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210-22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210-220(第12/20页)

偏大白话,字里行间都是他日常说话的习惯,一看就是他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文,特地拿给自己看的。

    德亨闻言回道:“回皇上,写了四五天。”

    康熙帝闭眼仰头,耳朵间接性的嗡鸣,他听到德亨说话了,但没听清楚说的什么,些许疲惫问道:“你说什么?”

    略略睁眼,从眼缝里一看,人还跪在地上呢,就道:“起来回话。”

    德亨可算起身了,忍着膝盖的酸麻,稍作大声回道:“回皇上,这份折子,我写了四五天。”

    康熙帝让李玉给他揉着太阳穴,一手还在折子上,一手一下一下拍着膝盖,沉吟道:“你这里面说的对策,可不像是四五天就能想出来的。”

    德亨垂眼:“臣在御前伺候,见皇上为一些陈年旧疴忧心,就也想着,能有什么可行的法子为皇上分忧。臣自知才疏学浅,不论学识还是见识,都比不过皇上的众臣们,所以也只是想一想,并没想着要说出来,贻笑大方。”

    康熙帝:“这回你怎么就说出来了?”

    德亨:“这不是在皇史宬,找到了昔年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三保大船船图,将之前所想,都串联了起来,就忍不住写了出来,拿给皇上看了。”

    康熙帝:

    “皇上,您知道永乐年间的郑和、郑三宝,七下西洋的事迹吧?”德亨试探问道。

    康熙帝颔首:“知道。明成祖的三保太监,赫赫有名。”

    德亨点头,知道就好。

    康熙帝:“你在皇史宬里,找到船图?”

    德亨:“是,和《永乐大典》放在一起,我翻看《永乐大典》的时候,翻出来的。”

    德亨找到的那些大船制造图,就是作为《永乐大典》匠作目录中的一个附件存在的,这些大船图,论珍贵程度,德亨觉着,还要高过《永乐大典》。

    毕竟,《永乐大典》只是集大成者,书本、文字都存在民间,也有迹可循,但这些船图,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没了,那就是真没有了。

    后人就算听说了,也复刻不出来了。

    康熙帝倏地睁开了眼睛,惊讶道:“《永乐大典》,居然在皇史宬?”

    德亨比康熙帝还惊讶:“您不知道吗?就在皇史宬,我亲手翻出来的。”

    康熙帝失语,他是皇帝,怎么可能去翻旧书堆!

    康熙帝脸色很不好看,将膝盖拍的啪啪响,骂道:“朕养的翰林院学士、大学士都是酒囊饭袋不成!”

    康熙帝当然知道《永乐大典》正本存在南京皇宫,但在明朝时候,南京皇宫就不止遭受过一次大火,后来更是经受战乱波及,现在的明朝皇宫,别说《永乐大典》了,藏的其他书本典籍都不多。

    康熙帝手里只有一小部分《永乐大典》。还是先皇(顺治皇帝)从文华殿找出来,搬到了乾清宫里,一直被他珍藏,几乎无人得见。

    谁能想到,他这个皇帝一直在找的《永乐大典》,其实就存在皇史宬内?

    李玉忙奉上新的参茶,劝道:“皇上,您用杯茶,消消气,这不,您还是有能用的臣子的不是?”

    康熙帝推开参茶,不耐道:“这屋子里怎么这么暗?外头天黑了?”

    李玉:“奴才这就去将门打开。”

    康熙帝骂道:“狗奴才,好好的关门做什么”

    李玉被骂个狗血喷头,连忙出去外间开门去了。

    德亨也被康熙帝这突如其来的脾气给吓了一跳,手脚无措的站在原地,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康熙帝眼睛又移到了手下折子上,良久,叹道:“德亨啊,你说你去一次皇史宬,怎么就给朕弄出这么多事情来。”

    德亨低头认错:“皇上,臣知错了。”

    康熙帝摆摆手,道:“你哪里有错,是朕成了聋子瞎子,孤家寡人。放眼朝堂,尽是说理辨经清谈的儒官,听到朕耳边的,全都是应付太平之语,竟见不到真正做实事的人了。”

    这话,德亨可不好接。

    见他似是要起身,忙上前去搀扶。

    康熙帝扶着他的手臂用力起身,还不忘亲手拿起案几上的厚厚折子,颤颤巍巍边走边道:“走,陪朕去外间玻璃窗下,好好看看你写的这份奏折。”

    相比于让他心痒难耐的《永乐大典》,他手里的这份奏折,更能牵动他的心神。

    不过,康熙帝对开门回来的李玉道:“让魏珠和赵昌一齐去传旨,带人将皇史宬给朕围起来,不准任何人进出,侯朕亲临。”

    《永乐大典》他是一定要亲自去亲眼看一看的。

    德亨扶着康熙帝手的小手臂抽了抽,康熙帝感觉到了,问他:“你有什么想说的?”

    德亨忙道:“皇上,围起来的目的是保护,莫要惊吓住在里面做事的官员小吏才好。”

    康熙帝颔首,对李玉道:“准他们给家人传信。”意思是,里面的人在他亲临前,就不用回家了。

    李玉忙去传旨去了。

    今日魏珠和赵昌休班,康熙帝专点他俩,就是看中这两人是御前老人了,做事老成,得心意,要不然,就不是特点他俩去,而是随便让今日值班的侍卫去了。

    也可见,康熙帝对皇史宬,真的是重视极了。

    第 217 章

    德亨应康熙帝的要求, 口头解说了他所上的奏折,康熙帝听的,眉头时而舒展, 时而皱起,时而摇头,时而点头,时而叹息。

    等德亨说完, 康熙帝先指出第一条,也是他现下最想解决的难题:“漕运从前明开始,至今朝,已经运行了四百年了,何止百万漕工,都仰赖此为生。其他先不提,单以海运代漕运这一条,就行不通。”

    这确实是绕不开的大难题。

    实施任何一条国策之前, 都要考虑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否有碍民生。

    康熙帝所说的百万漕工, 是指百多万个漕工家庭,甚至是家族。牵扯的何止是千万百万数的人口生计, 并不是指单个的百万口人。

    康熙帝连沿海渔民的生计都不会剥夺,更何况数以千万计的内陆百姓。

    漕运的好处德亨已经说的很清楚,时间短,运载量大,最关键的是,沿途所遇关卡少, 这就意味着受到官吏的盘剥少, 反向的, 就意味着运粮船可以用最少的损失, 完成运粮任务。

    对皇帝来说,几乎是完美的运粮方式。

    但康熙帝这个做皇帝的是方便了,靠漕运吃饭的河工们,甚至是贪官污吏们,可就不大方便了。

    漕运的糟污之处,康熙帝不是不知道,漕运总督装聋作哑,甚至是带头欺瞒他这个皇帝,甚至嫌他每年给的银子不够,胆大包天到贪污国库的地步。这些还都是前些年德亨给“算”出来,康熙帝才知道恍然自己被糊弄了。

    但漕运这一块儿,上至部院大臣,下到一个看守漕运衙门的门子都不敢轻易动一下,他这个做皇帝的,又能怎么办。

    最后,因德亨一算而起的那个案子,在朝廷根本没掀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