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府皇帝改造指南: 23-3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地府皇帝改造指南》 23-30(第9/20页)

妄不尊,自己只要动一个小手指头,轻易就能将对方打倒。而如今一字一字仔细鉴别,才发现要驳倒这篇文章,居然不太……诶……不太容易?

    自然,这并不是说文章喷得有多么高级、文辞多么华丽;实际这篇奏章的嘴炮质量并不算高,除了少数刺激情绪的名句以外,大半辞藻甚是平庸(毕竟,最精华的“秦人不暇自哀”、“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云云,已经被尽数删去了)。但关键在于,奏章用来指责诸位大儒的种种论据,每一样每一件,都是踏踏实实,万难反驳的真料——

    ——嘴炮可以互喷,黑历史可以对揭,意识形态可以上纲上线、胡搅蛮缠,但引用错误、扭曲事实、蓄意剪切史料这种事,怎么打滚都难蒙混过关吧?

    事实上,在翻书一一检查过奏章中论据的真实性后,部分比较忠厚的儒生干脆陷入了沉默。因为他们隐约觉得,这篇奏疏的论点,可能还真……有些道理?

    如此沉寂片刻,终于有人喃喃开口:

    “这姓穆的方士——穆祺?倒似乎确有几分能耐……”

    实际来讲,这已经不能算是“有几分能耐了”。在当下这个时代,书籍是极为罕见宝贵的珍物,只有身份非凡的大儒才能批量储藏。在座的儒生虽然为数不少,但大多也只钻研过一本《春秋》、《诗经》;而奏章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功夫,是大多数人都难以企及的。

    “不是他有能耐。”在御史大夫府供职的儒生倪宽开口了;他地处机要,消息极为灵通,早就打听过方士的虚实:“事实上,此人不学无术,听说连字都不怎么认得。替他代笔这篇奏疏的,应该另有高人。”

    “什么高人?”

    “应该是那姓王的商人。”儿宽很有把握:“上林苑宿卫的宫人都在传闻,说这王某面圣时举止自若,气度不凡;神采英毅,内秀于中,一定不是什么简单的人物。”

    大概是受老刘家祖传颜控的影响,大汉朝臣品评人物时很喜欢搞点相面摸骨之类的神秘艺能;长着一张骨骼清奇俊伟端庄的脸,天然就能在上层社会中刷足好感度。相反,像穆祺这种思路清奇脑有贵恙的小白脸,一看就很不值得信任,各种意义的无足道哉。

    “据说那王某祖籍是在沛县,千里跋涉入长安,多半是来谋求富贵。”倪宽向儒生们泄漏消息,顺便吐露自己的猜测:“这样博学多闻的奇人异士,为什么要与穆祺之流不学无术的方士厮混在一起?必然是要假借方士法术博取圣宠。草蛇灰线,伏笔千里,这样的居心,不可谓之不深险。”

    “既然心机如此之深,那更不能不拼死一争了!”有人断然道:“孔孟圣学,焉能容此外道玷损!捍卫斯文,正在我辈!”

    声调铿锵,一语中的,小小的宅院却忽然陷入了沉默。团聚的儒生不约而同望向了盘坐上首的中年人,目光灼灼发亮。

    显然,无论下面再怎么慷慨激昂,义愤填膺,最终是否要与异端“拼死一争”、“捍卫斯文”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此次会议名义的主持人,执大汉儒学之牛耳的董仲舒董大夫手上。没有这样顶级大儒的首肯,谁也不能擅自发起战端。

    面对此众望所归的仰视,盘坐着的董大夫闭了闭眼。

    说实话,他的天性更适合于治学著书而非政治争夺,生来就厌倦这种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也不是不赞同方士的这份奏章的一些内容……但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儒学必须依仗皇权才能壮大,而身为天下儒学之宗,他很多时候是没有选择的。

    “……既然对方公然挑衅,那就堂堂正正的回击吧。”董仲舒闭目片刻,终于轻声开口:“烦请诸位为我延请京中名儒,共议此事。”

    群儒肃然起身,同声应诺。召集名儒共议,无疑是要集思广益,逐字挑剔,做公然的辩论;换言之,无论口中如何贬低,王某人在奏章中展示出的博学与才华都得到了儒生们一致的认可,不惜聚齐最高战力,也要以多欺少,毕其功于一役了!

    政治上最高的敬意就是赶尽杀绝;而现在,儒家为异端的才华所倾倒,也将要为他施展这最高的敬意了。

    儒生们的动作非常快,当天开会当天写稿,第二天就整理出了一万来字、十几个竹简的反驳文章,怒喷方士恬不知耻的诽谤;到第三天凌晨,这半车的竹简就被送到了方士们在长安下脚的宅邸,等于一份公开的挑战书。

    穆祺是在上午吃早饭时看到的这份挑战书。他当时还在逐页检查从知网上搜到的造纸术论文,一抬头就看到冠军侯抱进来了小山一样高的竹简,哐当扔到了地上。

    他有些吃惊:“这是什么?”

    “儒生们反驳的文书。”对着镜子调整早妆的刘先生头也不抬:“特意送来给你的。”

    “这么快?”

    “道统所系,当然义愤填膺。”刘先生道:“不过,这是私下送的文书,并没有经过宫中的手,你大可以视若无睹,根本不回复。”

    学术互撕也是有公有私的,要公开回复就要走朝廷的公开门路,光明正大开诚布公,有些想骂的脏话难免就骂不出口;但私下里彼此攻讦,那就可以尽情的搞人身攻击,绝不留丝毫的颜面;但既然是私下里攻讦,那自然也有已读不回的选项。

    “按惯例,私下辩论很难回避,否则很没有脸面。”刘先生道:“不过你可以自行决定,反正你也比较——嗯——你知道的。”

    “不要脸面”,是吧?

    穆祺哼了一声:

    “我有不回复的权限么?”

    在老登身边混久了,有的事情都是触类旁通的。皇帝陛下为什么特意要将他的奏章删减后公开下发?说来说去,无非就是要挑动儒生对方士的敌意,继续筹谋许久的平衡策略——顺便恶心恶心他们这些飞扬跋扈的“现代人”而已。

    面对这样的挑衅,他当然也可以选择装鸵鸟闭嘴不回复。但软弱至此,威信必然损失殆尽,将来想办什么事恐怕就很麻烦了。朝堂声望的争夺,往往都容不得分毫退让。

    “我肯定会回复这些儒生……”

    他从小山中抽出一捆竹简,随意抽开捆扎的牛皮绳,扫了一眼竹片上细密的小字。

    穿越以来几个月,在长平侯与冠军侯孜孜不倦的指导下,穆祺的古文化水平还是大有长进的。比如现在他一眼看去,十个字居然能认出五个了:

    “……於戏!小子唯……”

    他合上竹简,然后再抽了一捆:

    “曰:‘咨若時登庸’……”

    穆祺:“……这是什么?”

    “《尚书》。”刘先生的语气非常愉快:“这些儒生指责你的论点,都是引的《尚书》。”

    没错。要重视就要重视到底。儒生虽然对穆姓方士及王某人怨愤入骨,却也完全承认对方的才华。在他们看来,敌手的文章能将《春秋》运用得如此流畅妥帖、信手拈来,必定是熟稔典籍的高人;面对这样不世出的高人,儒家当然也只有以最强最猛的绝招,予以强力回击。在如此局势面前,《诗经》、《礼记》都太过简单,不足以克敌;要想一击毙命,必须要动用夏商周三代最为晦涩的典籍,秦火之后由伏生侥幸留存的瑰宝,即使大儒也知之寥寥的鄙视链顶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