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女: 110-12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皇太女》 110-120(第2/16页)



    裴臻之道:“般般在太女殿下面前举荐了杨桢,遂写信前来,要我们夫妇举家北上,好面见太女殿下,为国朝效力。”

    “举家北上?”

    裴家主面色骤变,站起身来。

    他立刻明白了裴臻之话中深意。

    竟陵杨氏屹立不倒,绵延百年,家族做派是很有些滑头的。说的好听些,是君子应命顺时而动;说的难听些,便是擅长见风使舵。

    举家北上。

    所谓举家北上,自然不可能是将整个庞大家族尽数搬到北边,但也绝不会是只有杨桢夫妇二人。想必走的是竟陵杨氏嫡系一脉,他们是下定决心抛弃南方根基,北上效命朝廷。

    俗话说千金买马骨,杨氏做出这个决定,要付出极大代价,损失大量产业。然而与之相对的,作为举家来投的顶级南方世家,朝廷一定会给出补偿,让天下人看到忠于朝廷的好处。

    从短期来看,杨氏赔的两袖清风。

    从长期来看,只要国朝延绵长久,那么在今后岁月里,杨氏付出的那些代价,最终会以另一种方式得到补偿。

    更重要的是,裴令之不会害自己唯一的胞姐。所以至少在他的眼里,杨氏这个决定做的很值。

    裴家主压住火气,寒声道:“你同那孽障一直有联系,是不是?”

    这么大的决定,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做出的。

    不要说杨桢是杨氏嫡长子,未来家主,就算他是现任家主,在这等重大的抉择面前,也没有资格一言而决。

    裴臻之直起身来,微微一笑:“父亲不要见怪,事关东宫,再如何小心也不为过。”

    她顿了顿,又是一笑:“何况,杨氏已经决定,将除竟陵祖产以外的全部产业捐给朝廷,难道父亲能够下定这个决心吗?为储妃颜面计,裴氏得以保全,已经是叨天之幸,与吴郡沈氏、庐江王氏的下场相比,您该庆幸的。”

    “父亲。”她不疾不徐道,“东宫有令,将母亲嫁妆、陪嫁家生子,以及般般的亲信近侍尽数点齐,一同带往京城。这就要劳烦您与江氏费心操持,记得不要耽误太多时间,以免误事。”

    裴家主怒道:“你们这对孽障,早知道我就不该把你们养大。”

    裴臻之嫣然道:“那您可以问问江湖骗子,看看能不能找几幅后悔药吃。记得别把自己吃出问题,圣旨可没说敬国公的爵位能否世袭。”

    她不再去看裴家主骤变的面色,折过身,飘然出门去了。

    杨桢候在廊下不远处,见妻子出门,颇为不放心地向后看了一眼。

    “你别把岳父他老人家气出问题。”

    裴臻之说:“我有分寸。”

    毕竟父丧需要守孝,而皇太女显然不会为储妃耽搁婚期三年之久。

    裴臻之可不想让弟弟守孝三年,然后嫁进东宫之后,发现皇太女的侧妃侍妾加起来已经没地方下脚了。

    “你确定?岳父他老人家身体可不算很好。”

    裴臻之说:“放心,我提醒过他,他死了爵位不见得能世袭。”

    杨桢立刻放下心来:“那没事了。”

    第112章 第一百一十二章 “原来谣言是这样诞生……

    临近年末, 朝廷各部越发忙碌,开始梳理事务,为过年时长达半个月的封印做准备。

    按旧例, 文宣皇后祭祀是每年年底最后一件大事, 雷打不动不能有丝毫敷衍。祭祀结束后,各部都会发放俸禄银粮、过节年礼,然后部寺长官、文武重臣入宫吃完宫宴,就可以迎来半个月的休沐。

    百官忙碌,皇帝与太女却反而清闲了很多。

    从文华阁往下, 六部九寺、有司衙门, 共同构成了环环相扣极为严密的中枢体系。

    这是集大楚最富智慧与权势的一群人,汲取过往数千年不同王朝中枢设置的经验,然后精心改良而成的结果, 能够最大限度地合理调动中枢力量。

    在这套集结智慧、平稳运行近十年的机构运行时, 皇帝只需要给出方向,然后验收结果,中间的过程自有文华阁拟定、六部九寺执行, 御史台在内、采风使在外共同监察。

    那夜宫宴之后,皇帝再度长期闭门不出,绝大多数时间停留在明昼殿后殿里,缺席常朝,除去诸丞相入宫求见,只有每十日一次的大朝会才会现身。

    皇帝闭门不出的时候, 景昭负责监国。

    这是过往十年间没有的殊荣, 自从南北归顺,皇帝的权力与威严突破世人能够想象的极致,臻至帝王所能达到的顶峰。皇太女的权势与威望同样随之加强, 太女临时监国的命令就这样无波无澜地推行下去,并没有任何人跳出来表示反对。

    事实上,皇帝大朝会依然现身,真正有举足轻重的大事,文华阁丞相也有入宫求见皇帝的资格。太女名为监国,所能一言而决的政务仍然有限。

    但聪明人都知道,太女监国的意义并不在于决断事务的轻重大小,仅仅在于监国本身。它的象征意义远比实际意义要大得多,皇帝以此再度向满朝文武、天下万民昭示,储君地位不可撼动,万里江山未来的主人绝无更易的可能。

    景昭很闲。

    除去东宫络绎不绝递帖求见的人之外,真正需要她时时留意、处处上心的事只有一件。

    文宣皇后的祭祀。

    荆狄授首,北境平定,为了告慰文宣皇后,告慰齐朝皇室,今年这场祭祀办的格外盛大。

    所幸,临近年节,百官都很想舒舒服服轻轻松松过个年,一切并非十万火急的政务全都被心照不宣推到了年后,故而即使承担着监国重任,景昭仍然有着很多空闲时间,能够好好休息,顺便被太医们抓住补养身体。

    往南方一趟,景昭吃了不少苦头,回来之后又强撑着熬过最忙碌的一段时间,到如今闲了下来,那些积压的疲惫伤病立刻成倍反噬,当即被太医们按在床上结结实实躺了几天,珍奇补药流水般送进明德殿。

    饶是如此,身体虽然疲惫未消,心头大石却已挪开了大半,景昭躺的并不煎熬,相反还很自在。

    忙碌与否,总是相对的。

    皇太女获得了短暂且珍贵的闲暇,与之相反,裴令之和穆嫔却同时陷入了无尽的事务。

    近三年来,身为东宫唯一的妃妾,穆嫔承担起了绝大部分对外交际、内眷事务。

    现在也不例外。

    太女正妃之位已经尘埃落定,但正妃前面终究还要加上‘未来’两个字。

    根据钦天监卜算出的良辰吉时,明年六月初六,正是大婚的好日子。

    在这之前,裴令之不算正式的东宫正妃,要主持一应东宫内务,终究有些不太合适。

    当然,不太合适的事早已经做了,不差这一件。譬如未来太女妃的妆奁地是望仙别馆,那里占地极广,只是部分楼阁景观在修缮,并不影响居住。然而在皇太女的挽留下,裴令之至今仍然住在东宫葆肃阁,不曾挪出去。

    如果皇太女真的无视物议,允许太女妃提前上任,开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