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70-8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咋办?我爹是奸臣!》 70-80(第6/17页)

晋南,所过之处秋毫无犯,晋南叛贼自恃地形险要据关死守, 许多晋南百姓却倒戈投入大雍旗下,并充当向导,征夷大军一路高歌猛进荡平晋南俘获贼首。

    看着这份奏报, 皇帝仿佛回到了沙场征战的岁月, 他还能提长枪, 跨战马, 冲在最前线, 亲手挑死漠北骑兵, 而不是困在这四方城里端水。

    但皇帝今日心情大好, 命吴用取酒。

    吴用奉上参茶, 劝道:“陛下, 您有旧伤,太医让您戒酒。”

    “去拿来,今日破个例。”皇帝道。

    吴用只好照办。

    皇帝继续翻看奏章, 每本奏章上都贴着一张纸条,这叫“票拟”,可他不信任如今的内阁,每本奏疏都要亲自阅览,事必亲问。

    看着看着,皇帝皱起眉头。

    这半年来,户部发放月俸折算成纸钞,引得在京官员的强烈不满,多数低级官员没有阁老部堂们的收入来源,也不似陈琰这样家境优渥,京城居大不易,仅靠百来贯纸钞,家里是真的揭不开锅了,这两日聚集在户部闹起事来。

    朝廷颁布“禁铜令”,本是为了回笼纸钞,抑制物价,却不料适得其反,加速了纸钞的贬值。

    其实,那日在平安桌上看到的“糖票”已经为他敲响了警钟,民间百姓宁愿囤积票券也不愿囤钞,这说明什么?商家的信誉都已经大过朝廷了。

    搁下酒杯,召内阁阁员、户部堂官速来议事,片刻,又召璐王入宫议事。

    既然是众望所归的贤王,唯一成年的皇子,他就不能仅凭个人好恶而待之,要好好培养才是。

    不多时,两位阁老、一位尚书、一位侍郎匆匆赶来——另一位侍郎被京官们堵在衙门里出不来。

    璐王觐见时,皇帝正在大发雷霆,说些什么“满朝之士不如稚子”的话。

    璐王听到“稚子”二字,脚步一滞,这宫里还有几个稚子?

    皇帝的雷霆之怒把本来就如惊弓之鸟的吕畴吓得两股战战,户部两位堂官也是噤若寒蝉。

    在京察之前出了这么大的乱子,此二人前途算是毁了。

    “璐王进宫需要多少时辰?”皇帝声音冷淡,怒意显然。

    “回父皇,臣方才不在府中。”璐王温声道:“宁安出宫不便,让臣帮她买些东西。”

    提到唯一的女儿,皇帝面色稍霁。

    论孝悌,璐王自是无可挑剔的,皇后伤寒,他衣不解带在床前侍疾,对弟弟李泊言和妹妹宁安也关爱有加,很像个做兄长的样子。

    再以纸钞困局问他,璐王的回答是加大力度,推行互保,鼓励告发,对告发者加以重赏,对违犯朝廷禁令者加以严惩。

    皇帝不甚满意,又将目光落在“惊弓之鸟”身上。

    “吕阁老。”

    “臣在。”吕畴吓得一激灵。

    “朕听闻你深谙户政、熟稔钱谷、洞悉财赋、精通吏事……”

    吕畴不敢抬头,皇帝的话音像开了刃似的,每说一句,他额角的汗珠就会掉下一颗。

    “你可有解决之策?”皇帝问。

    吕畴忙道:“臣在户部任上不到一年,难以解答陛下的问题,但臣愿举荐一人——户部文选司郎中,韩让,他或许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吕畴在多个部门转迁过,身为一名资深老油条,不但要知道谁是阿谀奉承的小人,更要清楚谁是精明能干的人才,有人会来事,有人会办事,领导才能高枕无忧的捞好处、混日子。

    皇帝道:“召韩让觐见。”

    “遵旨。”冯公公道。

    韩让四十多岁,清瘦高挑,少言寡语。

    皇帝以“纸钞困局”问他,他便正面回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朝廷此前滥发了太多纸钞,百姓被敲骨吸髓整怕了,因此越是下旨“禁铜”,百姓越是恐慌,每遇纸钞交易便哄抬物价,铜钱交易就会恢复原价,看似是纸钞一日一跌,实则是商家百姓争相抵制的结果。

    此言一出,一片哗然,皇帝也皱起眉头。

    顶头上司愤而指责他:“韩让,你敢诽谤朝廷,简直大逆不道,还不向陛下请罪!”

    皇帝微眯着眼,冷声问他:“你是哪一年的进士?”

    “微臣是兴化二十八年二甲第四十七名。”韩让道。

    皇帝道:“难怪。”

    句句尖刻,切中要点,即便面对天子也不加以粉饰,这样的人在官场不被排挤才是奇怪。

    皇帝好奇地问:“你敢这样说话,不怕朕将你打入诏狱?”

    换一个人,八成会说“陛下圣明烛照,不会因言降罪的。”

    韩让却说:“陛下可以将臣下狱,但请容臣先回户部,将手头账目清算交接,户部与其他衙门不同,贸然离任容易出乱子。”

    “……”

    皇帝都给气笑了,不是气韩让不会奉承他,而是这样一个人才,若非恰逢其会,只怕永远要美玉蒙尘了。

    于是深吸一口气,继续听他纾困的法子。

    韩让的回答简明扼要,第一,缩紧银根,恢复信誉;第二,与某物挂钩,维持价值。

    皇帝听得云里雾里,问吕畴:“此人向来这么惜字如金吗?”

    吕畴汗颜道:“陛下还是让他写出来吧。”

    “给他笔墨,就在这里写。”皇帝道:“将你刚刚的话拟成条陈,写得好,直接送内阁票拟,写不好,朕再治你的罪。”

    ……

    韩让因一份改良纸钞的条陈而名声大噪。他入仕二十年,持筹握算,一丝不苟,却仍是个五品郎中,因此大家都说,此为厚积薄发之兆。

    而皇帝采纳了吕畴的举荐,倒令满朝文武十分意外。

    平安也很意外,他以为姚元锡走后就该收拾吕畴这个大蛀虫了,谁知两个多月过去,吕畴不但安然无恙,还开始受重用了。

    果然,时间线一旦发生改变,就会像蝴蝶效应一样,把一切轨迹全都打乱了……

    到了年底,翰林院也渐渐忙碌起来,除了日常撰写经史、拟诏侍值、稽查官学……还要辅助礼部,围绕年底的大朝、宴饮、祭祀等活动,撰写各类祝文、诰文、祭文、贺表。

    正旦大朝之前,亲王也要向皇帝上书庆贺新年,七岁的珉王既没有开府,又没有属官,这个工作便落到了翰林院头上。

    写好的贺表需要加盖珉王的金宝,陈琰便带着贺表进宫,在文华殿旁边的配殿内,等候太监将其拿进万安宫盖印。

    紫禁城,万安宫。

    肩舆在宫门前缓缓落下,宫人太监跪落一地,声音哽咽:“恭迎娘娘回宫!”

    容貌端丽的淑妃娘娘自肩舆上下来,扫一眼满地宫人:“别难过了,都起来吧。”

    宫人们一拥而上,簇拥着淑妃娘娘往里走,一边抒发思念之情。

    “娘娘您终于回来了!”

    “娘娘您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