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60-17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60-170(第10/36页)

子出头,这种习惯根深蒂固,当下给小鹤年好一通夸。

    现在裴长青和沈宁算他们上官呢,虽然太监下地方多半是监督地方官,可他们不一样。

    皇帝没让他们监督,反而让他们保护两人,不许其他势力插手育种司、糖坊生意。

    沈宁心中给儿子竖了个大拇指,小鹤年这孩子相当有分寸,一开始还略有点骄傲,后来学得知识越多越低调谦逊。

    他只提建议,绝对不卖弄建议背后的意图,如此就不需要过多解释,也能避免不少麻烦。

    小鹤年看了沈宁一眼,他敢不低调吗?

    他爹娘都说到亚洲非洲欧洲美洲、什么哥伦布好望角、什么巴尔干中东、什么巴拉巴拉的了。

    他是一边激动得学习,一边冷静地琢磨怎么遮掩,怎么有选择地合理化这些知识。

    一点也不敢大意啊。

    小小孩子硬生生地老成起来。

    蔺承君又跟顾千里、小鹤年商量在哪里种更多甘蔗,怎么运过来等等问题。

    沈宁:“马师傅他们不是已经学会制白糖的技术了么?你们自然还是去出海地制糖更方便。”

    现在么就是福州、泉州市舶司了。

    从海外运甘蔗或者粗糖到市舶司所在的城市,再从那边儿运白糖出去,省了国内周转的时间和费用。

    蔺承君和顾千里等人闻言一愣,都看向沈宁。

    谢恒当初竭力坚持在豆腐村办糖坊,就是为了保证沈宁的利益,从这里出货,她的那份分红就不会少。

    如果去福州或者泉州等地,即便契书说明分她几成,一开始有蔺承君和顾千里监督也能办到,可他们也没法保证没有意外。

    一旦他们被排斥出这项生意,那谁来保证她的利益?

    即便她派账房跟随,却不了解当地情况,有些时候鞭长莫及,自然也会被排斥在外的。

    沈宁笑道:“出海的白糖从豆腐村出货太不方便,还是从海港那边儿出口方便,不过你们要保证定期往豆腐村送蔗糖来,这样我们的糖坊也就不受影响。”

    豆腐村的白糖作坊可以供应国内市场。

    只要蔺承君那边儿优先供给她蔗糖,那她的糖坊就最有竞争力。

    蔺承君立刻应承,并且保证,“沈老板放心,我们糖坊只销往海外。”

    不论瓷器、丝绸还是茶叶,单单海外王室、贵族们的需求量就非常惊人,白糖自然也一样。

    单这些钱也够他们赚的。

    沈宁却不是这个意思,她道:“天下有钱人多得很,两京十三省多少州府呢,单单咱们自己也做不完这个生意。我开一个糖坊铺子,也就做做附近几个县的生意,顶多再往宫里进贡一些,其他的还是蔺老板和朝廷合作吧,也该让南边儿种甘蔗的州府百姓赚一些。”

    想也知道,这种上等白糖一经面世,绝对是供不应求的。

    商品供不应求,赚多赚少就是原料限制了。

    她这里有蔗糖供应,就能保证白糖的盈利。

    挺好的。

    至于垄断白糖生产,控制全国白糖生意?

    她还没活腻呢。

    就算有皇帝当靠山,可如果皇帝的巨大利益不和士绅阶层共享,皇帝也是可以换换的。

    她家只是普通农户,更没有垄断一个暴利行业的底气,到时候意外死亡、暴毙就不出奇了。

    蔺承君和顾千里几个对沈宁真是越发佩服,打心眼里佩服。

    这世上有几个人能激流勇退?有几个人能抵抗巨大利益的诱惑?

    沈宁哪怕只是垄断白糖手艺一年,都足以她家跻身新贵行列的。

    可她愣是无动于衷,直接献给朝廷,让朝廷赚大头,她只做几县的生意。

    到时候不管谁家跟朝廷合作白糖生意,无论真心假意,表面都得尊着沈宁一家。

    以后沈老板不只是在淮州府,整个南直隶商人圈里都有话语权了。

    届时只怕比蔺家这种百年家族也不遑多让。

    好在他和沈宁是朋友,是合作者,不是对手。

    顾千里想的就更简单,他觉得自己忠于皇帝,沈宁和裴长青也忠于皇帝,他们是一边儿的。

    沈宁如此为朝廷着想,那就是为陛下着想,陛下也不会辜负她的。

    他不但会向陛下进言,也要知会四海府以及淮州府境内驻军熟识的将领,请他们多关照沈宁家。

    无事不必打扰,有事儿帮衬一把,有他们帮衬,无人敢对她家如何。

    顾千里是真的很钦佩沈宁一家,别人家但凡有点钱就急吼吼地买田置屋,恨不能将家门口的地都买到手。

    她家却没急着买地,反而专心经营作坊,雇更多帮工,带着全村以及邻村百姓赚钱,让镇上、县里商铺都跟着发财。

    有些人自己发财却伴随着别人败落,甚至家破人亡,沈宁家却是自己发达,连带着周边人也过好日子。

    真是一家发达,乡邻受益。

    陛下时常说若是大家都懂分寸,对权势财富都能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天下何愁不太平?百姓何愁不安居乐业?

    沈老板这种态度当时陛下说的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吧。

    这么大宗的生意,别人不谈判个三五月,甚至扯皮个两三年是不会有结果的,各方自然要绞尽脑汁维护自己的利益,搁沈宁这里跟喝盏茶一样轻松平常地敲定了。

    没有任何硝烟与争斗。

    隔壁东间,曾知县和裴长青也是相谈甚欢,他又指点了裴长青做文章,说了一些自己的读书、作文心得。

    裴长青自是受益匪浅。

    时间过得很快,屋里很快就暗下去。

    裴母主动给点了蜡烛,这是蔺大掌柜让方管事送来的南方特产石蜡,烟小,没什么异味儿,也更亮堂。

    曾知县再次感慨,“二郎于读书一途确有天分。”

    原本他可惜裴长青启蒙晚了些,现在却觉得裴长青读书天分极高。

    真是三日不见刮目相看的程度。

    上一次见面,裴长青还不知道如何作文,写文章也是生搬硬套的感觉,现在竟然自然很多。

    关键听裴长青的言谈,他已经掌握了写文章的要领和诀窍,差的就是火候而已。

    曾知县真是服了。

    怎么会有人学习这样快!

    裴长青谦虚了两句,“都是阿宁的功劳,她时常陪我读书作文。”

    他和沈宁都是好学、会学的人,自学能力都很强,又有前世三十年的学识和阅历打底,还有现代丰富开放的文化知识熏陶,学新知识的时候不会两眼一抹黑儿地闷头苦学,更倾向于找更科学的方法,总结规律,摸索公式。

    本朝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有几个方面,像《四书》义、《五经》本经义这些主要就是背诵理解,然后引经据典地阐述,这个难不倒裴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