你知道,为何不告知寡人?”
“这有什么可说的呢?”李世民奇怪道,“郑国忙着修渠呢,也没做什么对我们秦国不利的事啊。渠还没修完,我何必要揭发他?”
“然这是韩国的‘疲秦’之策,来者非善,其心可诛。”嬴政尤其厌恶被人欺骗,盛怒之下难免带了几分主观情绪。
李世民淡定地爬起来,东张西望,看了看室外的光线,好奇道:“禁足时间到了吗?”
“尚未。”
“那阿父为什么要打扰我睡觉?”刚爬起来的小太子啪叽一声就把自己摔被子上,颇有一种再睡个回笼觉的感觉。
“?”嬴政很不满,随手把他拎起来晃晃,“寡人在跟你议论郑国的事。”
“这种小事就不要打扰我了,我很忙的。”李世民满不在乎。
“??”
这是什么离谱对话?倒反天罡!
嬴政越发不满,强行把他塞怀里抱走,斥责道:“你怎可如此轻忽慢意?”
李世民镇定自若地抬手,然后咬了一口脆脆的青枣,无所谓道:“本来就不是什么大事啊。”
“这还不是大事?”嬴政真的有点恼火。
“那阿父想怎么处置?”李世民顺着他的话,很包容地问。
“寡人要杀郑国,逐六国之客。”
“哦。”李世民又咬了一口脆枣,嚼嚼嚼,完全没有放在心上。
嬴政狐疑:“你为何一点都不在意?”
“要杀郑国,得有证据吧?那纲成君和廷尉都得在场,还得召郑国过来奏对,最好明日过一遍朝会,商议一下,顺便讨论郑国死了,谁来继续修渠,以及驱逐所有六国之客会有什么后果……”
李世民小嘴叭叭,分析完毕,好整以暇地瞅他暴怒的父亲大人,笑嘻嘻:“阿父想干就去干吧。”
嬴政察觉出这孩子看热闹的玩笑意味,面若冰霜,当即召来郑国对质。
郑国来时,见蔡泽和李斯都在,隐约意识到了自己的身份已经暴露,二话不说先恭敬跪下。
“罪证确凿,尔可认罪?”嬴政把在韩秦使送来的奏报扔在郑国面前,杀气凛然。
自去年韩王安继位之后,郑国的事开始小范围泄露和流传,到今年流入秦使耳中,最终密送典客蔡泽,呈到嬴政案前。
——可能韩安是属漏勺的吧,这么大的事都保不了密,刚继位就给秦国送把柄。
“王上容秉,臣最初确实是作为间者入秦的,但此渠若能修成,将万顷泽卤之地化为良田,关中从此变成沃野,虽拖延了秦国攻韩的脚步,但也成就了秦国的万年基业……”[1]
郑国一五一十地道来,多多少少说服了嬴政几分。但他没有就此松口,而是肃然道:“那便朝会再议吧。”
郑国很是忐忑地离开,蔡泽与李斯也先后告退。
“你早知郑国会这般辩解?”嬴政沉吟许久,转而去问旁边正在看无忧来信的李世民。
“什么?”李世民正乐得开花,闻言连忙抬头,正色道,“阿父不要把我当神仙一样,太依赖所谓预言,是会吃大亏的。我就吃过这个亏。”
“你是说熊启兄弟叛乱的事?”嬴政问出了积压许久的疑问。
“庄子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1]”
李世民认认真真地仰头看他,“万事万物都是在变化的,我所知晓的那点东西,不过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而已。我不能完全倚仗这些,事事都要提前告诉阿父,万一错了,反而会误导阿父的判断。”
“是不是误导,我自会判断。”嬴政不置可否,“那么在你的预知里,此事会如何发展?”
“都说了不是预知啦,只是一种可能而已,就像明天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雨,在明天到来之前,谁也说不准。”李世民强调。
“你只管说就好。”嬴政坚持。
“好吧……”李世民思考片刻,慢吞吞开口,“你没有杀郑国,也没有逐客,因为李斯上了一封《谏逐客书》,写得非常好,你觉得很有道理。这事就这么过去了,郑国渠修好后,的确功在千秋。”
“李斯何时上的奏书?”
“这我哪知道?一切都在变化,都是说不准的,也许他不写了呢?”
“那寡人便等一下。”
“啊?”
“我倒要看看,这个预言到底准不准?”
李世民无可奈何地嘀咕:阿父这个人,真的好犟啊。
“等多久?”他问了一句,不想“逐客”的事情闹得太大,波及到荀子他们。
“等到十月朔。”嬴政下定决心。
十月一到,又是新的一年。也没几天了,那就配合秦王等吧,就是不知道,李斯会不会在这几天里,写出他的那篇文章?
恰巧,郑国的事一暴露,再一发酵,加之秦国逼迫,韩王不得已,派韩非出使秦国。
韩非到咸阳的那天,正赶上一场他意想不到的热闹。
第54章 韩非入秦,荀门团建
韩非以使者的身份入咸阳,刚进城不久,就看到许多人围在一个地方,不由纳闷,也跟着过去看看。
只见一块被刷得雪白雪白的墙壁上,粘着双层麻布,上面贴着大大的公告,左为篆,右为隶,一旁有文吏朗声读给众人听。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
韩非只听了第一句,就觉得这个语气和开篇点题的方式有点熟悉,待看清了那明显是临摹的篆书,字里行间优美如画的风格,瞬间就想到了那个人。
他的目光移到右下角的落款处——廷尉李斯,果然是他。
仔细看完这封《谏逐客书》,韩非不由自主地感慨,秦王真有容人之量,对郑国竟然就这么轻拿轻放了,不仅让他继续担任水工修渠,还收回了逐客令,并把李斯的谏言就这么堂而皇之地贴出来,宣告给六国的客人看。
果然是英主,可惜是秦国的英主,对韩国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韩非年轻时也曾想过变法图强,可惜韩王不理,这么多年过来,韩国的国土越来越小,眼见亡国之危在即,韩非实在忧心。
要怎么做才能让韩国在秦国的铁蹄下保存下来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