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春不干了[红楼]: 20-3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元春不干了[红楼]》 20-30(第2/18页)

真是花团锦簇好不热闹。顺着皇上的目光看过去,眼神落在了刚刚下场的二皇子身上。

    二皇子比大皇子要健壮不少,准头也好,连射几次都中了把,还叫嚣着要骑在马上射活把。

    德妃哪里肯让,一边用帕子替他揩汗,一边不住口地劝说,溺爱的样子让皇帝都忍不住皱了眉。

    这一番对比下来,站在一旁成熟稳重的大皇子就显得有些寂寥可怜,二皇子再是娇气任性,有她母妃站在一旁,皇帝就难免会多关注他一些。

    而一旁的大皇子就是再懂事,再能干,也因他大了两岁,显得一切都理所应当。

    想到这里,元春突然有些烦躁,手中的扇子也扇快了几分。这本是极隐晦的动作,不知怎地就被皇帝看见了,转头派刘顺子过来问她是怎么了,若是不耐暑热可先行回宫,别真晒病了。

    元春不想回去,多看看这没娘孩子的苦,有助于自己大脑清醒。于是对着刘顺子摇了摇头,低语道:

    “让公公笑话了,看着大皇子他们射箭好不威风,就想起往年在家里时,只有大哥哥能学骑马射箭,我们女孩儿家只能看着,如今想起来,还是心里痒痒的。”

    “哟,贵人这是想家了呀!要射箭容易啊,咱们不像前朝,不禁女子骑射的。贵人只要往下头吩咐一声,奴才们自然会去准备。只是贵人以前没有学过,刚开始可要省着些气力,仔细拉弓猛了手疼!”

    自己只说想射箭,几时说想家了?刘顺子那就是皇帝的眼睛和嘴巴,元春敏锐地意识到,皇帝要搞事情。

    果不其然,晚上家宴时,太上皇突然提起缮国公府,说是古来父母之于儿女的慈爱之心,是全然发自肺腑的,并无贵贱上的分别。

    自己每每看见缮国公府对褚氏的担忧惦念,又想起皇帝对自己的孝心,那是日夜侍奉尚觉不足,这些宫中嫔妃对父母家人又岂有不思念之理。

    要是父母在家只管思念儿女却不能见,因此致疾致病。那不就是因为宫规森严,伤了天和吗?于是大手一挥,允准了椒房眷属,可以在每月逢二逢六的日子进宫探视。

    皇帝一听,立马连声附和,甚至还说宫规森严,嫔妃亲眷入宫难免碍于国体不能畅所欲言,不若允了各椒房贵戚,家中若有符合仪制的场地,可以上表请奏,接内廷女眷回娘家省亲,尽叙骨肉之情。

    太上皇闻言大喜,夸赞皇帝至孝纯仁,体天格物。命都太监夏守忠快快地将旨意发下去!

    后妃们都被这对父子的神来一笔打懵了,嘴上忙不迭地谢恩,心里却是一团乱麻。

    后妃省亲,这是古今未有之事!后宫女子肩负着繁衍皇嗣的重任,为保皇室血脉纯正,基本是从入宫的那一刻起,就再也没有回娘家的说法。

    更何况这其中还涉及到安全、宫闱秘闻、礼仪等诸多琐事,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皇帝心血来潮就算了,太上皇怎么也跟着添油加醋。这么一件荒唐至极的事,居然就在这对父子的一唱一和之中成了!

    元春面上震惊,心里十分平静。省亲这件事看似荒唐,但两次都真实地发生在了她身边。

    前世今生唯一的差异就是,前世是周高昱提的椒房眷属入宫,太上皇拍板的省亲。今生刚好反过来了。

    元春当初也和其他人一样懵,自己说了一句家中的粽子花样多,皇帝怎么就准了后妃娘家人进宫了?

    即便当时人人都说元春圣眷优渥,可是自家知道自己的事,元春不相信皇帝会因为自己随口一提做下这个决定。

    后来飘了那么多年,见多了听多了才明白,皇帝当初正与太上皇闹别扭呢!

    和如今的情况一样,太上皇借褚香薇一事对缮国公府频频加恩,惹得前朝后宫人人侧目,有心钻营的人都快分不清大小王了。皇帝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允了所有嫔妃家人都有进宫的殊荣,那一个特殊的也就不特殊了。

    后来话赶话提起了省亲,太上皇都发话了,皇帝也只好准了。那是前世元春知道的因果。

    今生,周高昱提起省亲一事,目的就没那么单纯了。

    那场突发的疫症耗费了国库太多的财力,平安州一带却并不太平,那些勉强保住了命的人,生计还成问题。

    有人经此一劫,全家都死光了只剩自己一个,索性落草为寇,打起了过往商贩的主意。

    此事一旦开了头,有人得了好处,后边跟风而上的人就多了,平安州地界上现如今做什么的都有,官府剿了几次,还是春风吹又生。

    要想让平安州真的太平下来,少不得又要大笔的银子花出去赈灾,至少要帮助那些家破人亡的百姓谋得一个糊口的营生,帮助那些流离失所的农人购得下一年的良种和嚼用。

    除此之外,更险的还是西南沿海一片,那些地方近来也是异动频发。万一真有人生了不臣之心,动兵就是迫在眉睫的事。

    这两件大事都需要用钱,而国库现在正好就没钱,距离下一年收税的日期还远,周高昱只能在其他地方动动心思。

    钱,如今都在世家手里。想收回来容易,抄个一两家,这一年的饥荒就能挨过了。

    可这不是说抄就抄的事,

    这些世家大族同气连枝,牵一发而动全身,得细细筹谋,分而化之。

    急功近利就有可能导致朝堂内部先乱起来。

    那么,不动声色把银子收回来的法子就只剩收税一条,不收农税人口税,只征世家的税如今还没发明出来,倒是商税可以借来用一用。

    下令众嫔妃可以回家省亲的最重要一条,就是这些贵戚家里得有重楼别宇,可以让朝廷关防,让后妃摆开仪仗。

    碍于礼制,现在没有后妃家中能有这样的地界,否则就是僭越。那么现在皇帝说可以有了,他们少不得就要大兴土木,动作起来。

    一旦他们动了起来,商税不就可以收了吗?

    就拿小样的说,一般家庭若是正常使用,灯笼可以一两年不坏不换。便是家家年年都换新灯笼,那也收不到多少税银?

    世家就不同了,只要他们动起来,国库的空虚就有望补足。

    今生,周高昱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才想到了这个损招。

    而前世,他刚开始就是纯粹想和亲爹掰手腕,后来赶鸭子上架准了女眷省亲,才意外发现了这个好处。

    泰康帝不同,前世今生,他和周高昱一拍即合的原因都是同一点——他要为新帝扫清障碍。泰康帝比谁都清楚,世家尾大不掉,已经累及王朝根基。

    周高昱有明君气象,周家的天下或许能在他的手中更上一层楼。但是轻易动功臣之后,恐怕会失了人心,反而让朝堂上下不安。

    所以康泰帝本着“天欲使其亡,比先使其狂”的原则,屡屡鼓动世家和周高昱作对。

    等到这些人坏事做尽以后,手握证据的新帝处理他们,就是众望所归。这其中,连甄太妃并甄氏一族,全是太上皇的棋子。

    他甚至还想试探出,这朝堂上下,到底谁有不臣之心。

    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在众人都还在以为太上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