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40-5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咋办?我爹是奸臣!》 40-50(第11/17页)



    他不是不谙政务的读书人,昔日恩师还在知府任上时,他也读过不少河工方面的书,也曾跟着恩师视察河道,此时再度守在岌岌可危的江堤上,帮忙调配物资、指挥民壮,游刃有余。

    孙知县整整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实在累了,就在岸边安札的营地里休息片刻,三天下来喉咙沙哑,眼里布满血丝。令人欣慰的是,洪水虽然迅猛,但江堤纹丝未动,这令所有人愈发有干劲。

    这日中午,雨势突然放缓,风浪也渐渐小了,人们兴奋地欢呼,海啸过去了,他们成功保住了堤坝!

    孙知县一头栽倒在营帐里临时铺就的床铺上,陈琰和宋师爷本还想跟他商讨一下后续安排,刚进营帐,便听见鼾声大作。

    两人又轻轻退了出去。

    “宋先生,陈解元,好消息!”一名工房小吏跑过来,异常兴奋地说:“水位线降下去了,比往年汛期时还要低。”

    两人听完,面色却更加凝重,海啸过去,风浪平息,可只要没有泄洪,水位是不可能突然下降的,两人相视一眼,急忙往大堤上赶。

    工房司吏也赶回营地,只见水面风微浪稳,水位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持续下降。

    “坏了!”工房司吏道:“一定是上游哪个州县决堤,洪水被提前泄掉了,要快去禀报县尊才行。”

    陈琰却拦住了他:“事已至此,让他歇一会儿吧,后面还有硬仗要打呢。”

    ……

    景熙元年三月初七,东南沿海海啸,海水倒灌冲毁江堤,导致三府七个州县遭灾,毁民居数万间,溺上万人,溪民流没,田庐具毁,无处安身。

    盛安县衙,刚刚结束战斗的孙知县,连气都没有喘匀,就迎来了更严峻的考验。

    府里向没有受灾的州县发送急递,要求各县迅速响应,组织灾民的接收工作。

    孙知县恨不得把陈琰扣在县衙给他当主心骨。

    “彦章,府里让我明日拿出赈灾章程,经过昨天一夜,我这白头蹭蹭直冒,你快帮我拿个主意。”他说。

    陈琰奇怪道:“赈济灾民,无非是搭窝棚、开粥棚,‘生老病死’自有一套规程,有什么可愁的?”

    孙知县道:“你可知本县分得了多少灾民?”

    “多少?”陈琰心想,盛安虽富,到底不是大县,至多一万。

    “四万。”孙知县昨天看到这个天文数字时,眼前一黑,险些晕过去。

    陈琰半晌没说话。

    果然,一个扳倒上司的官员,一个敢于挑战按察司和分巡道的知县,一个敢于把天捅出窟窿的刺头,是不会受现任上司待见的,孙知县显然被上司穿小鞋了。

    “彦章,说老实话,我原已经做好了打算,我一个两榜出身的进士,他们横竖拿我没辙,最多是升迁无望,在知县任上干到死,可他们不能拿四万人的性命当儿戏,盛安县人力物力有限,就算把我掰成十份,也接待不了这么多灾民啊。”孙知县道。

    陈琰点头道:“的确有些过了。”

    宋师爷劝道:“不过隔壁两县,也各自分得了两万五,只能说这次灾情太过严重,府里这样分派,也不完全是为了打压县尊,县尊还是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如何安置这些灾民吧吧。”

    “老爷。”一个直堂吏进来禀报:“陈家来了个小孩儿给解元公送东西。”

    “是平安吧?”孙知县道:“让他进来。”

    ……

    平安提着个巨大的八角食盒,艰难迈过门槛,走进三堂。

    “帮他提过来。”孙知县忙道。

    直堂吏便上前接过食盒,摆在桌前,掀开盖子。

    上层是三道荤菜,二层是三道素菜,三层是一个甜汤和几样糕点,四层是一道卤汁鸭子,底层是个小铜炉,冒着氤氲的热气。

    平安笑道:“祖母和母亲说诸位大人辛苦,粗茶淡饭聊表心意,遣我送来。”

    “真快啊,几个月不见,平安好似长高了不少。”孙知县道:“替本官谢谢你母亲和祖母。”

    又索性对宋师爷道:“吃完饭再想吧。”

    于是叫来三个佐贰杂官,一起用午饭。

    陈琰取一双筷子递给孙知县,孙知县只吃了几口,便开始发呆。

    宋师爷劝道:“县尊已经两天水米不打牙了,再这样下去,四万灾民还没到,您自己就先垮了。”

    这话不说还好,一说完,孙知县眼泪差点掉下来,四万灾民嗷嗷待哺,他哪有心情吃饭?

    “安置灾民的窝棚开始搭建了吗?”孙知县道。

    “准备搭在南福寺和杨林塘附近,再加上县里可以空出的衙舍、道观、寺庙等,应该可以容纳一万多人。”钱县丞道。

    孙知县道:“杯水车薪啊。”

    又问存粮情况。

    郑主簿道:“常平仓、广惠仓备粮充足,开四个粥棚,每日两粥,可以顶一个月时间,一个月后,朝廷拨付的粮食也就到了,再从外省购置一些,撑过半年没问题。”

    钱县丞道:“最大的问题还是安置,其实硬塞的话,多少人都可以塞得下,问题是人口过于密集,容易引发疫病和骚乱。”

    平安听明白了,他们好像在纠结四万人的容身问题。

    “可以让城里的百姓把房子腾出一部分租给他们住。”平安道:“像我们陈家巷就能腾出很多间空房,祠堂里也可以住好些人啊。”

    除了陈琰沉默,众人都笑了,把平安笑懵了。

    “笑什么?”平安问。

    宋师爷解释道:“先不说百姓愿不愿意腾屋,灾民流徙大多身无分文,你叫他们如何付得起房租呢?”

    平安道:“他们只是没有家了,又不是没力气不能干活,明明可以跟本县人一样干活赚钱,为什么要住在窝棚里喝粥呢?”

    众人面面相觑。

    陈琰翻译道:“平安的意思是‘以工代赈’。”

    众人收敛笑意,开始思考。

    “以工代赈”在前朝十分盛行,不过多是地方官员的个人行为,没有留下完整的工赈制度,到了本朝便销声匿迹了。

    每每赈灾,官员们只想按正常流程,给灾民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一点果腹的食物,只要不出大错,发生疫病很正常,死一些人也很正常,朝廷不会轻易怪罪,因此没有人冒险推陈出新。

    平安点点头,认可了老爹的说法,又道:“人多不好吗?人多可太好了!社学有人盖了,破路有人修了,工钱还便宜,把活干完他们就可以走了,还你们一个文明城市。”

    宋师爷侧耳问:“什么城市?”

    陈琰再次翻译:“灾民可以在县里的工场、作坊自己找营生,找不到的,就去整修社学、城墙、堤坝、街道,甚至开垦荒田,县里拨付工钱,灾民以工交租,自给自足。开垦的田亩纳入县里的官田,也是一笔收入,再加朝廷分拨的赈灾钱粮,应该能撑过半年,半年之后他们也该返乡了,留给盛安县的,是崭新的街道,坚实的城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