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二凤是始皇的太子: 110-12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假如二凤是始皇的太子》 110-120(第5/16页)

“再等等看,兴许会有转圜。”王翦坚持。

    “何样的转圜?父王传诏让我回咸阳?”李世民戳破王翦的幻想,直白道,“我带了三千着甲的精锐过来,可不是过来游玩的。将军应该认得,他们可是出自你一手培养的中尉军。”

    王翦认得,正因认得,所以他心里才咯噔一跳,担心太子乱来。

    说好的劳军呢?怎么就变成领兵作战了?

    大王不是这么交代的啊!

    他宁可跟李牧战场上对决,也不想看着太子窜出去没影。光是想想,他眼前都要黑了。

    “至少,至少再等十天半个月”王翦顽强道,“等等看李牧和赵嘉可有新的动作?”

    “若没有呢?”李世民咄咄逼人。

    “若没有,臣当领兵,与桓齮及杨端和将军三路齐出,攻下邯郸。”王翦斩钉截铁。

    “但这里面有个问题。正如将军方才所说,李牧还没死。我们不可能一直无休止地等下去,谁知道赵迁兄弟俩还要僵持到何年何月。

    “李牧如今没有兵权,无法南下救援,那对我们来说,就是绝佳的机会,不能放过。可围邯郸容易,攻破邯郸却很难,因为每一次面临绝境,赵国的援军总是会源源不断地赶到。”

    李世民指着地图分析道,“北边有代郡,西北有云中,赵国整个北方的防线都不缺军队,虽然调动他们需要时间,但邯郸不傻,只要固守几个月,坚持到援军到来,那这次,秦军可能又一次会无功而返。”

    王翦努力道:“臣愿竭尽全力,务必攻下邯郸!”

    “将军,我并非不相信你。当年那场邯郸之战,打了整整两年之久,硬生生拖到魏国与楚国全都赶来救赵,秦国的粮草实在耗不下去了才收的兵,损失真的太大了。”李世民叹道,“我不愿意再重蹈覆辙。”

    “今时不同往日。”王翦没有一味被太子牵着走,他有他自己的判断,“秦魏正合兵攻楚,未必就能都抽出兵来援赵。”

    “将军,这种话骗骗小孩子就得了,我可不好骗。秦魏联盟,还比不上一张纸坚固。说散就散了。楚国也不是那么好打的,将军你当年可说过,没有两三年和几十万大军拿不下来。一旦赵国向楚国求援,将军觉得楚国会不会出兵相帮?”

    同样是权臣,李园可不傻,秦国速度要是不够快,很容易发展成楚赵夹击秦国,那可就麻烦了。

    王翦无可奈何道:“即便如此,也没有让太子犯险的道理。臣接到的命令,只是迎接和护送太子劳军,绝没有听太子指挥,配合太子攻城的诏令。臣必须先奏明大王,等大王同意之后再”

    “将军,我有一个问题。”李世民好整以暇地浅笑,礼貌得不得了,“假使我现在带着我的卫尉走,将军是无权阻拦的,对吧?”

    王翦脸色微变,心跳加快,目光灼灼地冲蒙恬道:“蒙将军!你不拦着吗?”

    蒙恬倒是想拦,他嘴巴刚刚张开,太子就抢先道:“蒙将军的职责只是护卫。我说要走,难不成蒙将军要单独留下?”

    蒙恬怎么可能单独留下?他就算拼了这条命,也不可能丢下太子啊。

    王翦一看他没用,恨铁不成钢,沉声道:“大王是不可能同意的!臣现在就禀告王上”

    “哦,那将军你先告着,我走了。”李世民淡定地迈开步子,“李信,走,我们去云中。蒙恬去不去?不去的话就留在这儿,陪王将军一起告状。反正再快的信鸽,一来一回也得两三天,够我跑出去几百里了。”

    李信:“唯!”

    蒙恬:“!!”

    王翦:“!!”

    “太子!”

    “太子不可!”

    第114章 天策撒手没

    王翦几乎要给太子跪了,哪怕他穿着铠甲。

    李世民自然不会让他跪。且不说他向来尊重有才有德的重臣,也不谈王翦的年龄及军功,光他是无忧祖父这一点,李世民就敬他三分,绝不会让王翦因这种事下跪。

    “将军。”太子和蔼可亲地扶着王翦,“不必如此。将军想说什么?我会好好听的。”

    但凡他真的好好听了,王翦都不至于觉得天塌了。

    “臣真的不能放任太子进入危险之中。”王翦诚恳得不能再诚恳了,“这有违王上的诏令。”

    “孙子有云,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然,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1]

    李世民悠哉悠哉地举例说明,尤其最后一句,清晰明了地念完,笑道,“战场局势瞬息万变,怎么可能事事都先禀报大王,等咸阳允许才做决定呢?那岂不是延误战机吗?”

    “尚未开战,自然还有时间禀报。太子乃我大秦国储,身份尊贵,怎能亲自上阵?这不妥当,臣不敢擅专。”

    王翦坚定地表示反对。

    无论李世民怎么舌灿莲花,说得天花乱坠,不好意思,他就是不同意。

    “我大秦历代君王,皆善治军旅,武功赫赫,献公更是亲自率军作战,于石门和少梁两败魏军,斩首六万余,穆公也曾披甲执锐,亲征茅津戎[2]既如此,将军又何必拦我呢?”

    “敢问太子,两位先君亲征时多大年岁?”王翦不为所动,幽幽地问。

    蒙恬终于找到机会插嘴了,忍不住道:“显然不可能是十二岁。”

    僵持中的李世民和王翦纷纷瞪他,都觉得他是个猪队友,一点用都没有。

    蒙恬委委屈屈,无可奈何。

    苍天在上,王上都管不住的太子,难道他能管住吗?怎么管?难不成他能把太子手脚绑住随身携带吗?

    “不要在意年纪这点小事,我不会因为这个拖几位将军后腿的。”李世民言笑晏晏,尽力说服王翦。

    王翦是怕他拖后腿吗?

    王翦是怕他去当先锋啊!

    多恐怖!才十二岁、王上手把手养大的太子、说好来溜达一圈走个过场慰劳军队的国储,准备不经王上同意冲出去打仗,还可能对上李牧

    王翦要怎么可能同意?

    他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同意。

    “太子若执意要走,臣请同行。”王翦想了个折中的法子。

    “虽然我很想带将军一起去,但显然攻下邯郸更重要。”李世民惋惜道,“王将军若不在这里,我恐胜算不够大。”

    李世民很擅长在开战之前,做足一切准备,于蛰伏之中观察形势,削弱敌人,增强己方,积累胜算,而后敏锐地出手,如迅猛的老虎一般(那只八百斤还被野猪踢了的胖虎不算)冲向猎物,顷刻之间胜负即分。

    很多外行往往只能看到最后决定胜负的搏斗多么精彩凶险,而忽略前期的准备才更重要。

    没有秦国这一次次战线的推进,对赵国军力的削弱,没有贿赂郭开支持赵迁,没有打压赵嘉构陷李牧,没有远交齐国欺负魏国,没有威胁楚国援助燕国,赵国此时此刻面临的危险便不会这么巨大。

    秦国的胜算,也不会逐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