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签到系统在诸朝直播[天幕]》 3、南渡天子,过河过河。(第2/2页)
李世民也肃然,他想象不到后世其他朝代的大臣也会来哭前朝皇帝的陵墓,便以为都是本朝的君主无德。
他虽不认为这是太子之过,但面对刚正不阿的谏臣,还是给出了自己的态度:“听闻太子太师李纲脚疾愈发严重,恐力有不逮之处,朕欲搜访贤德,以辅储宫,规劝太子。”
这一举,相较于历史上,早了整整十一年。
而宋朝,就连赵光义也不敢再多话,皇帝目光如刀,割在赵德昭身上。
长兄早夭,作为次子的他是最有可能登上那个位置的人。
但赵匡胤知道,这个儿子看似喜怒不形于色,实则胆小如鼠,难当大任。
昏君的苗头难道在这时已经初现端倪了吗?
赵光义暗自撇嘴,肯定是因为二哥没遵守和母后的约定,若是自己上位,肯定不会有这样的后代。
真是丢脸丢到全天下人面前了。
明朝,朱元璋一个劲地冷笑。
朱棣纵然委屈,但也不敢为自己争辩。
和赵构一个等级的昏君,这是老朱家根本想象不到的存在。
“南宋赵构令我印象深刻的原因是......”
“是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是含恨而卒的宗泽老将军临终前仍然高呼的‘过河!过河!过河!’”
“是被冤屈致死的岳飞供状上的八字绝笔‘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是无数汉人的血泪......”
明月这一手侧面烘托,听上去很燃。
实际上是因为,她还真不太了解赵构,连他的谥号都记不住。
记得最清楚反而是“完颜构”这个名字,但这是正经答题,就没敢真说出口。
明月对赵构的记忆就停留在他是一个很怂特别怂非常怂的南宋开国皇帝上。
但九年义务教育还真没白学,她还能想起来一些语文知识:
著名婉约派诗人李清照写出那句绝对豪放派的五言绝句,是因为她快马加鞭追赶南逃天子竟然没追上;更不用提“三呼过河”、“精忠报国”的成语典故;还有至今仍跪在岳王庙前的秦桧和那句流传千古的“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总而言之,惨惨的南宋人,足够体现“赵构实际上是完颜构”这件事了。
秦朝,嬴政勤于政事,对文学之事虽有所涉猎,但终归不算热衷。
但听了李清照的诗,他只觉豪气冲天,连带着对对诗经和楚辞都大有改观。
就是不知诗中这位项羽,又是何等英雄豪杰,功败垂成,可怜可叹。
但文才终归不是一位帝王最重要的才能。
听到最后一句“汉人”,他体内政治家的特质才立刻发挥了作用:
不是秦人,也不是周人,而是汉人。
周朝八百年,假设秦朝也是八百年。
那汉朝的年份起码要超过八百年,才能完全掩盖秦的痕迹。
但明月曾经说过,皇帝制度持续了两千多年......
总不能后面三个朝代一共才占了两百多年,而且这个宋似乎还分南北,更不排除还有其他的朝代。
最符合事实的情况还是:秦朝的国祚......很短。
也许四五百年,甚至是两三百年。
肯定不止一位大臣想明白了这个逻辑,一时间朝堂寂静。
汉朝的氛围则和这边恰恰相反。
汉人,汉人。
后世朝代更迭,最后仍自称汉人。
刘彻此时对这看上去不怎么中用的宋朝,也起了怜爱之心了。
毕竟是同出一脉。
不过后代也太不中用了,果然还是得老刘家来执掌天命啊。
武德充沛的除了强汉,还有盛唐。
所以李世民和他的朝臣们,也对这宋朝的皇帝怒其不争。
他们大多经历过隋炀帝这样的暴君,但懦弱的君主还是头一次见。
若是如同那刘阿斗一般,虽然蠢笨了些,还愿意信任诸葛丞相和他推荐的人,也算不错。
但看起来这个赵构,还不信任他的忠臣良将。
这可真是......苦了百姓啊。
他们知道五胡乱华的历史,此时更为宋朝的子民感到悲伤。
至于宋朝。
赵匡胤感觉自己需要缓缓。
想当年,唐玄宗时期,国都六陷,天子南逃。
如今自己的后代,也重蹈覆辙了吗?
果然不能指望别人,还是得自己收回燕云十六州。
至于之前想出的“杯酒释兵权”之计,暂且缓一缓吧。
这个赵构,哼。
如今天幕世人皆知,估计也不会有宗室蠢得给自己孩子起名叫“构”了。
倒是该立下一道祖训,逃什么逃,既然当了皇帝,就算是死,也得给他死在国都。
明朝的朱元璋,虽是早就知道这段历史,但听一遍,还是气一遍。
连一直停滞的迁都一事,都被刺激得要立刻提上日程了。
如今的金陵温柔乡里,究竟有多少人还在梦里想着过河呢?
在朱元璋不知道的未来,原本的历史中,朱棣定都北平,开启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时代,直到这个开局一个碗的朝代,被一根绳终结,才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