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守陵娘子山食纪》 60-70(第14/19页)
前舀起来的鸡汤,一起装大砂锅里上蒸笼开蒸。
陶母端来一个陶罐,把鹿内脏和洗干净的肠子切段丢罐子里,加上香料和盐,她端着陶罐又出去,这个拿到外面放炉子上炖。
陶椿正在切鹿臀肉和脖子肉,麂鹿肉是银红色,还有奇异的香味,腥味不浓郁,吃这个肉不需要太多的佐料,免得遮盖了原味。
鹿肉切丝,用鸡蛋清、姜末、苞谷酒和盐腌着,抓一抓拌出浆,陶椿洗洗手切笋丝。
“剩下的都是炖的是吧?”冬仙问,“我来剁排骨和鹿腿。”
“行。”陶椿给她让个位。
蒸笼里的鹿肉蒸够一柱香的功夫,陶椿揭开蒸笼盖子,一股奇异的香味涌出来,很快又散开不见了,再闻只以为是幻觉,这让人越发想尝一尝味道。
陶椿把肉端出来,陶家有从山外买的香油,按照记忆里的,她取香油和少许黄豆酱调和,加辣椒油、花椒面、蒜泥、醋、酱油、还有麦芽糖融成糖水,拌成一碗怪味汁。
鹿肉不烫了,剔除筋,再切丝,最后浇上汁,第一道菜做好了。
陶椿做第二道菜,猪油下锅爆炒鹿肉丝,炒变色就滤油捞出,再加两块儿麦芽糖在余油里,变色了接着爆炒笋丝,加酱油和盐调味,再用鸡汤焖半盏茶,随即把鹿肉丝又倒进去翻炒。
拿来的淀粉派上用场了,陶椿加水拌成浆,倒锅里勾芡一下,菜出锅了。
鹿排鹿腿和鹿头已经下锅炖了,接下来就是爆炒黄貂肉,肉斩小块儿,烧大火,用宽油炸,再加花椒八角姜片之类的爆炒,肉炒焦倒入苞谷酒继续翻炒。
菜快好了,冬仙的娘家人也来了,陶椿出去露个面又回到灶房。
炖的鹿肉熟了,炒的貂肉也能吃了,陶母招呼一声,炒的炖的蒸的都端上桌。
人多屋小没地坐,大伙就站着拿碗舀着吃,麂鹿肉嫩,味道强烈,肉里自带的香味奇异,深受欢迎。
邬常安舀到两节鹿肠,他给陶椿挟一根,“你尝尝,比猪肠好吃。”
不止鹿肠,鹿心鹿肝什么的,他舀到了都给陶椿分一点,人多嘴多,慢一点就少吃一点。
一整顿饭他在桌边来回转,陶椿手里的碗就没空过。
青竹没媳妇,他不敢多吃鹿肉,见这个新姐夫像个花蝴蝶一样来回蹿碍眼,他眼珠子转了下,凑到陶桃旁边出坏主意,让她今晚拉着她姐睡一屋。
陶椿看炖的鹿内脏吃没了,她去端来泡软的粉条倒瓦罐里继续搁炉子上炖,说:“这是我们带来的粉条,待会儿都尝一尝,味道不比米面逊色,能炒能炖能做汤。”
第68章 第一笔生意达成 道德卫士
“夹断。”
“夹不断啊。”陶青松拿筷子的手都握出青筋了,一根长粉条还垂在汤罐里,他嚷嚷说:“拿勺子给我摁一下。”
勺子摁在汤罐上,差一点掀摊子了,冬仙赶忙扶一下罐子,说:“不行,弄不断,你用筷子卷几圈。”
陶青竹踢个椅子来,说:“松哥,你踩椅子上站起来,我看看这根粉条有多长。”
陶青松也有这个想法,他踩着椅子,手努力抬高,都要伸到头顶上去了,粉条还垂在汤锅里。
冬仙拿筷子卷两圈,这才把粉条捞出来。
“你们这是
咋做的?擀出一条比人还高的粉条,不嫌麻烦?”陶青松问。
“漏网之鱼,这根估计是切漏了,其他的没有这么长。”陶椿说,“哥,你快尝尝,他们都在等着问你好不好吃。”
陶青松笑一下,在其他人的盯视下,他一口吞下一筷子粉条,入嘴又软又滑,嚼着却极有弹性,一不注意就吞了下去,没嚼断的还挂在嘴边。他只能加快速度吸溜,边吸边嚼边吞咽,吃饭吃出一种下雨抢收的慌忙。
其他人看笑了,纷纷下筷子捞粉条,捞出长的也使劲抬起胳膊,捞出短的还要失望一叹。
“这个怪哏。”冬仙的爹说,他性子急,嚼了两三下看嚼不烂,他咕噜一下就咽进去了,抹抹嘴说:“这个嚼不烂,进肚顶饱。”
“老伯有眼光,我们这个粉条不仅耐饿还耐煮,像煮面条,饭好了出去解个手,回来面条就煮耙了,不劲道,吃着没滋味。”陶椿用筷子指一下汤罐子,说:“这罐粉条要是吃不完,就这样跟汤装一起,搁到明天早上再煮热,还是这个样子,不耙不烂不黏,根根分明。”
“可真?”陶小婶问。
“再真不过了,我在自家人面前不敢说假话。”陶椿说,“而且粉条在汤里泡一夜更入味更好吃。 ”
“那我们吃的这个是不是煮的时间短了?我觉得不入味。”蝶嫂子说。
陶椿拿勺子舀半勺汤凑到油盏旁边,说:“粉条哏啾,不入味是因为做的扎实,汤进不去,里面的粉也出不来,你看这汤还是原色。这要是下一把面条,舀起来的汤成面汤了,我这勺还是肉汤。”
“它就是这点好,你不管炖什么汤,跟粉条一起炖,粉条吃了,汤还是原汤。”邬常安接话,“我吃粉条喜欢连汤带水一起吃,就是半碗粉条半碗汤,一吸溜嘴里半口汤。”
陶椿把勺里的汤倒到他碗里,继续说:“不仅能做汤,还能炒,过水煮熟捞出来沥干水,跟鸡蛋、酸笋、韭菜都能一起炒,做快手饭方便。”
“我看我姐夫卸下车的时候是干的?要用水泡?”陶青竹问,“那是不是也能搁很长时间?我要是巡山的时候带一撮,晚上煮一罐能吃两顿。”
陶椿点头,“煮个粉条汤,鸡蛋、菇子、馒头、饼子都能往里面加。”
“椿妹子,你这是往娘家送礼还是怎么着?你看能不能分我们几斤?我拿肉跟你换。”春仙问。
陶椿笑,“想必你也看出来了,要是给娘家送礼,我就不费这么多口舌了,是我们陵里拿出来卖的,跟陶器一样,要拿粮换,米面番薯都行。”
“咋换?这一斤够吃几顿?我换几斤。”春仙说。
陶椿给邬常安使个眼色,他立即放下碗出门,不一会儿提一大捆粉条和一个木杆秤过来。
“这一捆是五斤,我们在家称好了。”邬常安挂上秤砣拨到刻度“五”的位置,再用铁钩勾起粉条捆,秤杆稳稳的横在那里。
粉条晒干了支棱着,五斤捆在一起从视觉上看可不少,有石碾子那么粗,比男人的胳膊还长。
“一斤粉条泡软了再称有四斤,做汤的时候再加点豆芽、鸡蛋、酸笋、萝卜叶、韭菜……四个大人带一个小孩,从早到晚顿顿吃才能吃完。”陶椿说,“我们陵里定价是十斤番薯换一斤干粉条,换成米面是三斤。”
“这个粉条是用番薯做的?”冬仙的二嫂问。
陶椿没隐瞒,她点头说是。
“我猜也是,要不是用番薯做的,你们不会乐意用番薯换。”冬仙的二嫂笑,“行,都是亲戚,我给你们帮个忙,我们用番薯换十斤粉条。”
“不用不用。”陶椿摆手,“我们这趟过来是换粮不假,但这是个长久的生意,不要亲戚们为难多买,喜欢吃就多买点,不喜欢吃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