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穿成了扶苏的女儿,抱紧了始皇的大腿》 130-140(第12/18页)
自卑!
但是项羽知道自己不能坏了嬴子瑜的计划,哪怕他不知道嬴子瑜的计划是什么,所以项羽只能恶狠狠的咽下韩益的污蔑。
但是有一点项羽要极力维护,“我这一身是从战场磨炼出来了,和你们那种小儿过家家完全不一样。”
韩益则摆摆手,“差不多,差不多。我儒家周游列国时,遇到的也不都是好人,若是遇上土匪强盗也需要战斗的。”
这话不知道嬴子瑜和项羽信没信,反正一路上韩益是把自己哄骗住了
即使现在项羽在韩益面前露出强壮的身体,舞一套枪法,他也能面不改色的夸赞项羽非常符合儒家的收徒标准。
所以等到了叔孙通面前的时候,叔孙通见到的就是一个自我说服了的韩益,十分无辜的孩子和非常不情愿的少年。
“伯益,这是怎么回事?”
叔孙通不理解,这个韩益说的好像不太一样啊,而且他们要的是心甘情愿的人,而不是半哄半骗的。
叔孙通不太确定,又看了一眼,小姑娘虽然年纪小,但是眼睛里都是灵气,还能勉强说可以培养。
但那个大一点的少年,左脸写着桀骜不驯,右脸写着狂妄自大,完全不符合啊。
“我和兄长听了伯益先生的话对儒家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听说这里可以遇到真正的儒家,所以特意央求了伯益先生,冒昧拜访,还请先生勿怪。”
要不说淳于越的礼仪培训非常奏效呢,这一套下来,别说韩益了,就连叔孙通看嬴子瑜的眼神都发光了。
“不……”
“不用这样客气,叫我伯益或者伯益兄就好。”
叔孙通刚出声就被韩益打断了,不过他也没生气。
嬴子瑜和项羽顺着韩益的话,对着韩益叫了句“伯益兄”。
“这……”
“这处简陋,你们随便坐。”
韩益这话也是叔孙通想说的,所以他依旧没有生气,引着二人落了座,顺便用了平辈的礼仪招待嬴子瑜他们。
“这……”
“这是最近学宫流行的茶,你们尝尝看如何?”
一而再,再而三,除了第一句话,到现在叔孙通一句话也没说全。
不过,他不生气!
虽然茶这种东西嬴子瑜见怪不怪了,但第一次见面,即便是项羽也非常给面子的喝了一口。
“如……”
“如何?这可是最新的茶,据说花了好大的功夫才得了一点呢。”
韩益又抢了叔孙通的话。
这下叔孙通是忍不了了。
所以嬴子瑜还没回答呢,叔孙通就制止了韩益,“伯益,你说话比较直接,还是我来和两位小友交谈吧。”
言外之意,赶快闭嘴。
韩益如果这时候还没有反应过来,那叔孙通就要怀疑自己的眼光了,于是韩益退到了叔孙通身后。
没了韩益的没眼力劲,叔孙通这才有机会和嬴子瑜正式交流。
“两位小友既然是伯益带来的,伯益肯定告诉二位如今的儒家不是曾经显赫一时的儒家了。
如今的大秦,崇法、尚墨、重农,甚至支持小说家,但唯独缺了我儒家,可以说朝堂之上半点没有我儒家立足之地,因此也就越来越少人愿意学儒家。
此消彼长,未来儒家的衰败已成定局,即便如此你们也愿意跟着我学儒家?”
说这话的时候,叔孙通虽然很委婉,给了嬴子瑜很大的自主选择权,但是实际上步步紧逼,就要嬴子瑜马上说出答案,然后立马收徒。
嬴子瑜当然不可能真的拜师学儒,不说嬴政同不同意,但凡李斯知道嬴子瑜要学儒家,他都能立马放下咸阳的政事,到嬴子瑜面前,一根绳子把自己吊死。
所以嬴子瑜没有正面回答叔孙通的问题,只是问到,“按你所言,曾经儒家也是显赫一时的,为何未来就一定会衰退呢?”
“儒家讲究‘仁’,与大秦如今的行事作风不太相符。”
因为还没有摸清嬴子瑜的背景,所以叔孙通这话说的比较克制。
“即便儒家与大秦不太相符,但你又如何坚定认为未来儒家一定会衰败甚至消失?
在这点上我就和你不一样,我认为不会,而这大秦的学宫就是最好的证明,未来大秦学宫将会开遍大秦,在学宫之中,仍然是各种思想百花齐放的。”
叔孙通嗤笑嬴子瑜的想法太过美好和不切实际,“只有少年人才会只看到理想的未来。”
“为什么这样说?”
叔孙通挑了挑眉,“你还小,你不会明白君王所喜,必有所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曾经楚王好细腰,所以士人约食束腰;吴王好剑客,吴国国内形成尚武之风。
而结果呢,一个宫中多饿死,一个百姓百姓多疮瘢。
如今大秦的君王推崇法家,实行严刑峻法,若是不改,我儒家不过是君王喜好下的牺牲品罢了。”
叔孙通这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但是仔细一看完全不对。
“楚王、吴王是个人喜好,而大秦不是。”
“这是你认为的不一样,在我看来其实没有区别。
大秦推崇法家,官员考核只考法家,长此以往那些学子知道如果想要为官做宰只要学好法家就可以了,渐渐的其他学派还有什么生存空间。
甚至可以说,我不是单纯在位儒家哀悼,而是为其他学派一起哀悼。”
嬴子瑜本来想反驳的,但是不巧她想到了前世,那个独尊儒术的时代,这样看来似乎叔孙通的担忧不无道理。
但想是这么想,嬴子瑜还想为这些人辩驳几句,“天下多的是普通人,他们为自己的未来更好无可厚非。”
叔孙通说这话当然不是指责这些人,甚至说句实话,他自己都是这类人。
不是指责普通人,那就是指责皇帝了。
嬴子瑜简单粗暴的结论卡住了叔孙通,他有些无奈,“倒也不用这样非黑即白。”
最重要的是,不要给他扣大不敬的帽子。
嬴子瑜习惯性做不解状,“既然你认为这不是学子的错,也不认为是君王的错,那是谁的错?”
别告诉她是时代的错。
叔孙通当然不是这样回答的,“学子无错,君王也没有错,只是我觉得选贤用人的方式还不够完善罢了。”
简而言之,叔孙通的想法是希望大秦如今在官员考核时,不要非常偏颇于法家,而是雨露均沾。
为此,叔孙通找到的办法是让更多的儒家之人在大秦的政治舞台上拥有话语权,这样他们就能改变。
但可惜现实与他想象的相差有些大。
嬴子瑜毫不惊讶这个结果。
“你有没有想过这是因为儒家所推崇的思想与现在大秦要走的道路背道而驰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