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许愿墙, 开局拿昏君祭天: 25-3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历史许愿墙, 开局拿昏君祭天》 25-30(第18/33页)

来的小皇帝,威望、人心、军力俱不如他。

    身后只有一座防守薄弱、空空如也的建康城,如何能抵抗?

    可是,他不愿。

    谢晦初时出兵,是因为信了刘义隆的北伐之言。

    后来得知是内战,当即收兵勒马,临江北望久之,怅然叹息道:“有雄兵如此,恨不能以此为北上勤王之师。”

    这江山,是他亲手平定的。

    他不愿让它再度陷入烽火炼狱、四*分五裂之中,更不忍和昔日同袍刀剑相向。

    于是解散荆州兵,单骑离去,没有再做抵抗。

    刘义隆将他抓捕到建康,举家抄斩。

    他因为主持新政,自绝于世家门阀,又被刘义隆恨之入骨,所以身后无殡葬,无谥号,无碑无坟。

    但天下人记得他。

    受刑之日,江左百姓尽皆落泪哀哭,称他的死是“蓝田玉碎”,奔赴刑场相送十里,为之罢市三日。

    ……

    《宋书》一百卷,只有谢晦一人是单独列传。

    他离去之后,满朝衣冠俱归沉寂,仿佛将这个时代所有的风骨都带走了。

    从此,南朝一百五十年岁月,不曾再出过他这样的人。

    这样的「生可傲冰雪,死能利栋宇。」

    这样的「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粱。我命浑小事,我死庸何伤。」

    也是这样的,炽热烈火,难容于凉夜。

    刘裕死前为了保护谢晦,已是费尽心思,尽可能地筹谋周全。

    既留下了手诏,令后继之君善待他,“数从征伐,勿疑我相”。

    又遗命让他改任荆州刺史,加都督,调离血雨腥风的中枢,前往上游掌兵。将大部分北府将士都留给了他,“精兵旧将,悉以配之”,只盼他能平安。

    就连封地,都精心选择了武昌。

    这里是兵家必胜之地,遥制建康,大江所隔,万一建康发生了什么变故,他能够有充足的反应时间,不至仓皇受戮。

    然而,就算刘裕做了如此多的谋划,留下了如此多的护身符,谢晦还是免不了一死。

    后来,南朝历任宰相身居高位,常以谢晦为戒:

    谢晦英睿如斯,以开国元勋之尊,又得宋祖如此爱重,尚且不能自全善终,况是你我?

    何必自讨苦吃?

    于是,再也没有了心怀天下的宰相。

    取而代之的,是褚渊、王俭、江总、何敬容之流,一群热衷于清谈文藻、丰姿雅艳、笔墨风流、一味退让得过且过的羁靡者。

    檀道济在谢晦死后,满心怆然,交出兵权,杜门谢客。

    却仍旧没有逃过刘义隆的屠刀,满门抄斩,死前长叹:“乃坏汝万里长城!”

    而后,沈庆之被一杯鸩酒送上路,柳元景不仅自己遭戮,全家都连带受到清算,羊规被迫亡命江北。

    沈林子因为病逝得早,侥幸逃过一劫。

    儿子沈璞却被举族冤杀,满门仅有一个幼孙沈约,隐姓埋名逃了出去,后来在梁武帝时期当了宰相,也就是《宋书》的作者。

    北府众将,无一个不是忠贞铁骨的良将,却被刘义隆及其好大儿屠杀得干干净净,至此殆无孑余。

    结果呢?

    名将全部死掉,元嘉北伐自然是大败。

    非但丧权辱国,而且江南六州之地,惨遭鲜卑铁骑屠城,盘槊舞婴为戏。

    史称,“所过郡县,赤地无余;春燕归,巢于林木。”

    史书间的一笔血泪,是天下多少百姓经久不息的哀哭。

    辛弃疾想到此处,心情沉重。

    谢晦见他沉默了许久,伸手在他眼前挥了挥:“幼安?在发什么呆?”

    辛弃疾握住那只手,心中叹息。

    小玉现在还什么都不知道呢,幸好一切都还没有发生,还来得及。

    “我在想,你是不是该……”

    他有心想劝小玉未来平定天下,就功成身退,但又知道,好友向来骄傲,绝不是轻易肯听劝的人。

    再说,凭什么啊。

    明明是刘义隆的问题,凭什么要毫无过错的小玉退让?

    完颜构搞出一个「莫须有」来,已经得到了惩罚;

    但如果,刘义隆及其子孙搞出了数十倍的「莫须有」,却还能安安稳稳坐上皇位,统治赵宋、刘宋两个位面的话。

    这世上就真的没有天理了。

    可是

    废掉刘义隆容易,只需要让陛下看一眼《宋书》就行了,必定会选择清理门户。

    但是,废掉之后呢。

    陛下的其他儿子,似乎比刘义隆还不靠谱。

    刘义隆都已经是矮子当中选将军,废昏立明,拥立即位的那个「明君」了。

    就算是最年长的皇子现在也才十岁,似乎唯一的出路,就是让陛下自己上,续命为江山再奋斗几十年呢。

    辛弃疾沉思半天,谢晦发觉他不理自己,不高兴地抬起指尖戳了戳他的脸,过一会,又使劲捏了捏。

    “怎么了?”

    “还问我怎么了,你一直盯着别人的神像发呆。”

    张议潮死后被封为地方神灵,至今香火不绝,似是颇为灵验。

    辛弃疾并不信神,前些天,也没少惩治犯罪的寺庙。

    但在此刻,他却放下灯盏,一正衣冠,面向神像拜了三拜,然后点燃了一炷香。

    英杰鉴英杰,国士惜国士。

    他在心中默念,如果张元帅真的在天有灵的话,就请保佑小玉这一生能平平安安,长命百岁,善始善终吧。

    辛弃疾直起身,青烟在风中飘散。

    谢晦问他许了什么愿望,他想了想,轻声说:“希望我能和我的朋友同甘共苦,希望你一生都能如此时意气风发。”

    谢晦十分感动,信誓旦旦地表示:“同甘共苦是吧,那行,以后我每次搞事,一定拉你一起下水。”

    辛弃疾:???

    等等,他说的明明不是这回事……

    ……

    搞事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大批的官员抵达当地,开始建设吐蕃。

    吐蕃汉文化推广和汉化工程的总负责人是羊欣,一位当世著名的大书法家。

    此人和观众们都熟悉的羊侃同出一族,同时也是一位……

    女装大佬。

    他一身雪白钗裙、容貌甚美,秀秀气气地提着衣裾走来,一张嘴,却是一口浑厚沧桑的男中音。

    辛弃疾:???

    谢晦对此却是见怪不怪。

    “「羊欣书裙」的故事流传甚广,他是七外公(王献之)的外甥,一向深得喜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