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郡主穿七零后摆烂装穷[空间]》 140-150(第7/16页)
门卫室的同志警惕性非常高:“你刚刚登记姓名单位的时候填的是龙桥路百货大楼的吧,业务上的事情我们可不懂,你有什么问题找相关科室的人就可以了。”
满脸都是怀疑。
“……”
这位仁兄只能再次败走。
也不止龙桥路百货大楼,其他想打听货源的单位,最后都是无功而返。
甚至不少人打听消息打听到了首都几大制衣厂,想着总归都是同行,有一句话说得好,最了解你的人是你的对手,几大制衣厂总该知道这个华彩制衣厂什么个情况吧?
哪里想到,几大制衣厂的人也是满脸迷茫。
“华彩制衣厂,咱首都这地界儿有这么一家制衣厂吗,没听说过。”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首都这地界儿生产成衣的厂家就这么几家,我们谁不知道谁啊,什么V领掐腰大裙摆布拉吉,这玩意儿能有人喜欢?”
“华彩制衣厂,没听说过,会不会是周边哪个省份的制衣大厂?万泉路百货大楼的王经理我知道的,她人脉宽路数广,说不准就是跨省弄来的货源,没准是从苏沪一带弄来的呢?”
“哦,你说的那款布拉吉啊,我见过,我们厂里就有人买了。你说说,我们自己就是制衣厂的,竟然还去买别的制衣厂的成衣。不过我们猜测这个华彩制衣厂应该是沪市的,沪市嘛,建国前那可是一等一纸醉金迷的地儿,那里的人啊,十年运动也杀不死的小资产阶级作风嘛。”
……
于是,这位仁兄托关系往周边省份、甚至是沪市一通找,结果还是什么也没找到。
并不知道有人在疯狂寻找华彩制衣厂的沈茉儿,这时候又弄来了十台旧缝纫机,稍微扩大了一下制衣厂的规模。
这回她不但招了十个女工,还招了两个学过几年裁缝的女同志专门负责裁剪,算是把柏俊文从裁剪的岗位上解放了出来。
柏俊文有些迷茫:“那我做什么?”
沈茉儿失笑说:“你难不成还想一直在裁剪的岗位上干下去?行了,我找人给你弄了张美术学院的旁听证,你去听听课,想想咱们下一个产品做什么。”
兼职财务柳吟霜一边打着算盘一边说:“那挺好的,虽然现在这些学校都还没有正儿八经的服装设计专业,但是设计理念肯定还是有的,你不是会画绣图吗,乱七八糟的多学一点,回头就是咱们制衣厂的首席设计师了。”
沈茉儿看她一眼,心说姐姐你说露馅儿了你知道吗?
还现在没有正儿八经的服装设计专业,敢情过两年就有了是吧?
还首席设计师,这词儿你不觉得听着不像是这年头国内会有的?
不过在场的另一个人完全不觉得有什么奇怪,反倒是郑重其事地想了想,认真点头:“好的,我一定会好好干的。”
沈茉儿:“……”
行吧。
虽然制衣厂的规模扩大了一倍,但是沈茉儿完全没有继续推销、扩张业务的想法,新招的十名女工做的依然是那款布拉吉,无非是最近沈茉儿从纺织厂那边弄了点格子布和花布,裙子的花色有了些不同而已。
厂子产能有限,给万泉路百货大楼供货都有点困难了,再多的也生产不出来。
所以沈茉儿让柏俊文和赵正辉轮流看厂子,平时有时间就去旁听学习。
柏俊文的旁听证还是她公公帮忙弄的,赵正辉就简单了,她直接找系里弄了一张。
毕竟赵正辉别的也不会,旁听点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就行了。
赵正辉也没想到,自己一个好不容易初中毕业、高中都没考上的人,来了首都以后居然还要去首都大学听课。
这要是他爷奶爹妈让他干,他保准甩脸色直接走人,但是沈茉儿让他去,他就只能捏着鼻子乖乖去。
课听不懂没关系,人必须要去,表妹说了,这是工作的一部分。
他在厂里包吃包住,也不用踩缝纫机,每个月就能拿好几十的工资,别说只是听几节课了,就算是让他上讲台去讲课,他也必须得去啊!
何况,赵正辉发现其实有一些课还是能听懂的,甚至让他还挺有启发的,时间久了,他甚至都敢在课后找老师提问题了。
一晃眼到了八月。
虽然是暑假,但沈茉儿和傅明泽却比平时还要忙碌。
傅明泽跟着他们系的教授进实验室打杂去了,沈茉儿则是到处找地方搬迁制衣厂。
他们那款布拉吉卖得太火,不但万泉路百货大楼那边天天催他们扩大生产,后面赵正辉送货的时候还被其他百货大楼和供销社的人给蹲到了,死皮赖脸地跟着赵正辉回到华彩制衣厂的院子里,非得蹲到沈茉儿过来,让她给他们批一点货。
也就是这时候,国营工厂都要面子讲规矩,不会去抄别的厂子的版,要再过个几年,这款布拉吉卖这么火,怕是早就满大街都是仿版了。
各单位的采购员看到最近风靡整个首都的华彩制衣厂,竟然是这么个只几十号人的小作坊,其实也是傻眼,要货的同时也纷纷劝沈茉儿赶紧换个地方扩大规模。
沈茉儿倒是想先办个小作坊苟个几年,每季度随便生产个一辆款衣服就算了,哪曾想第一款布拉吉就卖火了。
而且,这些百货、供销系统的同志非常的热心,听说他们厂子缺少原材料,纷纷表示可以提供渠道和人脉,帮他们争取布料指标,只要他们生产的产品能定向供应给他们的百货大楼和供销社就行。
沈茉儿一听,这生意好像可以做,于是也就趁着暑假开始着手搬迁扩张事宜了。
只是合适的地方确实很难找,这时候不像九十年代,大片国营工厂倒闭,找旧厂房旧机器相对比较容易,这时候国营工厂正欣欣向荣,谁家的厂房自己都得用。
沈茉儿只能到处托人,最后还是经济系的老师帮她打听到一个地方。
某街道工厂,原先是做帽子的,因为款式比较保守质量也很一般,不太卖得出去,这两年厂里效益每况愈下。
今年年初终于做不下去,厂里把库存的帽子给工人分了抵工资,然后厂子就直接倒闭了。
这年月,国营工厂是不可能倒闭的,但是社办企业、街道工厂这样的“小集体工业”还是很容易倒闭的。
这个厂子原先就是做帽子的,车间里还留了几十台缝纫机,华彩制衣厂接手以后,甚至都不用另外再去采购缝纫机。
关键是离得也不算很远,坐个公交车,几站路就到了。
沈茉儿之前也看过城郊的几家社办企业厂房,或者是城郊村子里的库房,都太远了,公交车过去最少的都要一个多小时,时间成本实在太高。
本来她还想着要实在找不到附近的,就凑合在这几个里面选一个。
没想到最后还是找着了个各方面都比较合适的。
一边是街道工厂,一边是社办企业,双方都是集体小工业性质,倒是比跟国营工厂打交道简单多了。
街道这边也不能直接就把集体所有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