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二凤是始皇的太子: 140-15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假如二凤是始皇的太子》 140-150(第10/20页)

    韩非:“?”

    好好地吃着饭,都要被调侃一通,他一定要……

    假装没听见!

    李斯悠然接话:“非兄不爱吃醋,给他芥酱就行了。”

    “我、我什么都不需……”

    “那就放这儿了。你呢?”浮丘伯问。

    “我喜欢醋,给我一份就好。”

    韩非眼睁睁看着他们交流,拒绝的话说了一半,硬是没人理他,权当耳旁风。

    浮丘伯如风掠过,转眼就跑到毛亨张苍那一桌,谈笑风生。

    “非兄要与我交换吗?”李斯施施然道。

    “不!”韩非坚定拒绝。

    浮丘伯玩完韩非,转悠到荀子旁边,放下一小碗醋,然后对李世民笑道:“别耷拉着脸了,你要什么酱?蚳醢(蚁卵酱)怎么样?”

    “不怎么样。”李世民一口回绝。

    “你想要我这儿都没有。喏,梅子汁。”

    “今年的梅子是大丰收吗?”前两天刚喝完梅子酒,今天就来了梅子汁。

    “何意?你不喜欢?”浮丘伯抱怨,“就你最挑剔。”

    荀子耐心地摸摸他的兔耳朵,温声问:“你想要什么?让庖厨给你做。”

    “我要橙齑。”

    “什么东西?听都没听说过。你不会是在唬我吧?”浮丘伯斜眼。

    “橙子也好,橘子也行,新鲜的,捣碎了,加点糖、盐或醋,就这么简单。”

    “橘子倒是有,你等着。”浮丘伯顺手拿走隔壁韩非的三个橘子,“我很快就回来。”

    “诶?我、我的……”韩非咬着蟹腿肉,一脸懵逼。

    李斯忍着笑,接过毛亨递来的橘子,送给他。

    “吃完的橘皮放小筐里,我要晒干了用来制香。”张苍不忘交代。

    李世民剥了个橘子,连上面的白色的丝络都撕得干干净净,捧在手里,送给荀子:“先生请用,这是淮南运来的,比咸阳附近的好吃多了。”

    “原来太子也觉得咸阳的橘子不够好吃吗?”张苍失笑,“我们一直都不好意思说。”

    “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楚国地大物博,像现在的都城寿春、以前的都城郢都,屈原的故乡秭归,都是出了名的好地方,那边的橘柚又大又甜,汁水丰沛,连橘皮都比咸阳的要好剥,这是显而易见的事。”

    李世民大大方方地承认。

    不过因为这段话里提到的三个地点都有点微妙,本是纯粹议论吃食的,也容易让人想歪到如今的局势上去。

    “楚国……”荀子一瓣一瓣地咀嚼着太子剥的橘子。

    李世民正襟危坐,聆听他的教诲。

    “日后把楚国攻下来,楚国的橘子,也就是秦国的橘子了。”从楚国入秦的荀子竟这样说道。

    “先生睿智,世民叹服。”

    “到时候四海一家,无分什么秦赵韩燕魏楚齐,天下大治,才是我辈最想看到的。”荀子笑眯眯地看着他,越看越慈祥,极爱而盼道,“我相信你能做到。”

    李世民不由动容,恳切下拜:“先生放心,我必不负先生教导。”

    荀子伸手扶他,笑道:“今日小宴,没有外人,何必如此多礼?”

    “先生……”

    “嗯?”荀子和蔼地垂询,“怎么有点不太欢喜?是遇到什么烦心事了吗?”

    “先生的步履踏足过千山万水,可有什么最舍不得、最喜爱的地方吗?”

    “怎么忽然问起这个?”

    “有些好奇。”李世民认真地抬眼。

    “容我仔细想想,我这一生,也算很长很长了,去过的地方很多,见过的风景也很多。若说最喜爱……二十年前,我可能会说是齐国的临淄,因稷下学宫在那里;十年前我以为是兰陵,四季分明,学风浓郁,是个安度晚年、著书立说的好地方;现在嘛……”荀子顿了顿。

    “现在如何?”

    “现在我最爱咸阳,因为你在这里。”荀子淡然含笑。

    李世民几乎瞬间怔住了。

    “荀师好偏心,我拜师都十几年了,还比不上太子后来的。”浮丘伯端着两个瓷碗,恰巧走到附近,表情和言语比不加糖的橘齑还酸溜溜。

    众人大笑,纷纷也跟着玩笑,做作地跟风起来。

    “荀师常教导我们尊老爱幼,太子年幼,你怎么好与他相争?”

    “论拜师的年头,我比你还早好几年呢。”

    “你看城墙的砖石,都是后来者居于上,先来的都被压到底下受苦了。”

    “人、人心本来就是偏的……”

    浮丘伯佯作不满:“太子是长子,秦王那么多孩子,怎么那些更年幼的没有居上呢?”

    “毕竟是太子,和其他公子如何能一样?”李斯正色。

    “通古,你有没有发现,你已经被秦法腌入味了,比酒渍的蟹胥(蟹酱)还入味。”浮丘伯一手蟹胥,一手橘齑,分别置于荀子与李世民面前。

    “有吗?”李斯大惊。

    “有啊。”

    “有、有点。”

    李斯唉声叹气:“那这辈子估计都这样了。”

    “过些年说不定会好转点。”李世民在这彩衣娱亲般的氛围里,若无其事地笑道。

    “哦?”荀子笑问。

    “多年之后,等老臣们退了,李斯师兄还是能混上丞相的。”

    “嗯,老旧之人,如物一般,年头久了终会腐朽,还是新的更好,年轻而有生机。”荀子若有所指,又轻轻抚过最小的弟子的兔耳朵,如沐春风,其乐融融,“与你们在一起时,我总觉着我自己都没有那么老了。”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家有先生这样的长者,时常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是多么难得的事,我等受益匪浅,幸运至极。”李世民百感交集。

    “幸运的人是我啊。”荀子一一看向他的弟子们,就像种树的老农一棵棵触摸参天的树木,流露出十分的欣喜和赞赏来,“能得到这么多英才入我门下,皆能举一而反三,触类而长之,没有一个蹉跎岁月,沦于泥淖。我很欣慰。——尤其是你。”

    荀子的语气温和到了极点,每句话都带着笑意,慢悠悠道,“我来秦的路上,病了一场,车轮陷进泥坑里,不得已在茅檐下避雨时,无药可吃,却一心只想着,我一定到咸阳去。此生未至,死也不甘。很奇妙的,我这把老骨头,竟生生挺了过来。”

    这大约也是信念的力量吧。

    荀门自荀子而始,将这种上下求索、铆足了劲向理想前进的风格,贯彻到了死。

    “韩非过刚,不懂转圜,多亏你手下留情。”

    “我只是为了收揽贤才。”

    “那便很好。”荀子道,“通古圆滑多才,适合为官,如你所说,做到丞相不是问题,唯一需要担心的也就是能否善终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