悍夫郎: 70-8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悍夫郎》 70-80(第7/24页)



    村子里的人大多不识字,方戍显然也不是第一次干这活,闻言痛快应道:“你去跟里长爷爷说我马上过去。是在谷场吗?”

    壮壮说是。于庆隆便也穿鞋起身:“我跟你一起去吧,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帮忙的。”——

    作者有话说:方戍:隆哥儿隆哥儿!你算数可好?[求你了]

    庆隆:好啊,咋了[墨镜]

    方戍:我背东西快,算数却慢了些[笑哭]

    庆隆:没事,看我的[抱抱]

    方戍:好嘞!那今天由我来跟姨姨们要饭。求姨姨们助力一头奶牛给我家小戍儿小鱼儿,谢谢姨姨们——我手里这是盆不是碗[空碗][空碗][空碗][让我康康]

    第73章 第 73 章 这方法简洁方便……

    打谷场离得不远, 就在村南边的一块空地上。

    每年到了九月下旬,这里就分外热闹。一年的希望都短暂地寄托在这一方天地,直到稻谷打完之后上头派人来把田税收走, 那剩下的就是家里一年的收成。

    年年这个时候都差不多, 今年却有些例外。一是于庆隆到这个时代第一次参与这件事, 二是受灾以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气氛必然是沉重的。

    还有他从前以为田税是挨家挨户收,到了这才发现,挨家挨户收是不可能的, 实际是挨家挨户送。

    官差在哪里办差, 税粮就得送到哪, 劳动他们, 想都别想。若是不交粮,那就要换成现钱, 但大多时候还是交粮的多。

    于庆隆跟方戍到的时候,已然看到许多村民聚集在场中。他们有的旁边立着麻袋,有的手里攥着钱袋, 也有的人似乎空着手。但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在排队等着。

    来的官差一共有八个。这些官差个个高大, 挎着刀, 远远看也是训练有素。

    于庆隆问方戍:“夫君,可有你熟识的?”

    方戍说:“没有, 都很眼生。”

    这时里长微微矮下身来,听得旁边一个娃儿的话, 便朝方戍这边扭过头:“守城,你可来了。”

    方戍跟于庆隆快几步过去。

    里长有七十来岁了,又瘦又小,但为人很公正。只是此刻双眼浑浊无光, 看起来也比以往见时憔悴了许多。

    方戍赶紧把老人家扶住:“里长,您的眼睛……”

    里长说:“嗨,年纪大了不中用,还好你在家。牛大人,这就是我们村的秀才,他叫方戍。他对我们村的情况也熟,写字记数也快。”

    为首的官差姓牛,生得孔武有力,脸方正,面透刚毅。他站的地方风都打不透似的,严严实实。他看了看方戍,自我介绍说:“牛权,负责今年溪河九村田税事宜。”

    方戍抱拳道:“见过牛大人,小民方戍,字守城。不知牛大人需要小民做些什么。”

    牛权说:“方公子,你将下溪村现有户籍的人全部记录下来,每家每户多少人,几个男丁,老弱妇孺和哥儿有多少,家中今年的收成几何。其中稻米、粟米、小麦、黄豆等各是多少,详细记好。”

    方戍略带愕然道:“全部?”

    牛权说:“没错,全部。我们自己也有记账先生,这样做是为了后面进行一次比对,力求更准确。”

    于庆隆一看方戍的表情就知道这活不少,便问道:“不知牛大人手里可有参照?”

    牛权说:“尚无。不过这是咱们镇守大人派下来的任务,务必要如实完成。”

    “那小民可否举一例请牛大人定夺?”

    “你是?”

    “这是内子,姓于。”方戍说,“内子聪慧,主意多,牛大人若是不介意,可让他试一试。”

    “好。你要举什么例子?”

    于庆隆示意方戍将手边的纸跟笔给他,在上头画了个四四方方的表格。首行格子上分别写着人口性别划分、家中田亩数、谷类名称、单品种收成数量,收成总数量、收税结果、备注。

    竖列则是户主姓名。

    他指着表格道:“牛大人请看,这样便不必再反复写出性别和稻谷种类,只管记上数量,一行对一行,一眼便知哪家是哪家,速度更快,记账先生算数时也只管看这几列便可。”

    牛权:“……”

    方戍:“……”

    另一名差役也在旁边看了半天了,感叹道:“厉害啊,这样既能省了笔墨,又能省了时间。”

    牛权也有些吃惊。他原本并没有抱什么希望。他虽是第一次来办这样的差事,但往回也不是没见到别人是怎么记的。可叫这人这么一画出来,好像事情变得简单且好办了许多。关键这一看就是一目了然啊!

    “方公子,你夫郎也识字?”牛权问方戍。

    “常用的字都识得。”

    “既如此,可否让他帮忙一起记一记?”

    “这……隆哥儿?”

    “我夫夫二人愿意效劳。”于庆隆说,“只是小民原非下溪村的人,嫁过来不久,对这里的乡亲们尚不完全熟悉。这前头户主的姓名跟家中成员便由小民的夫君来记,剩下填数的部分再由小民来,不知牛大人以为这样可否。”

    “可。”牛权说,“有劳你们二人。”

    秀才大多时候可不用出现在这,反正又不用交税,这事一般跟他们没什么关系,这纯属就是过来帮忙,一行官差便也客气许多。

    于是方戍坐下来将村里的各个户主叫什么名,年纪多大,家中有几人,分别叫什么名,什么性别,多大年纪都记录下来。年纪就记在名字的右下角,也是于庆隆教的。若是遇到不确定的他就问问里长和周围的乡亲。

    记完一张交给于庆隆,于庆隆便叫了上面有记录的这些人过来,报了收成数之后依次记好。

    两口子配合得天一无缝,原本想着要干一整天的事,居然一个时辰多点就全部干完了。

    而且他们填,跟官差过来的记账先生也填,也用了于庆隆教的方法来记,快得很。剩下的就是家家户户按照今年需要效的税额把田税交上来就行。

    按说到这时候就没于庆隆和方戍什么事了,但今年把于家的稻子也都运到了这边的打谷场,于庆隆便问牛权:“牛大人,不知上溪村的田税可有收完?”

    牛权说:“尚未,下一个便是上溪村。”

    于庆隆道:“那不知可否在这里便将我阿爹家的税录记到上溪村的收税单里。大水过后阿爹家中的房子倒塌,无奈只得暂时搬到这里,为照看方便,稻谷也搬到了这。若是能行个方便,我阿爹他们便在这里将田税交了。”

    牛权说:“那户主可在?”

    于大有出来说:“大人,小民于大有,便是户主,也是这孩子的父亲。”

    牛权瞅瞅,于大有跟于庆隆确有许多相似之处,便点点头:“老吴你起个上溪村的收税单,便将这人记在第一户吧。”

    于大有说:“多谢大人。”

    于大有去了记账先生那。这先生也是个聪明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