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文艺妇女: 110-12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八零文艺妇女》 110-120(第12/14页)

   等到以后信息越来越透明,回旋镖扎的更疼。

    他们出去倒也不是风平浪静,确实有个编辑想留在阿美莉卡,可惜,伊恩不是吃素的,他还没躲起来呢,就被伊恩抓到。

    回国之后,李稻花就把他开除了,道不同不相为谋。

    不过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回国,原因有很多,爱自己的国,爱自己的家,不喜欢枪战……

    没错,他们在阿美莉卡的时候,还经历过枪战。

    当然有一部分原因也是他们去的有些地方不是富人区,社团枪战是难免的。

    他们运气好,枪战开始的时候,他们的车差不多已经开出那条街区,也就是有辆车的后轮被打爆。

    当时坐在车上的编辑可吓坏了。

    国内现在已经禁枪,虽说还有人私藏,但是在大多数地方,持枪伤人还是少见的,发现一个,那就是大案。

    这样密集的枪声,编辑刚开始还以为谁家娶媳妇放鞭炮呢,他们还没见过阿美莉卡娶媳妇什么样呢。

    结果就看到车后双方你来我往,biubiubiu~

    一般人哪见过这阵仗啊,更别说翻译员还跟他们说这是社团在抢占粉末市场,好家伙。

    其实这个时候阿美莉卡还是禁止粉末的,但是,你不拿我不拿,史密斯专员怎么拿。

    政府禁止是政府禁止,官员私底下支持是官员私底下的事,更别说还有资本掺和进来。

    没有四十年后魔幻,但也不差事。

    就这趟经历积攒下来的素材,够编辑部写它几年稿子的。

    回国之后,还得跟身边的亲朋好友宣传宣传自己的所见所闻。

    鸡汤杂志很多人它写那些神经病文章,其实很多都没有真的去过国外,完全是靠自己的想象。

    觉得发达国家,那就是全面发达,全面超越,哪哪都好。

    其实不是,发达国家只是一个定义,甚至这个审核也是由所谓的发达国家审核的,你发不发达,有时候就是他们一句话的事。

    就像后来,我们国家一直认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但是阿美莉卡就想把我们评为发达国家,我们不承认。

    编辑部回来,继续狂轰滥炸,鸡汤杂志它只会让国人反思,它自己是不会反思的。

    求和不成,打又打不过,那就装死,暂停了鸡汤文学,只发表一些边角料文学,伤痕文学……

    你《九洲》喜欢摸着我过河,我干脆沉底,咱们谁也别过了。

    问题是,反鸡汤文学对《九洲》来说只是顺手的事,而鸡汤杂志主要靠这些胡乱编造的鸡汤文学来支撑。

    没了鸡汤文学,不跟《九洲》打擂台,这段时间吸引来的读者跑了很多,原本的读者也在逐渐跑路。

    当然,也不全是坏处,这么一来,直接提纯,剩下的读者那都是忠实粉丝,可以直接替他们冲锋陷阵的那种。

    鸡汤杂志消停了,李稻花让编辑们平时也可以报道一些国内的感人事迹。

    国内各种人性光辉,一点都不少,可惜,不擅长包装营销,这怎么行,《九洲》得扛起这面大旗。

    今年的大暴雨,李稻花就带着编辑们到了现场,除了捐款救灾之外,更多的就是发掘救灾过程中的人性光辉。

    像那些在第一线救援的子弟兵,像附近帮忙的普通人,像被救出来之后,留在救灾区帮忙的灾民……

    以小见大,证明集体主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重要性,个体的力量再大也是渺小的,再小的力量汇集起来也是股巨大的力量。

    《九洲》步入正轨,李稻花也可以回过头来忙自己的事情。

    这两年,因为李稻花的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后,通常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效果不好的,在改编之前就会得到李稻花的警告,这也算是买一送一了,大好人啊。

    这两年李稻花的风评转变的极其迅速。

    之前的时候,大家对李稻花的印象是,作品好,人不怎么样,泼妇,三天两头的在报纸上骂架。

    现在的印象是,敢爱敢恨,作品水平忽高忽低,人和作品主打一个一致,上限高的可怕,下限也低的可怕。

    人是好的,就是总说些糙话,虽说话糙理不糙,可有时候话未免太糙了。

    人民日报之前就想给李稻花来个专访,在她获得诺奖的时候就想做了,但是那时候李稻花发表的一些言论。

    如果人民日报在那时候做专访,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抓住大做文章。

    最近风平浪静一些,正合适给李稻花做专访,至于前段时间她跟鸡汤杂志的骂战……这不是很常见的事情吗。

    换个人这可能是大污点,在李稻花这里,那就是稀松平常,更别说她骂的没错,鸡汤杂志的屁股确实歪。

    李稻花不说的时候,大家没什么感觉,李稻花一指出来,大家越看越不对劲。

    等《九洲》的编辑实际到外地考察之后,那就坐实了,据说《九洲》还要去呆英,德三这些国家,拭目以待吧。

    国内人物专访跟国外不一样,不会提问太多有争议的问题

    ,大多问题都是中规中矩的,比如说,是什么引领李稻花走上创作的道路,创作的过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未来的打算。

    就算李稻花喜欢搞抽象,在这样的限定范围内,也很难搞个大抽象。

    最让读者们在意的是李稻花未来的打算。

    作家这条路基本上被李稻花走到头了,很多人想得却得不到的奖项,对她来说,也就是一本书的事。

    国内外都有粉丝,都有狂热爱好者,对他们来说,恨不得让李稻花天天坐在家里生产小说。

    她的影响力还不仅仅在小说方面,要知道,在这个年代,文盲,或者说是半文盲占据绝大多数。

    他们可以正常生活,却没办法阅读文学作品,即使是通俗小说。

    影视作品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陷,让许多没看过李稻花小说的人也知道李稻花,知道有这么部同名小说。

    当然,她也是学生们最爱的作者,毕竟谁不爱一个经常被老师提起,让大家多看她的书,却不要求背诵的作者呢。

    哪怕是节选,李稻花的作品也只适合做阅读理解,不适合背诵。

    “我希望能通过文字,改变一些大家的思想,就像《九洲》,告诉大家,我们并不比外国人差,接下来也会向这方面努力。”

    这个大家并不怀疑,从她开始写小说,就是奔着这方面去的。

    采访结束,人民日报向她发出邀请,希望李稻花能写一部小说,作为明年庆祝建国四十年的作品。

    这也只是邀请,能写当然好,不能写也不强迫,具体怎么写,看李稻花自己。

    还在冥思苦想接下来写什么的李稻花瞬间抓住机会,庆祝建国的话,她知道要写什么了。

    《大秦重工》

    七月丙寅,始皇崩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