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天宇开霁》 130-140(第5/21页)
你要是有空,何不与我泛舟游湖?春天来了,花也开了,永安城的风景好得很,你不去欣赏就太可惜了。”
沈希仪的唇角微微上挑,似是讥讽,似是嘲笑:“您是镇国将军府的公子,生于凉州,长于凉州,必定目睹过尸横遍野的惨状。可我听您的语气,像是从未经历过战争,懒懒散散,懵懵懂懂,浑然不知事态严重,活脱脱一个纨绔子弟。”
戚应律闻言,几近窒息,沈希仪还说:“您见识短浅,举止轻浮,才学平庸,意气衰颓,整日游山玩水、寻欢作乐,终将一事无成,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境地。”
折扇“刷”地一声合拢,扇骨扣在了掌心,戚应律无可奈何道:“我一片好意,你不领受就罢了,怎么能恶语伤人呢?”
沈希仪颇为平静地回答:“您若是对我不满,请您去找公主告状。公主的赏罚,我自当领受。”
戚应律这才发现沈希仪从未用正眼看过他。
沈希仪对谁都是一副敬而远之的态度,只在华瑶的面前装出一种温婉柔顺的性情。他以为她是一朵解语花,其实她浑身长满了尖刺,暗藏着一股凶狠的煞气。
灯笼的光线更暗淡了,门外传来一阵吵嚷声,戚应律还没反应过来,沈希仪已经冲到了门口。
刹那间,沈希仪的视野骤亮。
守门的侍卫高举火把,火花迸溅出嘶嘶声响,十几个蒙面黑衣人都被捆住了手脚,不情不愿地跪在台阶前。
这一群黑衣人已被侍卫捉拿,那些侍卫都是华瑶调派过来的武功高手,共有二十多人,负责保护书局的安全。华瑶显然预料到了书局一定会遭遇暗算。
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在永安城内作乱?
沈希仪扯下了黑衣人的面罩。她的目光陡然一沉,心头的愁绪更浓,眉头也皱得更紧。
沈希仪的记忆力极好。她清楚地记得,眼前这位黑衣人正是孙志忠的属下。
孙志忠出身于京城军营,任职于兵部,效忠于方谨。
方谨把孙志忠派到了秦州,担任名义上的“官兵主帅”。实际上,孙志忠从没去过战场,也从没杀过叛军,他是方谨牵制华瑶的一枚棋子。朝廷大肆宣扬孙志忠在秦州平叛的光辉事迹,华瑶的战功都被孙志忠抢走了。
走廊上的灯笼尽数熄灭,昏暗的月光洒到了沈希仪的脚下。沈希仪还在考虑如何处理黑衣人,侍卫已经把黑衣人拖进了柴房,从他们身上搜出了油壶和火折子。原来他们想在书局纵火,烧毁报纸,烧死工匠,让一切化作灰烬。
今日一早,华瑶曾经传过口谕:“任何人胆敢纵火行凶,杀无赦。”
侍卫谨遵华瑶的指示,杀光了这些黑衣人,没留一个活口。柴房里弥漫着浓稠的血腥气,尸体都被马车运了出去,夜色之下的永安城依旧寂静,像是古井之水,毫无一丝波澜。
*
当天夜里,华瑶收到了书局传来的消息。
华瑶本来都准备上床睡觉了。但她听完侍卫的奏报,困意彻底消失,她的心里渐渐地烦躁起来。
她没有遵从方谨的命令,方谨必定会对她下死手。
“平定秦州叛乱”的功劳早就记到了孙志忠的头上,孙志忠才是方谨真正信任的人,华瑶只是一块垫脚石。孙志忠没为秦州流过一滴血,还敢往华瑶的背后捅刀子,他何必苟活于世呢?不如死了算了。
华瑶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怀里抱着一把长剑,更带着一股凌厉的杀气。她思考片刻,命令侍卫去传召孙志忠,让他到公馆来议事。
公馆的花厅灯火通明,银烛高照,墙壁上光影摇动,凉凉的夜风吹入了室内,风中隐含着稀薄的血腥味。
恰在此时,侍卫通报道:“启禀殿下,孙志忠正在门外等候。”
华瑶其实想说“让那个王八蛋滚进来”,但她到底还是保持了风度,状似平静地回复道:“传他觐见。”
少顷,孙志忠被侍卫带进了花厅,与华瑶的距离仅有一丈远。
孙志忠独自一人前来觐见华瑶,身旁没有一位亲兵。他的礼数十分周到,态度也很恭敬,“咚”地一声就跪了下去,格外诚恳道:“末将参见公主殿下,叩请
殿下万福金安,不知殿下深夜传召,有何要事?”
华瑶直说道:“你应该已经收到了方谨的命令。我想问问你,方谨是如何指使你的?”
孙志忠倒也坦诚:“末将奉了三公主的密令,暗中监视您。自从您来了秦州,末将经常四处打听您的情况。昨天三公主又传了一道密令,您要是迟迟不回京城,启明军就是造反的贼寇,官兵应当铲除启明军,必要时,可以屠杀全城百姓,震慑秦州的官民。”
华瑶冷笑道:“你主子疯疯癫癫的,你也只会跟着她发疯。”
孙志忠跪趴在地上,给华瑶磕了一个响头:“您是众所周知的仁义之主,末将想劝您一句,等到朝廷的大军兵临城下,您还不肯投降,满城百姓都要为您陪葬,您的‘仁义’也就是名存实亡了。”
华瑶毛骨悚然。
孙志忠毫无保留地坦白了方谨的计策。这一条计策乃是阳谋,无所谓华瑶知道或者不知道,方谨都会顺利地施行。
这天下还是朝廷的天下,官民信奉的还是“儒法”二字。
华瑶拥兵自重,本就犯了朝廷的忌讳,倘若朝廷认定华瑶造反,启明军就是“贼寇”,秦州面临着屠城之祸,秦州的官民必定更希望华瑶自杀谢罪,而不是与朝廷抗争到底。
凡事都有两面性,一面是好,一面是坏。
华瑶的仁义之名传遍了大江南北,她的事迹被编为歌谣,广泛传唱。每当她来到一座城池,至少会有上万人出城迎接,百姓相信她忧国爱民,相信她怜悯人间疾苦。她不顾自己的安危,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真正做出了“舍生取义”的壮举。
正因如此,华瑶在民间的形象是完美无缺的。她是金枝玉叶的公主,也是一尘不染的圣人。
倘若她违反了儒家的道义,公然与朝廷对抗,致使平民沦为乱民,乡城沦为血城,那她的威望就不复存在了。
所谓的“威望”究竟有多重要呢?
华瑶在秦州屡战屡胜,凭借的是“军民一心”。秦州百姓为她冲开城门,为她护送军粮,为她摇旗呐喊、奔走呼号,大大地抬高了她的威望。
沈希仪在书馆抄写告示,书馆的文人自发追随,无需华瑶下令,那些文人听说沈希仪是华瑶的近臣,便都恭敬地听命于沈希仪,这也是因为他们臣服于华瑶的威望。
华瑶不能失去这种威望。
正当华瑶思索之际,孙志忠往前膝行了一段距离。
孙志忠半抬起头,眼眶中的泪水隐隐浮泛:“殿下,您为了秦州百姓,率领将士们浴血奋战,拯救了千千万万的人,我不愿和您大打出手。咱们老百姓吃的苦,我看了也难受,人心都是肉长的,谁不盼着天下太平?您若能继续效忠三公主,对于您和我来说,那都是最好的局面……”
话未说完,孙志忠突然从袖中拔出一把淬毒的短刀,锋利的刀尖直劈华瑶,却没伤到她一分一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