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30-140(第7/36页)
直到朝堂黑暗、民不聊生、外忧内患,然后灭亡。
第二次见萧先生的时候他们就想到这个问题,定下了带领全族、全村致富的基本策略。
他们要培养自己的人脉,将来裴长青和阿年走科举仕途,而村里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发展农业、经商积累财富、进入成阳县乃至淮洲府基层左右上官意识。
他们计划用十年打基础,二十年见成效,三十年肯定会成为一股力量。
如此以民间影响朝堂,尽量延缓朝廷没落的趋势,即便最终也会灭亡,那也等阿年和珍珠寿终正寝以后再灭亡,免他们晚年还要遭遇国破流离之苦。
现在眼前似乎出现一条捷径,他们可以实施旧计划的同时,通过萧先生影响皇帝和继承人?
这个继承人只有九岁,还是个孩子,一个正处于叛逆期的孩子。
叛逆期的孩子就是洪水猛兽,堵不如疏。
强行压制只会适得其反,让他更加叛逆,所以必须讲究方法。
聊了好一会儿,风还是有点凉,裴长青怕沈宁着凉,“先回家吧,把想法都列下来,再琢磨一下。”
两人回家,驿差正坐在堂屋饭桌前揉着肚子跟几个孩子聊天。
裴母和谭秀给他做了米线和煎饼果子,还切了一盘卤肉,装了一盘卤素鸡,一盘炸响铃。
他们这种常年奔波的驿差饭量很大,除了卤肉和炸响铃,其他他都吃光了。
他饭量太大,直接把小珍珠和宝儿惊到了。
俩孩子眼睛瞪得溜圆,这个叔叔比阿鹏哥哥、顾伯伯还能吃!
驿差还有点不好意思,拿了钱对裴母道:“大娘,我们都是给钱的,可不白吃。”
裴母看他皮肤黑黑的,模样憨厚得很,就很有好感,“咋说外道话呢,你来送信,就是我们家客人,饭还能不管?再说,我也没特意做什么,米粉是作坊天天做的,煎饼还是粗粮的,你吃得饱饱的,路上不饿肚子。”
小珍珠和小鹤年又跟驿差打听事儿。
小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好奇,对别人的工作也好奇,想知道驿站什么样儿、驿差干什么活儿、怎么送信、八百里加急是怎么急的等等。
驿差笑呵呵地一一回答他们。
见沈宁和裴长青回来,他立刻起身,“裴二郎、沈娘子,二位何时能写完回信?要是得考虑两天,我先回去,过两天再来。”
沈宁问道:“你是桃源驿的驿差?”
驿差点头。
沈宁:“太远了,你在我家住两天,可耽误差事?”
驿差:“那倒不耽误,驿丞交代小的这趟儿只管送信和拿到回信。”
沈宁:“那就委屈住两日吧。”
驿差行礼道谢。
裴母就让孩子们领驿差出去逛逛,溜达溜达,她给准备一下铺盖。
顾千里跟韩方出去忙公务了,东屋现在就苏婆子一人。
沈宁就把另外两间当客房,县里蔺承君的人过来或者靳老板等打发人来晚上就暂时住在那里。
家里也额外准备了给客人用的被褥。
三日后驿差带上回信,背上裴母送的煎饼、米粉、腐乳,骑上吃了三天豆渣稗草碎的驿马,神清气爽地出发了。
那封信乘上快马、快船,在一个个递运所、驿站间接力,数日后的晌午便送达萧先生书案上。
萧先生刚吃过午饭,正打算带小少爷进宫呢,皇帝近来上午召集内阁处理政务,用过午膳后喜欢找他去讲史,尤其要讲历史上那些有名的帝王是如何教育继承人的。
他征得皇帝同意便带谢恒在身边。
萧先生即刻拆开信件跟小少爷一起看信。
信很厚、很长,笔迹、墨迹都有差异,一看就不是一气呵成的。
估计裴二郎和沈娘子也思考许久,几经修改方写成这封信。
开篇先问候萧先生和阿恒,关心阿恒一切可好,说大家都等他回豆腐村玩。
后面开宗明义:孩子与孩子不一样,每个孩子的养育教导方式也不同,不能以别人的经验直接套用,要根据孩子的秉性制定贴身的教育计划。
针对顽童,首要原则就是堵不如疏。
不能一味地顺从他,也不能一味地反对他,要有原则地引导他。
因为赶时间,萧先生和谢恒一目十行看完信。
萧先生击掌赞叹,“裴二郎和沈娘子果然有大智慧,非寻常人可比。”
小少爷与有荣焉,“裴叔和沈姨就是很厉害的。”
萧先生悬着的心落下一半,原本心里没底,不知道要如何对付这个顽劣太子,看完来信他有一种拨开迷雾的感觉。
眼前变得清晰明了起来。
他不能对太子怀着轻蔑、对抗之心,如信中所言,一旦对方认定你瞧不起他、对抗他,他也会生出防备和敌意,再想靠近他的心就很难。
最好的办法持中立态度,让他看不透,然后在他以为你要攻击他的时候轻描淡写地对他展示宽容,这时候不需要温和亲切,反而可以高冷傲然一些,让他觉得你莫测高深。
萧先生笑道:“阿恒,咱们进宫。”
两人看信耽搁了时间,便直接坐车进皇城,在东华门下车进宫,步行入乾清宫。
进了乾清宫,萧先生和谢恒给陛下行礼。
皇帝早就免了他们日常跪拜礼,只行揖礼即可。
乾清宫过于高大宽敞,除了能上小朝会的正殿,东西暖阁还分了九间。
皇帝将其中一间朝南采光好的当做临时书房,时常在这里召见亲近的臣子,气氛轻松,没有谈论政务那么严肃紧张。
萧先生讲史,小少爷作为小弟子随行,安静地在一边旁听、做笔记。
皇帝瞅瞅一边儿的谢恒,对这孩子又怜惜又喜爱,若是太子有谢恒一半安静好学就好了。
原本他觉得太子年幼,不当过早搬去东宫读书,可太子却一副懂事独立的样子说儿子长大了要早点去东宫读书。
他便觉得吾儿甚乖、懂事。
先生们反映殿下过于贪玩时,他还让先生们不要过于严厉,觉得太子顶多活泼好动,并非顽劣孩童。
他更不觉得太子不爱读书,因为太子学东西很快,刚去东宫读书的时候先生们都夸殿下聪慧。
可太子脱离爹娘视线,独自在东宫居住,本就贪玩的性子,又有小太监们配合自然越发腻歪读书,先生们约束无力只能跟皇帝告状。
一开始每月告一状,然后十天半个月一状,再三五天、每天、每天告两状三状。
久而久之,皇帝也……怕了。
他以前旁观过太子读书,觉得太子……没先生说的那么调皮捣蛋,甚至学得不错?
他还觉得太子非常聪慧,肯定会是一个明君。
先生们表示陛下您多来几次,最好出其不意抽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