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宇开霁: 130-14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天宇开霁》 130-140(第2/21页)



    依照杜兰泽的推断,葛巾很可能也接到了皇帝的密令。葛巾与华瑶交战,又被华瑶打败,葛巾必定会上奏朝廷——这是四个月之前的事情,那时候,无论葛巾如何描述自己的遭遇,内阁和刑部都不会放任葛巾污蔑华瑶。

    经由刑部的一番运作,山海县的剿匪之战演变为“葛巾与秦三不分敌我的内战”,如此一来,朝廷不仅削减了华瑶剿匪的功绩,也为葛巾和秦三找到了台阶,各个党派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这一桩案子的审判结果,正是朝廷党争的一个缩影。大梁朝的众多官僚,并不追求所谓的“真相”,他们绞尽脑汁,只为保持各方势力的平衡。

    百姓交口传颂的“青天大老爷”,恐怕只存在于民间的戏台上。

    杜兰泽仍在思索,主簿的声调变得更高:“刑部搜集了一批人证物证,风雨楼一案乃是盗匪所为,那个山海县啊,确实有一群盗匪。葛巾与盗匪曾经有过书信往来,书信都被刑部收存了,刑部暂时不能确认书信字迹的真伪。”

    杜兰泽佯装糊涂:“为何不能确认?”

    主簿迟疑了一瞬,解释道:“盗匪仿冒官员的字迹,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这在情理上是说得通的……”

    杜兰泽皱了一下眉头,大理寺卿也听不下去了。

    大理寺卿打断了主簿的话,直说道:“此案具体是个什么情况,尚不能盖棺定论。刑部和都察院要求审问葛巾,若是能把

    葛巾审问清楚,许多难题便会迎刃而解。”

    杜兰泽立刻找到了症结所在:“葛巾去了哪里,她是否来了京城?”

    大理寺卿一言不发,主簿倒是坦诚:“葛巾离开了虞州山海县,沿途的驿站接待过她,人证物证俱全,丝毫抵赖不得,早在四个月之前,葛巾便抵达了京城……”

    大理寺卿转过头,看了一眼主簿。

    那位主簿的话音一顿,还没讲出葛巾的下落,杜兰泽竟然接话道:“诸位大人之所以犹豫不决,是因为葛巾失踪了吗?”

    整座刑堂骤然寂静下来,窗外传来一阵风吹树叶的沙沙声,空气中浮动着一股淡淡的血腥味,乌鸦飞过了枝头,晃动的树影又映在了地砖上。

    大理寺卿从座位上站起身。他一手捋着官服的袖摆,另一手搭着案桌:“风雨楼之案,乃是一桩悬案,许多难题悬而未决,也不劳杜小姐费心了,杜小姐请回吧。”

    杜兰泽状似无意地问:“今日的审问到此为止了吗?”

    大理寺卿为官三十年,见惯了官场的种种伎俩,早已识破了杜兰泽的意图。杜兰泽不会配合大理寺办案查案。她只会从大理寺搜刮消息,不断地试探官员的口风。

    即便如此,大理寺卿还是希望杜兰泽能透露一些蛛丝马迹。

    杜兰泽先后服侍了华瑶、方谨两位公主。她肯定知道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大理寺卿收敛了一切情绪,慢声细语地说:“是,审问到此为止了,杜小姐可以走了。风雨楼一案过去了四个多月,你记不清当时的状况,这在情理上是说得通的。倘若你又想到了案件相关的细节,请你写信寄到大理寺……”

    杜兰泽不经意地说:“我在山海县待了不到半个月,依稀记得山海县的民众笃信佛法,葛巾顺应民心,修建了几座寺庙。四公主的侍卫凌泉正是死在了寺庙附近。方才主簿大人也提到了赵惟成,赵惟成是虞州的武官,他与葛巾形影不离,这倒是一桩怪事。”

    主簿笔速如飞地记下了杜兰泽的供词。

    杜兰泽微勾唇角,流露出一丝笑意。她毕恭毕敬地行了个礼,转身走出了刑堂,关合韵还跟在她的背后。

    他们走了几步远,关合韵忽然提醒道:“大理寺的官员优待你,横竖都是看在公主的面子上。”

    杜兰泽感叹道:“公主的大恩大德,我始终铭记于心。”

    关合韵见她神情真挚,不似作假,便也不再与她谈话。无论她有多聪慧,她只是一具血肉之躯,她被方谨牢牢地掌控着,注定要为方谨奉献一切身心。

    *

    时值仲春,天气逐渐转暖,秦州芝江一带的秩序也在逐渐恢复。

    芝江沿岸的土壤十分肥沃。春耕才刚结束不久,稻田里的秧苗都开始分叶拔节,头戴斗笠的农民仍在田埂上忙活。

    临近傍晚,村庄升起了袅袅炊烟,华瑶抬头望着天空,只见烟雾缠绕着晚霞,消散在夕阳的余晖里。

    华瑶小声说:“你有没有想过,天空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谢云潇牵住华瑶的手腕:“大概是虚无缥缈的宇宙洪荒。”

    华瑶做出一副认真思索的样子。她的指尖轻轻地抚摸着谢云潇的手背,停在他坚硬的拳峰处,稍微挠了一下,他忽然握紧她的手,与她说起了正事:“最近几日,京城是否传来了新消息?你已经占领了秦州东境,北境也在你的控制之中,京城不可能没有异动。”

    华瑶表现得十分平静:“再等等吧,应该就是这两天了,姐姐一定会传令给我,强迫我交出兵权。”

    华瑶没受到方谨的影响,仍然保持着不错的心情。

    如今她率兵驻扎在秦州的永安城,当地的民众将她视作神明,凡是她经过的地方,都有民众高声呐喊:“公主殿下仁德广布!公主殿下恩泽深厚!公主殿下万福金安!公主殿下万事如意!”

    在那一声声的赞颂之中,华瑶本就顽固的自信心越发膨胀了。她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展宏图。

    今天下午,华瑶和谢云潇一同出城,巡视周边村落。

    华瑶准备在秦州东境的土地上培育农作物,凉州的商人已经为她送来了土芋、红苕的种子,还有一群擅长栽种此类作物的农民。

    华瑶在乡野间巡视了一圈,正如她预料的那般,不少村庄已经恢复了往日生机,大有欣欣向荣之象。

    华瑶顿时振奋起来,打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在她管辖的地界之内,战乱的阴霾正在消散,她所做的一切都有了回报,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一份功劳。

    她还要振兴农业,解决饥荒。

    启明军收编了精兵七万多人,这七万多人的粮饷必须及时供应,军队的粮草自然是重中之重,百姓的口粮也不能短缺。

    华瑶一边思考,一边向前走。她望见了远处的数百亩荒田,田地里长满了野草,乍看起来也是绿油油的。

    华瑶打了个手势,召来了她的侍卫。她命令侍卫去军营传信,挑选一批士兵驻扎在永安城之外,开垦荒田,栽种庄稼,与农民齐心协力,培育出产量更高的农作物。

    这一番安排完毕,华瑶打道回府。回程的路上,她还对谢云潇说:“永安城的水路四通八达,我在永安城发展农业,可以把粮食运往秦州全境。而且,这里的气候类似于凉州的东南部,栽培庄稼的办法也适用于凉州。”

    谢云潇道:“你还要改革凉州的税制和分田制,每一项政令的实施都不容易,我预祝你一切顺利。”

    华瑶道:“你嘴好甜。”

    谢云潇怀疑她下一句就是“让我尝尝你有多甜”,他略微低下头,专注地看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