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咋办?我爹是奸臣!》 140-150(第12/17页)
“什么声音?”
“是登闻鼓,有人敲登闻鼓!”
平安站起来,对陈敬时说:“师傅,我想去解手。”
陈敬时道:“去吧。”
平安跑出门去。
珉王也站起来:“我也要去。”
“……”陈敬时道:“他要解手您也要解手?”
“是啊,这种感觉会传染。”
陈敬时:“……”
珉王只当他默许了,跟在平安身后跑出去了。
丁公公带着几个太监追上他们:“殿下,殿下,您二位这是去哪儿啊。”
“登闻鼓院。”
第148章 第 148 章 且慢!
登闻鼓制度古来有之, 被大雍朝完美地继承下来。
太*祖建国之初,为了广开言路,让军民百姓有伸冤的途径, 在午门之外设立了登闻鼓,鼓皮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声震霄汉,一鼓响而全城知, 想瞒也瞒不住。
起先敲登闻鼓并不限制事由,只要敢敲,都能得到处理,直到有对夫妻闹离婚把太*祖他老人家从寝宫敲了出来……
后继之君没有太*祖那样的旺盛的精力,便在登闻鼓外设登闻鼓院,由都察院派御史轮流值守, 专门在此处受理诉状,并要求当事人要依次向州县、府、地方法司申诉,穷尽手段依然未能解决, 才可进京挝登闻鼓。登闻鼓院受理诉状后, 会送达御前, 由皇帝亲览, 皇帝有时也会亲自召见申诉人。
但如果当事人甘愿受刑、执意击鼓, 官员和锦衣卫却是不能阻拦的。
纪莘将鼓锤撂回鼓架上, 不高但笔挺的身躯直面满院的锦衣卫校尉:“学生翰林院庶吉士纪莘, 有冤情直奏今上, 尔等还不速速让开。”
锦衣卫力士们纷纷愣住, 哪来的愣头青,敢这样跟他们说话?
负责登闻鼓院的赵御史排众而出,对纪莘道:“纪庶常, 你有冤情,要先去大兴县、顺天府陈诉,县衙府衙之上还有三法司,你可有他们驳回诉状的回执?”
“没有。”纪莘坦然道。
“没有,就算越诉,你可知道这样做的后果?”
“知道,如能面见陛下,学生坦然受之。”
那名御史点点头:“来人,将这位纪庶常拿下。”
纪莘面不改色,束手就缚。
忽然不远处听到一个声音:“且慢!”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着赤色团龙盘领常服的少年,身后还跟着个七品官服的少年。
“珉王殿下。”众人纷纷行礼。
丁公公扯扯平安的袖子:“祖宗,别在这里胡闹了,快回去吧!”
“我没有胡闹。”平安朗声道:“按照国律,‘老少废疾,凡年七十以上,十六以下,犯流罪以下可折银收赎’,平时只论虚岁,其实我师兄距十六岁还差两天,可以纳银赎罪!”
那锦衣卫有点懵,在宫里当差多年,还是第一次听说敲了登闻鼓还能交银子抵罪的。
赵御史也怔了怔,但他毕竟是风宪官,熟知国律,且他见过平安,知道他是顶头上司沈副宪的徒孙,便对校尉首领道:“他说得不错,笞刑共分六等,笞五十折银……”
“笞刑五等,赎例三贯钞。”平安脱口而出。
赵御史微微汗颜,这记性也太好了……
平安从袖子里掏出一沓纸钞交塞到赵御史手里。
“平安。”纪莘蹙眉看着他,欲言又止。
平安这才想起,小师兄就是来把事闹大的,要是毫发未伤,效果会大打折扣。
可笞刑五等是极重的刑罚,想打残一个人一点也不难,小师兄还这么年轻,万一落下后遗症可怎么好?
平安权衡利弊,想到一个折中的好办法,从赵御史手中抢回纸钞,点出六百文收好,余下的交还回去:“折银两贯四百文的话,还剩多少?”
赵御史道:“十杖。”
“那就十杖。”平安道。
赵御史在科道混久了,一眼就看出平安想为纪莘营造悲壮气势的目的,拉他到一边小声说:“十杖不痛不痒,太鸡肋了,怎么也得二十起步。且国朝笞刑不杖满,天饶一,地饶一,君饶一,实际才打十七下。”
平安想了想,就算有人故意使坏,十七杖想把人打残也说不过去。
“成交!”平安摊开手:“找钱找钱。”
纪莘一脸迷惑地看着平安与赵御史讨价还价,两人商量出一个数字,然后朝众人招呼一声:“打吧,打完还要去面圣,别让陛下等急了。”
“………”
纪莘未及反应,就被人按在了刑凳上。
笞者,击也。为五刑之中最轻的一等,古时用竹,今时则用楚,楚就是荆条,因不易伤筋动骨而起到“惩戒小愆,教化子民”的作用。
即便如此,当平安看到那三根荆条捆成一束的沉重刑具,还是惊恐不已。
珉王倒是一脸很见过世面的淡定,眼睁睁看着那浸水的荆条往纪莘的臀腿上抽去。
“嗬……”纪莘发出一声隐忍的哀唤,一手攥住刑凳,一手塞进嘴里。
……
不论登闻鼓院设置怎样的阻碍,一旦有人挝鼓,皇帝就必须承接诉状,这也是太*祖定下的规矩。
到了乾清宫外,平安被人拦住去路,无旨意不得进殿。
珉王给他一个“别急,我吃完瓜讲给你听”的眼神,亲自扶着纪莘进去,然后,同样被请了出来……
算了,回去上课。
皇帝见到纪莘时,只见他一步一拐,额上鼻尖上都是涔涔的冷汗,强忍着疼痛伏身叩拜:“吾皇万岁,万万岁。”
因为他是今科进士中年龄最小的,本就有些印象,少年人的狼狈又带着点稚气可怜,是以皇帝已然动了恻隐之心:“小纪卿,把自己弄成这幅样子,到底有何冤屈?”
“请陛下赐臣一把剪刀。”纪莘道。
皇帝皱眉道:“你当朕是昏聩不明的昏君,还要以死相谏不成?”
“……”纪莘被板子震得脑袋发懵,一时有点接不上话,顿了顿才赶紧解释道:“臣不敢,是有一件东西,为了躲避搜查,缝在衣裳里。”
皇帝这才知道自己误会了,遂让吴用取来一柄裁纸的小刀,剖开纪莘的里衣夹层,取出一个火漆密封的竹筒。
皇帝略一颔首,吴用便打开竹筒,将里面的纸张抽出来,呈上去。
皇帝看着那一条条没头没脑的账目,沉声问:“这是什么?”
纪莘用沙哑的嗓音道:“这是从前齐州巡盐御史凌砚的奏疏中侦破出的,兴化四十二年齐州某银号过账的走私海外官盐账目,伏乞陛下御览。”
殿内针落可闻,皇帝沉默地看着那份简短的账目。
短短三个月时间,便有百万两白银在看不见的地方流入大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