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嫁入反派阵营: 70-75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被迫嫁入反派阵营》 70-75(第9/11页)

温,他便知这是陶家精心培养的人,陶温的独子。

    答卷与探花相比,非常出彩,有其父之神采。

    谢知珩轻笑:“可惜了。”

    他提笔,在纸上修改名次,将陶枫名次写为探花,另提一位答之出色的人为榜眼,原探花为二甲。

    李公公瞧见,问:“可要再改?一甲中可是有两位女子了,若是张贴出去,怕又会引起文官、学子声讨。”

    “声讨,声讨朕吗?”

    谢知珩不在意,那些人也就敢在私底下小声议论,哪敢摆在明面上,哪敢面刺他。

    不过文官的声音,谢知珩打算听些:“先不张贴名次,先张贴答卷,待几日后,再张贴金榜。”

    等那些学子见过一甲的文章,知其名副其实,在张贴名次,便可打消些议论的声音,谢知珩也能少看些弹劾奏折。

    并且,状元与探花皆为南方户籍,只榜眼一人为北方考生,此次明经目的,谢知珩想,他已达到。

    谢知珩:“天命之女答得不错,不逊他人啊。交与鸾台时,你与谢尚书说,一甲中人,不得留任京中。”

    二甲是否有人能留任京城,谢知珩不在意,但一甲三名皆不得留任京中,她们需为前些日子御史们的弹劾,收尾。

    “哼,大理寺起的头,陶温再随之跟随,他们几人搞得京中议论纷纷。敢借自身力,去阻吏部授官,去闹御史台,她们就该承受些磨难,也正好试试她们自个写的策论。”

    谢知珩轻笑,在晏城回京前,他可是日日被御史台上请的奏折烦恼,好几箱堆在一块儿,皆是吏部授官一事。

    当李公公将谢知珩的口谕传达给谢尚书时,谢尚书喜得要蹦起来,好不容易压下的跳跃性子又再起。

    好在身侧有侍郎在,谢尚书才管得住自己,他轻咳几声:“臣听陛下口谕。”

    等侍郎得了授官旨令回吏部,谢尚书严肃样散去,拉着李公公到一处小隔间里。

    谢尚书嘿嘿笑:“还是陛下体谅我们,知道我们吏部受了委屈,知道御史们上的都是狗屎,立马为我们吏部报了仇。”

    李公公瞧见他,跟见到府上另一人似的,捂眼不敢看。

    见谢尚书年老的眉眼,不如晏城精致时,李公公才缓过来:“收着点,郡王你都是掌管吏部的权臣,怎还跟孩子一样?”

    “小王不管,小王只知道陶温那老匹夫整日欺负我,整日都在搞我吏部。”谢尚书抱住李公公的手臂,孩子般摇晃着撒娇,“大监你可得与陛下说,可得罚罚陶温那老匹夫,为小王出气!”

    “嘶——唉!”李公公与看见脏东西一般,甩开谢尚书,甩袖离去,不愿再理谢尚书。

    待李公公离去不足一时辰,紫宸殿传来旨意,圣上对尚书令为授官一事骚扰吏部,深感痛恨。

    尚书令为文官之首,本该为群臣作出榜样,却做出此等以权谋私一事,圣上下令,罚尚书令三月俸禄,以示效尤。

    “诶嘿!陛下万岁。”

    得知此消息,谢尚书当着陶温的面,兴奋地蹦起来——

    作者有话说:能日更三天,尽力多写点,后面要值班QAQ

    第75章

    悲喜一时转换, 谢尚书才显摆没几刻,又得李公公亲自过来告知圣上旨意,李公公捧着御史笔墨尚未干的弹劾奏折, 眼皮子直跳地瞪向谢尚书。

    御史弹劾:吏部尚书于鸾台内举止不佳, 恶意嘲讽尚书令, 以下犯上, 有损减同僚情意之嫌,望陛下重罚, 以示效尤。

    李公公:“……”

    与他对视的谢尚书:“……”

    谢尚书颤幽幽举出四根手指:“小王发四, 小王不是故意的,是陶温他害小王!”

    发誓谐音发四, 不受老天爷监督,谢尚书还是跟家中自后世来的小辈学的, 不愧是后世来的小辈,鬼灵精怪的,想法就是多,就是懒得改姓为谢。

    还有个不大不小的毛病,小辈喜欢女子,整日与家中侍女厮混,不知白日与黑夜。

    李公公摇头叹气, 本就是个跳脱性子的人, 年过半百又跟个顽童似的, 以前家中有小郡王为着郡王府脸面,为其父遮掩几分。

    可小郡王偶然病逝过后, 谢尚书悲丧过头,几乎要随独女逝去。

    好在陛下在四川寻得与小郡王长相一致的后世者,称她为小郡王转世者, 专为谢尚书,从后世千年穿来,只为再结一段父女恩情。

    谢尚书心知哪怕转世百轮,人也不是他的小郡王。

    可人生在世,总要有绳索牵引,牵着他走这一遭,让他不至于在世间,迷了路。

    小郡王,就是谢尚书唯一的绳索。

    为了这绳索,谢尚书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人生哪来万般全,不过是人人睁眸闭眸行。

    李公公叹息:“又罚三月俸禄,别到时找小郡王要钱,只见儿问耶钱,哪听耶向儿讨要?”

    小郡王养得贪财的本性,还不是谢尚书这跳脱性子,月月被御史台弹劾,俸禄迟迟不见影子。

    年过半百,谢尚书仍是本性不改,哪怕吃御史月月弹劾也不改,究其原因,皆是小郡王与陛下在纵容。

    他们二人,也与谢尚书一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唉,陛下可别再纵容出个谢尚书来。”

    想到已经发出的吏部任命,李公公无奈,又无法出手阻拦。

    吏部任命是几日后才交到晏城手中,恰巧那日正好是明经一甲答卷展示日,为减轻苏望舒的紧张感,以及蹭两位进士的文曲星运气,他是大清早被陶严拖出府中,拖到书生拥簇最多的地方。

    “没必要这么早吧?”晏城打个哈欠,从摊贩中接过刚出炉的烧饼,边犯困,边迷糊地用早膳。

    陶严:“我也不想这般早,明明今日是沐休日,沐休日为何要早起,又不是出去摘夏!”

    因只张贴答卷,书生伴读多,少了府上不识丁的杂役,也似不见御史,他们从小声讨论,到大声议论,又高声斥责对方,来表明自己立场。

    三张答卷各有各的好,哪怕书生多,进士也有,他们也不能对这明经答卷出言贬低,对其中策论,一言一句斟酌,讨论其中可行性。

    “一甲中有两人对江南等地熟悉,是得了南方主考官的偏袒,有了这等好运,才列为一甲。”

    “此言差矣,小生倒不认为主考官为江南户籍,便将所有才气归结为好运。京中谁人不知主考官爱荀子,荀子又重教化,圣教一案才结束不久,这考题自然得往教化靠!非好运,是心思缜密,才华横溢,才有今日金榜题名。”

    “兄台所言甚是,是贤弟愚笨了。”

    ……

    底下议论纷纷,也有书生据此考题,就此答卷,商议其中可行性,他们目光多投向闽地与汉中学子,询问一二。

    也有书生举一反三,改考题中闽地与汉中两地,改为边境,边境受战乱侵袭,少有春风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