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谋士系统在三国》 80-90(第7/18页)
莫敢仰视”【1】,纵英雄如高祖,也不免怀有忐忑之心被对方的强大强迫着无奈去赴鸿门之宴。
他当时的优势之大,堪称无可匹敌。
然而他却傲慢的自以为天下已然得手,不好好巩固这份获得,反而搞什么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以致于累日之功,一朝覆灭……
曹操不由想到了那颗被宦官们扔出来的头颅,越看这篇文章,项羽的名字都快要直接变成何进了。
下面又说他的下属们并非全然傲慢,为什么也失败了呢?这都是因为跟随他这个傲慢的主公。
他们的不傲慢无法改变项羽的傲慢,而他们追随傲慢的项羽,就不免要受到对方的牵连。
曹操点头,是啊,当时何进就是这样的,杀几个宦官在优势在我的情况下都能让他硬生生操作成送人头,就这样的领导你能指望什么。
后面以具体的人开始举例,项羽的长辈项梁教他读书学剑,他不愿意,教他兵法,他也不从。他的谋士范增,计谋远虑、一针见血之智者,早早为他指明了真正的心腹大患,却也不被采纳,后更因为离间计,被怀疑。
上教不能学,下谏不能纳,此傲慢之极也。
曾经追随过他的人,不是被他的傲慢牵连致死,就是看清他的傲慢后离他远去。想想他最为鼎盛的时候,行分封之事,几乎就像天下共主一般的人物,可最后却因为自己的傲慢,落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乌江自刎的下场。
若是当初他听从项梁的话好好学习,又或者是听从范增的话早早解决心腹大患,最后又怎么会落得这样一个结局呢。
曹操心中继续点头,是啊,但凡当初何进听自己一言,哪里会让大汉变成如今这般呢。
项羽在已经如此傲慢的情况下,还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名传史册,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可就算如此,他依旧因为傲慢而失败。
如果我们很多在能力上本就比不上他的人,却还学习他的傲慢,难道还能有什么未来可言吗?
项羽不暇自哀,而观者哀之,观者哀之而不鉴之,亦使观者而复哀观者矣。【2】
曹操看文章的时候,陆离就在他身边坐着,看完文章之后,曹操直接就能对着作者本人发表观后感:“此文当真字字珠玑,惜何大将军未见。”
这话一说,陆离立刻意识到对方联想者是谁了,毕竟名字都给出来了,看来曹操对当初何进的操作还真的是耿耿于怀啊。
不过也正常,陆离现在都想不明白人是怎么能够飘到何进那个地步的。
只是这文章要是传出去,如曹操一般联想何进的人怕是不多,更多人反而更可能联想到王允。
至于为什么不是董卓,看看文章中带着的规劝、叹息之意,再想想作者是谁,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往董卓身上想的,毕竟谁也不觉得陆侍中会可惜董卓因为傲慢没能成功。
曹操联想完了何进,又忍不住想到了曾经与自己同在何进那里效力过的袁绍:“这文章要是被本初看到,怕是要生气的。”
事实上不只是曹操这么想,陆离本人对于袁绍可能有的破防也是有所预测的。
这又怎么不算是一种大家都很“看好你”,你也确实“很争气”呢。
要不怎么说距离产生美呢,有些人你跟他隔远了,消了几分恼怒,还不免觉得对方怪有趣的。
忽略袁绍看到后可能会有的情况,陆离看着联想完了何进、联想袁绍的曹操,难得体贴的没在这个时候给对方泼冷水,告诉他灵感虽然来自于别人,但写出来之后是想要专门劝一劝你的。
事实上陆离都在想,要不要每当对方出征前,都拿来让对方“温故而知新”一下。
文章传出去之后,可能会被很多人联想,但已经死去的王司徒无法开棺破防,还好好活却没有多少人联想到他身上的袁本初,本来只是怀着一份好奇,想要通过文章看看能不能看出来如今陆离是个什么状态。
结果看了没两眼就真的直接破防了!
个状态就是好奇瞅瞅、一脸沉默、越看越气,直接破大防……
有些时候人就是这样的,但凡你跟谁有矛盾,那人跟其他人说句话,哪怕你根本不清楚两人到底在说什么,都会先怀疑对方是在跟别人蛐蛐自己。
袁绍的部分下属都没有搞清楚对方的破防点,反而压根不在这里的曹操与陆离早早猜到了,这怎么不算是一种特别的“心有灵犀”呢。
在许多人都在讨论陆离的文章时,陆离却在关注准备前来兖州投奔儿子的曹嵩。
第85章 改变
有关曹嵩之死到底谁是凶手, 就连史书上都没有一个可以被大众认可的定论。
因为几家史书说法都不一致,甚至在《后汉书》中,在不同人的传记中对于这件事的描述都不一样。
有的说就是陶谦派人杀的人, 也有人说是陶谦的下属贪图钱财、自作主张。
而抛开史书记载, 有些阴谋论的,甚至会怀疑是不是曹操自己派人杀的,就是为了师出有名。
陆离没有详细了解过这段历史,但他在徐州彭城居住过,还真切接触过陶谦。
根据他对徐州情况以及陶谦的了解, 差不多也是两种可能,要么是下属谋财害命,要么是陶谦本人因为跟曹操之间的嫌隙借此报复。
他们两个之间是真有前怨在的, 袁绍跟公孙瓒交手的时候,陶谦受公孙瓒邀请还出过手,只不过被当时在东郡帮着袁绍看护后方的曹操与袁绍一同击退了。
而陆离在徐州待了一年, 后面却跑到曹操这边来,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给了陶谦一个没脸。
不过这两种可能相比较起来,后者其实可能性相对较小。
倒不是什么祸不及家人的道德公义,而是不管怎么说,曹嵩好歹也是曾经的三公之一, 哪怕这官是买来的,可但凡出仕于先帝时期的官员, 还真的没几个能直气壮自己的官位与金钱毫不挂钩。
让一位曾经的三公在路过自己的地盘时死去,哪怕没有来自家属的后续报复,这也不是一件可以轻易被放过去的事情。
尽管现在天下已经可称得上是处处皆不安宁, 州与州互相交战,俨然一副乱世已来之象。可实际上大家依旧是以汉臣自称, 便是那李傕、郭汜占据长安,也只是总揽朝中大权,而非直接宰了小皇帝自己称帝。
州与州、郡与郡之间的争斗,都要讲究一个汉臣名义上的师出有名,如你作为汉臣越界了,所以你不是一个好汉臣,所以我这个好汉臣要征讨你这个逆臣。
又或者,我这不是为了自己讨伐你,我是为了大汉来讨伐你的。
再如州县之间存在空缺,各方安插名义上也都是让他去做大汉某州、某县的官员,而非自己的家臣。
大汉四百年的威望,压得所有人蠢蠢欲动又不敢动。
其中有不少人,甚至真的是想要通过对于地方的征讨来合力量,以匡扶汉室的。
多少人在观望,多少人在猜测,又有多少参与其中的人自己都不确定。这片大地上即将出现的,会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