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臣成双: 70-8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权臣成双》 70-80(第11/18页)


    吴清川、章慎、邱祥把目光投向兵部。

    贺之夏站出来对众人说道:“众位不要着急,后面还有两道。”

    “方尚书,克敌制胜未必要亲临前线。”陆洗不慌不忙地拿出第二道军报,“运筹帷幄之中亦可决胜千里之外。”

    【捷报——】

    陆洗道:“陛下,斥候于二月廿二探知敌军屯于黑石沟,闻远将军获悉,立即从宣府大营派出三千精骑驰援大同方向,廿四,我军截击敌军,斩首级五百有余,复控云河水源。”

    朝堂众人顿时转变脸色。

    ——“捷报,当真是捷报。”

    ——“好,这场胜仗打得好啊。”

    但紧接着,新一轮的质疑接踵而来。

    “陆大人,前线打了胜仗,可喜可贺。”杜溪亭若有所思地说道,“然而我朝刚刚迁都,扎根未稳,还有许多公务要从南京过到北京,这样贸然出击,一旦激怒鞑靼,或得不偿失。”

    此言一出,众多官员跟着表示担忧。

    陆洗笑了笑,面无惧色道:“别急,各位大人,这里还有第三道军报。”

    军报展开,字迹醒目。

    【捷报——】

    廿五,宣府营骑兵得闻远将令衔尾追击,连夜发动突袭,逐亦思于百里之外的白草滩。

    廿六,鞑靼遣使赍国书请罪,愿纳马匹赎还俘酋。

    平辽总督府不仅提前预判鞑靼将会趁阜国迁都之机前来骚扰,做出了有力回击,还及时把握住敌方麻痹大意的心理,乘胜追击,讨回了军火案的公道。

    “陛下,臣之所以把鹞儿岭的这三封军报当做贺礼,并不是因为有多大的斩获,诚如所奏,这只是边境上的一次小摩擦而已。”陆洗双手呈上军报,“但是臣以为,这三封军报充分体现了现行军制的效力,更证明了迁都北京是一个英明伟大的决策。”

    杜溪亭无话可说,回到文官队列。

    方时镜也不再挑毛病。

    “陛下。”陆洗道,“从今天起,朝廷不必再割地议和,从今天起,攻守易型。”

    五府军将的眼神中悄然染上一抹亢奋的情愫。

    “各位。”贺之夏看了看五府军将,又看向林佩,徐徐问道,“不知此事算不算喜报?”

    林佩正要开口,忽然听到御座上传来一声回答。

    ——“当然是喜报!”

    “朕……”朱昱修拍案站起来,喘几口气,又坐下道,“……朕深感欣慰。”

    殿中先是一寂,继而如锅中水滚沸。

    群臣喝彩。

    后排有几位老将竟已泪流满面。

    贺之夏罕见地涨红脸,把拳头捏得咯咯作响。

    提起北防,阜国臣民的心中俱有一种压抑近百年的情感,这一刻,情感有了宣泄口。

    陆洗听着欢呼,释然一笑,抬起胳膊碰了碰身边的林佩。

    林佩往前半步。

    陆洗道:“知言,你也夸我几句,不然显得你嫉妒我。”

    林佩瞥他一眼,撩开左边袖口,露出里面的奏疏。

    陆洗收住笑容。

    “陛下,平辽总督府此番平息边患功不可没。”林佩顺势进言,“臣奏请恢复陆洗右相之名,主持北击鞑靼之大计,使天下知朝廷有砥柱之臣,胡马望中原而胆寒。”

    陆洗眉峰微动,眸中情绪翻涌。

    朱昱修道:“众位爱卿觉得如何?”

    无有异议。

    朱昱修道:“准奏。”

    林佩所奏当堂通过。

    陆洗领旨谢恩。

    动静之间,两袭官袍互相触碰,袖袍微动。

    林佩在暗中搭手。

    陆洗一下握住,力道极重,却又在瞬息间松开。

    两人目光一触即分。

    未时,朝议结束,奉天殿举行大宴。

    瓦剌使者献上白驼、海东青、金鞘刀、貂皮。

    兀良哈使者献上骏马、东珠、人参、雕花角弓。

    另有朝鲜、琉球、安南、暹罗等国使节献礼不计其数。

    席间气氛融洽,白纻、太平等各地的舞蹈轮番上演,南北官员谈笑风生。

    至此,这场声势浩大的南北迁徙宣告完成。

    阜国的朝局在裂变之后重新回归稳定。

    第77章 庭院春深

    林佩在北京文辉阁开衙主政, 先后办了几件促进南北融合的事。

    一是和方时镜议定通过南北分卷的形势均衡南北取仕比例,并且在国子监、太学增设北方学派的席位,设立书局, 定期举办文坛盛会, 促进南北士子互相学习。

    二是让户部对南方迁徙人口进行赋、役、税方面的适度减免, 农户可借粮置田, 首年减免三成赋役,工商户租赁工坊雇佣工人可得补贴,首季减免二成税额。

    三是设立善世院、录道司, 批建拈慧寺、上英水真武庙等佛寺、道观八座, 邀请南方的僧侣和道人北上住持,融合教义, 安抚民心。

    他要在北方站稳脚跟。

    文辉阁依如南京时那样公务繁忙。

    阁中的陈设和从前相差无几。

    林佩虽改在正堂见人议事、批阅公文、拣选奏本,但拟旨、撰稿、读书的时候还是喜欢一个人待在左侧屋。

    温迎听林佩的安排从大堂搬进右侧屋,可是平时也还是跟在林佩的身边协理事务。

    “大人, 这两幅字都是刚从翰林院讨来的,你看看刻哪一幅挂正堂好?”温迎拿着两幅字走来,“有人说‘明断如流’好, 也有人说‘经纬邦国’好。”

    林佩看了一眼, 微笑道:“都好。”

    温迎放下字, 道:“大人这么说,就是一幅都不选的意思。”

    林佩道:“文辉阁二三十个人,挂什么牌匾按理不能由我一个人说了算,但是如果你们愿意纵容我的老毛病, 还是用‘勤于守成’吧。”

    温迎想了想,收起卷轴,装回匣子里。

    林佩道:“这两幅字你可以留在自己房中用。”

    温迎看向窗外那片长势喜人的竹子, 温和笑道:“还是大人有见地,牌匾不是给外人看的,是给自己看的,扬尘终要落地,无论身在何方,此心安处是吾乡。”

    如是,北京文辉阁挂上了和南京时期相同的牌匾——勤于守成。

    夕阳西沉,长安街上的车马稀少。

    朱红大门旁陆续点亮灯笼,琉璃瓦在余晖中泛着微光。

    林佩掀起马车帘子,看见小贩推独轮车叫卖杏仁茶,老翁敲铜铛卖豆花,铺子里的炸焦圈在油锅里滋滋作响,还有现切的驴肉裹豆面。

    马车夫道:“相爷要带点吃的回去吗?”

    林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