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350-36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350-360(第13/19页)

了什么话。

    苏培盛忙着去茶房张罗热茶,此时端着托盘进来,将两只明黄盖碗放在了案几上,里面是雍正帝爱喝的清明茶。

    康熙帝喜欢碧螺春,德亨自己喜欢武夷岩茶,每次来,李玉都会给他准备乌龙茶

    雍正帝看着德亨,德亨就站在中间地上,也回望着他。

    两人就这么僵住了。

    苏培盛察觉气氛不对,咽了咽口水,退到门边静候了。

    “怎么,是不愿意跟朕说,还是你没有应对之法。”雍正帝看着他的眼睛不辨喜怒的问道。

    从透明玻璃里折射进来的阳光打在雍正帝的大半张脸上,模糊了他的神情,让德亨分辨不出,他此时是什么样的神色。

    大约也是无甚表情的。

    德亨道:“诚亲王所倚仗的,不过是趁着恩科,携来京学子之势尔,只要皇上另有安抚读书人之法,诚亲王那里便不攻自破。”

    雍正帝笑终于语带笑意,道:“别看他吆喝的厉害,真让他建图书馆,他没那个本事建成。”

    此话,德亨并不接口。

    雍正帝再问道:“你所说的安抚读书人之法可有眉目?”

    德亨想了想,道:“每到会试之年,先帝都会命武英殿刊印一批正言读本,在京中低价售卖,供来京士子研读,皇上也可从此着手,让徐元正那里列出书目来,皇上挑了刊印散发。”

    雍正帝摇头,道:“武英殿照常刊印,但不足以应对允址之势。”

    德亨:“那就从枝末下手,让户部、工部、钦天监、太医院整理一批农书、匠作之书、常用医药方本等出来,刊印天下,让乡里百姓都能共沐隆恩。知道皇上虽居庙堂之高,也是关心他们地是不是种的好,农具是不是好用,身体是不是康健,有如老父之爱子,拳拳之心,殷殷之情,让人感佩。”

    雍正帝:

    说真的,德亨的话他听懂了,但是,没明白里面的深意。

    雍正帝:“朕刊印一些农书、医书,士子们就对朕感恩戴德了?”

    德亨:“皇上,百姓是不识字的。如果要将农书和医书推行乡里,是需要朝廷派遣官员到地方上传授讲法的,这是兴教化之德政、仁政、惠政。如果有读书人敢阻止,说此政不好,百姓就能一人一口唾沫淹死他。”

    “传授讲法”雍正帝喃喃道,不住回味这四个字。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读书人读书是为了君王的江山社稷,是为了替君王牧守百姓,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若有读书人议论您只想着百姓,枉顾读书人的利益,那这个读书人,您可以光明正大的废了他,百姓知道了,会感恩您明察秋毫的。”

    雍正帝说话都带上了温度,笑道:“你说的轻巧,这世上,最不乏好经被坏和尚念歪的,朕就怕,地方官员扭曲了朕的仁政。”

    德亨低头笑笑,没说什么。

    意料之中的,雍正帝端起茶碗,道:“若是将这件差事交给你,你会怎么做?”

    德亨:

    雍正帝掀了掀眼皮子,问道:“怎么,不想说?”

    德亨:“皇上当真想听?”

    雍正帝:“当然。”

    德亨:“皇上,如果真交给我去做,油印之法一定会下乡入村,乡野郎中间,恐怕会人手一本《赤脚医生手册》。”

    雍正帝拧了下眉:“你什么意思?”

    德亨解释道:“中国疆域太大了,朝廷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官员派去地方。我会派遣一些官员去到州府教习,然后召集民间乡老和有威望的庶民,去到州府衙门里接受全面培训学习。等学会了,他们再回乡里,教给小民,小民一传十、十传百,才能将真正之法传播开来,小民才会真正得到实惠。

    而这个学习的过程,不仅需要官员有真才实学,能够教导真正之法,还要将载有真正之法的书册发行乡野民户之家,以便于官员离开之后,乡老、庶民、小民们也能够自行查阅书册学习。”

    德亨说的太具体了,雍正帝可以预料到,如果真如德亨所言将之施行下去,那他这个皇帝,恐怕要被小民立长生祠供奉了。

    可是

    “没有必要将书册发行至乡野民户之家吧?在当地县衙留存一本即可。”

    德亨笑了一下。

    这声笑明明很纯粹,不带任何嘲讽之意,莫名的,雍正帝就是脸热了一下。

    哈,放在官衙,官衙的老爷们怕不是要将之垫桌子底了,他做皇子时候,难道没见过地方官吏的嘴脸吗?

    雍正帝轻咳一声,突兀的扭转话题,道:“你说的,乃长久之法,朕要的,是应对眼下之法。”

    德亨道:“皇上不妨放出话去,就说建图书馆,不只是用砖瓦木石建一座屋子那么简单,还要懂明算、明法、堪舆、天文等奇才参与修建,若是入京学子中有懂这些的,可毛遂自荐,若没有,那这图书馆也建不成。反正这些读书人也不知道图书馆到底是做什么的,一切都由皇上说了算。”

    雍正帝:

    我听到了,但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你是在趁机选才,是朕想的这个意思吗?

    雍正帝仍旧略过此节,问道:“对允址,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这话说的,我对您三哥,能有什么好的建议。

    德亨道:“目前来看,诚亲王只是在朝堂上发了一通妄议,咱们不能因为他说了不和之语,就拿他怎么样。所谓的携读书人之势,也只是咱们队图书馆的臆想然后硬加给他的,实际上,他也并没有真的做什么,图书馆,说不定根本就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只是咱们自己将之妖魔化了。也许,入京的士子一心科考夺魁,根本不理会这些呢?”

    雍正帝:

    朕虽然没有证据,但朕就是觉着你是在糊弄朕。

    “难道就这样听之任之?”

    德亨:“臣能想到的,都说了,臣没有其他法子了。”

    雍正帝垂眸看着手里捧着的茶碗良久,道:“你退下吧。”

    允址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他最可能做的,就是鼓动士子上请愿书。如果是德亨,德亨就这么做。

    对此,德亨提出了两个应对方法。

    一个应对眼下之法。多多刊印书籍,发下去,丰富士子们的眼睛见识,士子们看到了眼前的好处,对那个没影的、根本不知道是做什么的图书馆也就不感兴趣了。

    一个消弭图书馆带来影响的长远之法。将真正的惠民良方教给小民,收拢民心,自有小民替皇帝褒扬美名,就算读书人对皇帝有微词,也会看在民心的份上,说话不会太苛刻。

    其实,德亨让徐元正整理的书目当中,有近一半的,都是此类农工医法科书籍,真正公之于众的,也是这些。

    这两个方法,德亨是有针对性提的,也是真心实意提出来的。

    如果是德亨来应对允址,他会借此搞一场舆论战,以碾压的态势将允址打入尘埃,让他在读书人中颜面尽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