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130-14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咋办?我爹是奸臣!》 130-140(第5/16页)

他速回老家处理,此人选了一辆最舒服的马车,一路晃晃悠悠磨磨蹭蹭到了晋州,吃喝应酬又耽搁几天,还跑去巡抚衙门招惹顾宪,直接被装进囚车押回京城。

    但凡长了颗脑子,带着扈从一路疾驰,拿出侯爷的架势迅速掌握话语权,一边主动退田,一边捆几个说了算的到京城负荆请罪,皇后想保他一命也有话说。

    真是烂泥扶不上墙。

    ……

    元宵节后,平安回到博兼堂,小伙伴们许久未见,热情备至,争相向他询问晋州的风土人情。

    “真羡慕你爹可以经常出外差。”这是大家说得最多的话。

    珉王何尝不羡慕,他也想逃出樊笼,多去外面的世界走走看看!

    平安发放了很多特产,午休时拿着珉王写的条子,特意跑了一趟太医院,也给清儿妹妹送一份,不巧清儿进宫陪皇后去了,平安在沈太医的值房外探头探脑。

    “平安?”沈太医正看到了他:“有事吗?”

    平安小心翼翼地走进去,像点炮仗引线似的探着身子将礼物搁在他的案头,“嗖”地一声转身就跑。

    沈太医道:“跑什么?别摔了。”

    平安已经跳出门槛,不见了踪影。

    ……

    回到博兼堂,就听说了昌平侯魏良及魏家大老爷被判斩监侯的消息,四老爷及家中的其他男丁,充军的充军,流放的流放,家产尽数抄没,皇后向陛下求情,才留下几顷祭田安置女眷和孤老。

    六年前跟着皇帝皇后一起进京的魏家人,除了魏良夫妇和子女外,还有皇后的姑姑、妹妹,两个姑父和两个妹夫都在京中的几个衙门任职,姻戚身份一向使他们如鱼得水,如今也变成了一撸到底的罪责。

    四人皆被查出贪墨事宜,流放边地,但皇帝留了一所京郊别业安置皇后的姑姑和妹妹们。

    皇帝对负责此事的三法司官员道:“不这样做,只怕皇后性命难以保全。”

    三位官员表示理解,毕竟是血脉至亲,只要皇后还在,她们纵然不复往昔富贵,安稳一生总是可以的,为了她们,皇后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性命。

    到了次日,皇帝又召内阁大臣、六部堂官,两位皇子,为此案做一个了结。

    “李泊言,你来拟旨。”皇帝道。

    当值的冯春立刻取来纸笔。

    “是。”珉王这二年长进不小,他已经学会拟旨了。

    皇帝道:“朕登基七载,边防积弊未除,又添新患,以至北虏入侵、生灵涂炭、边民困顿、士卒伤亡,朕躬身自省,乃宠溺外戚、姑息贪墨、昏聩失察所致,此皆朕之过也,古语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朕中夜思惟,幡然醒悟,希图改之,遂令有司严加审讯,涉案之人无分贵贱文武,皆以国法论处,朕亦将请罪于太庙。此诏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听到最后一句话,在场官员具是一惊,呼啦啦跪了一地:“臣等失职,令君父忧心,请陛下降罪。”

    珉王心里也是一惊,罪己诏?父皇竟然要下诏罪己?

    第134章 第 134 章 你怎么能在内阁贴符呢……

    罪己诏, 在本朝不算什么稀罕事,天生异象,地震灾荒, 皇帝为了平息舆论都有可能下诏罪己,但承认自己的过失毕竟是需要勇气的。

    他从先帝手里接过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无论京城还是地方都在拨乱反正,他革除弊病、整顿吏治、修治黄河、治理土司, 在这个过程中遭遇无数阻碍,也做过不少妥协,不知不觉竟变得优柔寡断起来。

    他知道晋州军政有问题,也知道昌平侯魏氏骄横不法,可他瞻前顾后,迟迟难以下决心彻底整饬, 是平安和珉王的谏言给他敲响了警钟。

    将烂摊子留给后世之君,他与先皇有什么区别?有了谬误一味遮掩不做纠正,倘使后世之君都来仿效, 这个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一查不要紧, 漠北入侵的根源居然是魏家私调军队修妓院。

    太离谱, 也太荒谬, 皇帝虽有受蒙蔽的成分, 但倘若及早察觉、防微杜渐, 或许可以使边军百姓免遭战火, 王文焕更不会为此殉职。

    “令翰林院会同礼部议定王文焕的追谥、哀荣和封荫。”皇帝道。

    “遵旨。”郭恒道。

    钦天监选定时日, 皇帝带着两位皇子, 亲自去太庙祭祀。

    珉王切切实实被上了一课,天子身上的一粒灰,就是百姓肩头的一座山, 君王的一个喜好,一个纵容,一个疏失,都会化成万千生灵的血泪,然后变做品类各异的墨汁,变做东南西北的奏报,那些诽谤、攻讦、夸功、规谏……源源不断地汇入运河,涌向帝阙,那是至高无上的权柄,也是重逾千钧的责任。

    回到乾清宫,再次召来阁臣六部,令人拟旨。

    “珉王李泊言,心怀社稷黎庶,不避逆鳞之险,陈说得失于朕前,赤诚之心当不吝褒扬,特赐完长春宫金二十两,锦缎百匹,期其不负朕望,修身进德,造福万民。”

    珉王到底不敢当着这么多人问,为什么他冒着被打死的风险进谏,要把赏赐给他娘……退一万步说,分他一半也好啊!

    皇帝看向璐王,想从他的目光中看出点端倪,但璐王仅是一脸欣慰之色地看着幼弟。

    皇帝又道:“文林郎陈平安,外傅之年,尚在学中,敢于直言陈奏,规谏阙失,实乃天下诸生之楷模,匪嘉渥典,曷劝将来?擢其为正六品承直郎,赐穿忠静服,赐金二十两,银百两。锡之敕命何求?唯愿内外臣工以之为典范,勿惮勿隐,匡正得失,安国利民。”

    这回换成珉王一脸欣慰了,好兄弟又又又升官了!

    皇帝瞧他那样子登时又有些无语,朕褒奖你,你一脸苦大仇深,听见平安升官反倒高兴起来,分得清西瓜和芝麻的大小吗?

    嫌弃地瞥了小儿子一眼,又道:“将博兼堂划归詹事府管辖,今后若有地方举荐神童,朕亲试之,优异者入堂读书,月给食米,内阁稽考课业,俟有成效者奏请擢用,愿科举出身者,由地方学政考核,选送乡试。”

    珉王闻言更欣慰了,忙不迭替大伙儿谢恩。

    众人面面相觑,神情各异,这哪是要选什么神童,分明是给博兼堂的伴读们铺路啊。

    许是上次联名上书的缘故,皇帝对几个孩子颇具好感,仿效国初对神童的“课业廪给制”,让他们有机会直接做官,也可以科举入仕,而且免于县、府、院三试,直接通过科试取得乡试资格,这铁打金铸的前程,也算给皇子皇孙做伴读的福利了。

    说不羡慕是假的,谁家摊上这样的好事不得带孩子去祖坟上烧柱香?

    偏偏神童爹娘们头都快炸了,心里都在埋怨,这种旨意悄悄下给他们即可,何必令人去博兼堂传旨?

    孩子们读经书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早点取得功名摆脱经书,眼下听说只要随便读几年书就可以直接做官,个个都不打算科举了,散了学就呼朋引伴招猫惹狗,别说去祖坟烧香了,不去祖坟上放烟花都是谢天谢地。

    平安接到圣旨后也很嚣张,甚至敢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