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宇开霁: 120-13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天宇开霁》 120-130(第15/23页)


    太后轻叹一口气,纪长蘅退到一旁。

    太监王迎祥跪到了太后的脚边。

    王迎祥是太后一手提拔上来的内侍。他在仁寿宫当了七年差,认了太后最宠信的老太监为干爹。

    今年开春时,老太监暴毙了,太医宣称是“突发心疾”。太后也没追究,派人把老太监厚葬了。宫里人提起此事,纷纷赞颂太后仁慈。

    王迎祥却感到恐慌。老太监身强体壮,还从太后的饮食起居之中学到了保养之术,他绝不可能死于心疾!他的死因是一个谜,深埋于荒郊野外。任凭他生前如何风光,他死后也只是一具不完整的尸首。

    太监都是净过身的、断过根的,这一辈子再也做不成一个健全的人。太监的恩荣,仰仗于他们的主子。王迎祥早已领悟了这个道理。他暗中投靠了东无,经常为东无传递消息,迄今为止,太后还没发现他的行径。

    他屏气敛息,利落地磕了一个头。

    太后抬起左手的一根食指。王迎祥又跪了下去,毕恭毕敬地说:“奴婢斗胆,想请您放宽心,您是天地间最尊贵的主子,您的慧眼洞察秋毫,宫里的大小事务都瞒不过您……”

    太后打断了他的话:“哀家没空听你的闲言碎语。”

    王迎祥连忙跪伏在地上,额头紧贴着冰冷的地砖:“奴婢不该多嘴,请您息怒,求您恕罪。”

    太后从他身边走过,还给他撂下一句话:“伶牙俐齿是你的短处,赤胆忠心是你的长处。”

    王迎祥像是被人泼了一盆冷水,从头到脚都是凉飕飕的。他的四肢百骸全然冻僵了,僵得不能挪动半分。

    他几乎可以断定,太后故意说了一句反话。太后已经识破了他的底细。

    不仅如此,太后还考虑了全局,暂时没有发落他。太后也猜到了他背后的主子准备谋反。那一句反话,正是太后十分高明的暗示。

    自从皇帝登基以来,太后没有公开插手过政务。她就像平常人家的祖母一样享受天伦之乐。但她的势力早已深深扎根于朝堂。她对京城的局势了如指掌。她照拂过所有皇子和公主。无论哪一位皇子或公主登基,她都是尊贵的太皇太后。她不会参与夺嫡之争,只会照旧坐山观虎斗。

    王迎祥曾经见识过太后的手段。先前他还猜不准,太后与东无孰强孰弱?现在他想明白了,太后与东无并不一定是对立的。

    王迎祥颤声道:“太后娘娘洪福齐天,万寿无疆,您是奴婢生生世世的主子,奴婢不敢对您有丝毫不敬。您若有吩咐,奴婢定当遵从,即便是刀山油锅在前,奴婢也不会后退半步。”

    太后没有回头。她背对着王迎祥,以一种平淡的语调道:“起来吧。”

    王迎祥立刻爬起来,躬身作揖。太后没让他退下,他便跟随太后继续往前走。

    太后走到门口,迎面扑来一阵凉风。她咳嗽了一声,纪长蘅递上一块绢帕。那绢帕的四周是金丝线锁的花边。太后拾起绢帕,指节处的宝石戒指闪闪发亮,腕间的龙纹玉镯相映生辉,尽是珠光宝气。

    太后轻拍了一下纪长蘅的掌心,纪长蘅便理解了太后的意思。

    太后要亲自去探望皇帝。

    去年冬末,皇帝忽然犯了恶疾,浑身长满了烂疮,转眼已是五个多月过去,皇帝的病情没有一点好转的迹象。流言蜚语传遍了朝野上下,各个党派之间的争斗越来越激烈,不同阵营的官僚只会相互攻讦,和衷共济的局面是无法长久的。

    以内阁为首的文官包揽了朝政,方谨的权势如日中天。华瑶与方谨沆瀣一气,频频向京城传递捷报,秦州、虞州的精兵强将都落入了这两位公主的手里。朔州、幽州、平州、绍州的官员也多半效忠于方谨,如此看来,大梁朝的北方十二省都在方谨的管控之内。

    方谨还是皇帝的嫡长女。她的身份极其尊贵,在民间的名声也很好。她的驸马顾川柏是世家公子,才思敏捷,立身清白,当得起皇后的重任。

    想到这里,纪长蘅的眼皮微微跳动了一瞬。她希望方谨能被立为储君。不是因为她支持方谨,只是因为她不忍再看到京城的乱象。她觉得方谨可以遏制叛贼乱党的燎原之势。

    宽阔的御道上,寒风如潮水般涌来,纪长蘅的面色不变。她把太后扶上凤辇,随着一声“起驾”,八个孔武有力的轿夫合力抬起了凤辇。

    纪长蘅随行在侧,与众人一同走着路。她小时候也练过几年功夫,体格比一般的武夫更强健。她提着一盏红纱灯笼,走了小半个时辰,仍不觉得疲惫。

    天色渐渐变亮了,黎明初现,残月将垂,这一座巍峨的皇城,犹如凌霄之上的仙宫。晨曦射入琼楼玉宇,照出一条条金边银线,实乃宏伟壮观之至。

    纪长蘅入宫二十年,仍未看厌皇城的风光。

    她微抬着头,恰有一只喜鹊从宫墙的角落里飞过。她瞥了一眼喜鹊,又听见远处传来的诵读声,隐隐夹杂着悲怆的嚎哭声。

    喜鹊的啼鸣也沦为哀鸣。

    此时此刻,两百二十名文官跪在景运门之外,共同念诵《大梁律》的条例,乞求皇帝尽快立储。

    这两百二十名文官之中,包括了翰林二十人、御史三十人、给谏四十人,甚至还有十五位六部九卿的高官。

    跪坐在最中央的官员,正

    是户部尚书孟道年。

    孟道年是三朝元老,也是皇帝信赖的重臣。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从政五十多年来,始终兢兢业业,忠于职守,从未做过结党营私、媚上欺下之事,还能把繁琐的账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皇帝经常称赞他是“正道之贤士,治世之能臣”,天下读书人也将他视作表率。

    今时今日,他却率领群臣,长跪于宫门之前,向皇帝哭谏。他年事已高,只能拼尽了力气,呐喊道:“立储一事,关乎国体!陛下若不降旨,群臣死不敢退!请陛下顾念祖宗基业之沉重,体恤天下民生之疾苦!!”

    天空飘落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潮气从砖石的缝隙中漫上来,孟道年身上的官服已被雨水浸湿。他颤巍巍地重复道:“陛下若要册立储君,切不可册立东无!陛下若不降旨,群臣死不敢退!!”

    众多官员齐声响应:“陛下若不降旨,群臣死不敢退!!”

    他们跪在距离景运门台阶二十步以外的地方。

    景运门是连接外朝与内廷的重要通道,也被称为“禁门”,三品以下的官员不得擅自靠近景运门,否则会被拘捕下狱。禁军侍卫轮班值守,严禁一切官员未经传召而擅入。

    群臣在景运门之外哭谏,正是为了把声音传入内廷。

    太后居住的仁寿宫与景运门相隔不远。

    群臣口口声声大喊着“陛下”,实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今日在场的二百二十名文臣,并不都是孟道年这样忠于朝廷的纯臣。他们的立场不同,目标也不同,有人盼着皇帝尽快立储,有人盼着太后垂帘听政,还有人盼着朝纲更加混乱,好让他们的主子在乱局中独占鳌头。

    他们等了半个多时辰,没等来太后的懿旨,却等到了皇帝身边的总管太监。

    这位总管太监服侍皇帝四十余载,几乎是皇帝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