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婚后,前夫追悔莫及: 40-5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退婚后,前夫追悔莫及》 40-50(第9/17页)

俗,是谁拿这么多百姓的性命谋划?

    谢祝璟摇头,只说:“消息一传上来,圣上就贬了曹知府的官位,如今边城知府一位空缺。”

    他推开了杯盏,手指沾水,在案桌上写了一个“寿”字。

    封温玉看得清楚,忍不住地咽了咽口水。

    谢祝璟这个时候写了一个寿字,能指向谁?

    除了二皇子寿王外,封温玉再想不到其他人选。

    党派之争都是浮尸遍野,遑论是储君之争,恐怕死上再多人,争权者也是在所不惜!

    【作者有话说】

    小谢:有点笨。

    女鹅:???

    【啧,你都快爱死了,好么。】

    46| 第 46 章

    ◎“小小姐的意愿呢?”◎

    ==第四十六章==

    会试和难民一事撞在一起, 难免会引起一片议论,朝臣或许对此事会保持缄口不言,但年少轻狂的人可不少, 有不少学子对此事义愤填膺。

    再一次听见四周的议论声时, 封温玉都不得不说背后之人真是好手段。

    事态闹得这么大,朝廷定然是要给个说法,尤其是天灾这种难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君王德不配位,文人的笔杆子又最是戳人心扉, 仅仅处死一个县令可平复不了这件事背后的声音。

    因为这件事,封温玉甚至都没心思去在意乔安虞去教坊司一事了。

    封温玉肯定是不想让二皇子得意的,封家和二皇子已经存有龃龉, 一旦二皇子上位,于封家可不是一件好事。

    本来密集的聚会现在也停歇下来,各家都很安分,家中的姑娘和公子都被拘在家中, 以防在这个时候惹眼。

    城外的施粥一事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正如谢祝璟所说, 封家起头后,很快京城有名有姓的人家也都开始施粥, 城外的难民勉强安定下来。

    明眼人都看出这件事背后有隐情, 有人冷眼旁观,有人明哲保身, 也有人暗自担心会不会被牵扯。

    直到一封弹劾四皇子的奏折被摆到朝堂上, 众人皆知, 这件事终于拉开了序幕。

    封温玉得知消息时, 忍不住地吃惊:

    “弹劾四皇子?”

    皇子一行人对她来说距离遥远, 而涉及到四皇子, 封温玉难免会想起乔安虞。

    一旦四皇子出事,乔家也难逃牵连。

    周玥瑜拧眉,封家这种环境,她从不瞒着自家儿女这些消息,某种程度上,这本就是出身低微者接触不到的资源,她摇头,颇有些唏嘘:

    “据说,那位宋知府本就是四皇子一党的人。”

    封温玉欲言又止,最终她问:“弹劾四皇子的罪名是?”

    “社仓鼠耗。”

    封温玉一时哑声。

    社仓鼠耗,便是私自昧下地方为荒年或者难情而储备的粮仓,谎报鼠咬、霉烂损耗,或是大斗进小斗出,暗中倒卖储粮,导致灾年无粮赈灾,加剧民困。

    周玥瑜摇头:“下行下效,宋知府讨好四皇子,底下县令讨好知府,那陈县令便是其中一员,粮仓空旷,虚报难情后,又无粮赈灾,导致县城百姓死伤无数,最终活不下去了,才逃到京城来。”

    谢祝璟曾提醒过她这件事和二皇子有关,所以,是谁暗中安排官员弹劾四皇子,不言而喻。

    封温玉皱起一双黛眉。

    四皇子绝对不无辜,若非证据确凿,谁敢在这时弹劾储君的有力竞争人选?而二皇子放任难情发酵,无视一城百姓的生死,只为打击争储对手。

    身为上位者,毫无仁德之心,不论最终这二人谁登上那个位置,都未必是一件好事。

    封温玉也说不出自己是什么情绪,在城外看见过的惨烈让她不由自主地拧着眉头,她问:“皇上打算如何处置四皇子?”

    周玥瑜:“圈禁于府内,由三法司着手调查。”

    至于四皇子最终的下场如何,就看三法司调查的结果了。

    封温玉也不再说话,她很清楚,四皇子再差的结果也就是圈禁了,那是圣上唯一的嫡子,难道能处死不成?

    皇宫,御书房内倏然响起一道破碎声。

    气氛凝固,外头守着的宫人都不由得越发低了低头,而殿内伺候的没法躲,瞬间跪了一地。

    顾屿时捧着奏折,被打断话音,也低垂下头。

    谢祝璟也是安静地立在一旁。

    文元帝怒不可遏,他手中的白玉珠串直接砸在了御案上,玉珠不堪重负,直接断了线,溅落一地!

    文元帝仍觉得不痛快,冷笑连连:

    “一个个恨不得让朕立刻处死老四,打量朕看不出他那点心思!”

    他还没死呢!就迫不及待对兄弟赶尽杀绝,他岂敢将这个位置交给他?!

    这一声怒言后,文元帝闭上眼,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顾屿时依旧保持着沉默。

    许久,文元帝睁开眼,他冷声:

    “着令,命雁门总督接手边城,调查粮仓和处理难情一事。”

    顾屿时拿着奏折微微一紧,他眸色终于有了些许波动。

    谢祝璟也不易察觉地抬起了头。

    他对此时的雁门总督汪清辉自然是熟悉,封阁老正式收入门下的弟子有二人,这汪清辉便是封阁老的关门弟子,换而言之,此人正是谢祝璟的三师叔。

    封党二代四人,其中宋作梁和封榕臾身居京城,而封阁老的幼子和汪清辉一直在地方任职,某种程度上这是文元帝对封党一派的制衡。

    稍顿,文元帝又抬头,轻描淡写地来了一句:

    “着翰林学士程瑞竹,即可前往边城,协助调查此事,不得有误。”

    此言一出,殿内静了一下,谢祝璟不动声色。

    顾屿时垂眸落在奏折的视线愈发凝实了些。

    二人视线在空中不着痕迹地对视了一眼,又很快错开。

    程瑞竹,此人在翰林院没那么出风头,但谁也不敢轻视他,程家曾也是高党一派,但高党倒之前,程父就快刀斩乱麻地脱离了高党,墙倒众人推的时候,程家也不在此列,反而越发低调下来。

    后来高党一派倒下,空出位置不少,程父也升了一级,如今乃是礼部尚书,年初时入了内阁。

    而程瑞竹便是他的嫡子,也是独子。

    而这程瑞竹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刚正不阿。

    雁门总督统揽一方军政大权,又属边关,和邻国接壤,这一位置,历来都是非圣上心腹不可为。

    边城属于雁门一带,圣上让汪清辉调查边城一事无可厚非,可偏偏派了程瑞竹协助调查。

    其中深意令人不得不深思。

    顾屿时和谢祝璟一起出了御书房,谢祝璟抬头望了望天,二人属于同僚,甭管私人情感如何,都难免会有所交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