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穿]国舅爷只想当咸鱼: 60-7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综穿]国舅爷只想当咸鱼》 60-70(第5/18页)

   张鹤龄在一些列程序结束之后,便去了仁寿宫见张太后。

    如今的张太后也已经上了徽号,是为慈寿皇太后。

    她本人也从坤宁宫里搬了出来,入住了仁寿宫。

    而皇帝的三个后宫,太子妃封了皇后,两个太子良娣,沈氏封了贤妃,吴氏封了德妃。

    张鹤龄到仁寿宫的时候,太后正在歇息,听说她今儿一早,就起来给孝宗皇帝祈福念经,等到孝宗陵寝出宫的时候,又哭了一场,哭完之后饭都吃不下,最后还是跟前的宫女再三劝慰,这才歇下。

    张鹤龄听到皇后这般悲痛,也不忍旁人去打搅她歇息,只自己在偏殿里等着。

    等了半个多时辰,太后这才起身,张鹤龄也得到了召见。

    “既是早就来了,怎么不提前告诉我,竟就傻傻的等在外头。”太后看着弟弟,还是一如既往的宠溺,言语间即便有嗔怪也并不真切。

    张鹤龄勉强笑了笑:“姐姐这几日吃不好睡不好,今日好不容易歇下,我又怎么忍心打搅。”

    一说这话,太后又不免落泪:“先皇就这么去了,我这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

    张鹤龄见她落泪,又不免劝慰一番。

    幸好经过这大半年的消磨,太后心中的悲痛之情,总算没有当时那般厉害了,哭了一场之后,又很快止住了,然后又问起了今日出殡的情形。

    张鹤龄细细的说了一遍,一点细节都不敢落下,太后听完,这才欣慰的点了点头:“先皇在的时候,最看重照儿,如今照儿对他的身后事这般看重,先皇就算去了也能安心了。”

    张鹤龄听着这话一时间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

    原本先皇的意思是要薄葬,可是太后根本不许,她舍不得丈夫就这么凄凄凉凉的去了,最后还是张鹤龄从中转圜,最后还是按照最基本的帝王丧葬处理了一下。

    姐弟俩说了一会儿话的,太后又看着有些疲惫了,张鹤龄也不愿打扰她消息,便也告辞离开了——

    作者有话说:感谢在2023-07-21 23:56:20~2023-07-22 23:58:0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喵有薄荷 3瓶;bb 2瓶;流年不减风色、乐乐熊孩子、番茄炒鸡蛋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63章 新皇

    张鹤龄从仁寿宫出来, 便往乾清宫去和皇帝告辞。

    如今虽然那新皇登基,但是年号还是用的弘治,需得等到明年之后才能用新年号, 而这个新年号也早就定下了,还是张鹤龄熟悉的那个正德。

    张鹤龄过来的时候, 皇帝正在批阅奏章,听说他来了, 急忙传召。

    等到进了乾清宫,也不等他行礼, 皇帝立刻让他坐下说话。

    张鹤龄也就不和大外甥客气了, 干脆利落的坐了下来,来给他搬凳子的,正是刘瑾。

    张鹤龄看了一眼刘瑾, 他如今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整个人气色也比往常好了, 即便如今依旧做出恭顺的姿态,但是却已经明显不同于之前的畏畏缩缩。

    张鹤龄神色微顿,觉着对这个人还是不能放松警惕。

    “舅舅可是去看了母后?”正德帝问到。

    他如今虽然比历史上继承皇位的时间晚了一些, 但是到底也不过刚刚才十八岁,放在现代社会, 也只是个才刚成年的孩子。

    但是在古代社会,他现在就已经成为了大明朝的统治者了。

    “是, 臣将今日之事与太后说了一下,太后听完又哭了一场。”张鹤龄平静道。

    正德帝听了这话,也是叹了口气:“母后与父皇恩爱情深,如今父皇就这么去了,母后心中自然也不好受。”

    张鹤龄见皇帝的情绪也低落了下来, 急忙安慰:“臣出来的时候,太后娘娘已经歇下了,皇上不必担心。”

    正德帝这才松了口气,又和张鹤龄说起朝堂上的事情。

    皇帝刚刚上任,对一些事情都很好奇,尤其是虎贲卫这边的情况,他尤其关心。

    张鹤龄便也和皇帝细细说了一遍,当告诉皇帝,虎贲卫还招揽了一批蒙古人时,皇帝自己都很惊讶:“他们自己人还出卖自己人吗?”

    张鹤龄心说这有啥的,你大明崩溃的时候,明奸也不少啊。

    当然他嘴上还是给皇帝唱赞歌:“这些人生活困顿,只需多给些钱粮,细心招揽,自然归附于朝廷麾下,而且蒙古那边,部落繁多,他们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仇怨也不少。”

    正德帝听完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如此拉拢分化,的确是个好办法,那你可知道如今蒙古王庭如何?”

    张鹤龄组织了一下语言,这才道:“如今蒙古可汗,朝廷这边称作小王子,他们的部落称为达延汗,之前他年幼,因此蒙古各部各自为战,并非大患,但是如今,此人却有了统一蒙古诸部的野心,这也是臣这几日一直忧心的事情。”

    正德帝听了这话神色立时有些难看:“竟也是个有雄心壮志的。”

    张鹤龄见皇帝对此感兴趣,就将达延汗最近一系列的行动都和皇帝说了,包括他的二儿子被右翼部落的太师亦不剌诱杀,因此达延汗怒而起兵讨伐的事情。

    正德帝一听这话,立刻有些激动的站起身来:“如此岂非正是朝廷的良机?”

    张鹤龄见皇帝来劲了,急忙劝慰:“虽说的确是良机,但是也需从长计议。”

    不管是达延汗还是这个亦不剌,都是十分强劲的对手,想要趁着这两人对战时渔翁得利,自然需要一些高超的政治手腕。

    正德帝虽然有建功立业的雄心,但是张鹤龄这话也不无道理,因此他到底还是压下了心中的情绪,坐下来继续听张鹤龄说话。

    张鹤龄的意思是,朝廷这边的确应该派兵出击,但是同时也应当使用政治手腕,来拉拢分化这两人,达延汗有一统蒙古诸部的野心,是需要防备的人,而这个太师亦不剌,他如今处于下风,朝廷这边若是能与他搭上关系,再稍稍加以操作,或许可以坐山观虎斗。

    正德皇帝听了这些话,也觉得有理,毕竟打仗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儿,若是能坐收渔翁之利,那当然最好了。

    两人商议了一番之后,张鹤龄就回家了,后续的事情还得皇帝和内阁大臣们继续商议,自己就是个提供情报的。

    而事情的发展也如同张鹤龄预料的一样,大家几乎都选择了张鹤龄提供的这个选项,文臣们一般都是不愿意打仗的,这样不仅耗费国力,也会提升武将的地位,这都是文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而玩弄这样的政治手腕就是文人们的长项了,他们想出来的办法,比张鹤龄一开始提出来的还要周密,甚至还向皇帝提出来,可以给亦不剌赐封汗位。

    当然了,再高超的政治手腕,还是得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明朝和蒙古这边原本就是时合时不合,想要真正实施这个计划,大明还是得先展示出一定的武力威慑,而且需得等到亦不剌山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