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直播女性文物后被诸朝围观了》 60-70(第12/23页)
为什么这么急着出来声明?】
夏语冰的问题把人问得一愣。
对啊,为什么呢?
【因为三号位要和二号位对跳预言家呀!】
主播两手一拍,有理有据:
【第一:沈约是南朝的,我《玉台新咏》也是南朝时期出生的。】
【第二:你有《白头吟》?不用看,肯定是抄我的!】
【小公主的星星:对对对!】
【小公主的星星:我刚刚搜了一下,《玉台新咏》里面也收录了一首《白头吟》……诶?】
【小公主的星星:不对!人家叫《皑如山上雪》?】
是啊,还能善用搜索呢!
直播间的家人们忽然被点醒,很快就带着自己的收获回来了:
【想太多了:我对比了一下,这两首诗好像啊!】
【红豆薏米粥粥:岂止是像?】
【红豆薏米粥粥:说它们查重率99%不过分吧?】
对比完相似的内容,还有眼尖的观众发现盲点:
【陌上人如玉:好巧不巧,这首《皑如山上雪》的作者也是那个神秘的“无名氏”呢!】
一轮议论结束,有人一锤定音:
【猪的鼻子有两个孔:这下好了,还真是两人对跳预言家。】
嬴政不大清楚“对跳预言家”是什么操作,但通过一条条弹幕也不难明白,两方总归是各说各的道理。
直到热闹的讨论暂告一段落,主播才不紧不慢地开口:
【诚如家人们所言,如果将这两首诗放在一块儿进行比较,很容易就会看出来,它们的主体内容是基本相同的。】
【既然各有各的道理,那不如整理一下截止到三号位为止,我们手中的已知信息。】
这点儿信息量而已,嬴政甚至不用动笔,略微转转眼睛,便能回忆得分毫不差。
【其一:有人说卓文君创作了一首《白头吟》。】
【其二:又有人记录下了无名作者的《白头吟》和《皑如山上雪》。】
【其三:《白头吟》和《皑如山上雪》内容高度相似。】
毕竟当了几十年的皇帝,在直播间还在纠结两首诗究竟是谁抄的谁,嬴政已经一针见血:
“到了这个时候——”他没费什么力气,轻松地想起了那个朝代的名字:
“至少到南朝为止,期间始终没有人将卓文君与《白头吟》或《皑如山上雪》关联起来。”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时候就该出意外了。
【天空一声巨响,四号闪亮登场!】
【到了四号位,一个叫“李善”的唐朝人已经摩拳擦掌了。】
【他没出书,也没收集诗文。】
【但他做的事比这两件还要经典。】
【在为《文选》作注的时候,或许是出于自己的独到见解,李善破天荒地将卓文君和《皑如山上雪》这首诗联系到了一起。】
直播看多了,家人们的幽默见缝插针:
【W的小狗:我懂,因为他善!】
【的确,因为他善!】
夏语冰点头肯定:【李善毕竟没有直接盖棺定论,一口咬定卓文君就是《白头吟》的作者。】
【可他给什么书写注解不好,偏偏选的是《文选》。】
【《文选》是什么?那就是大唐文人的经典必读书目啊!】
【他将两者一关联,自己是为爱发电、吃上饭了,可注解既然在,又没有经过正经考据,总归还是有一定误导性的。】
“唐朝……”
在展现过惊人记忆力之后,嬴政紧接着表现出了自己的非凡计算力。
凭借这么些期的直播下来,大约理清之后的朝代顺序还是不难的。
“离卓文君本尊所处的时代相比,约莫也得有六百至八百年之久了吧。”
【换而言之,整整几百年间、数以万计的文人,都不认为现有证据可以证明二、三号位的记录内容就正正好对应着一号位卓文君的那篇作品。】
弹幕恍然大悟:
【蝉鸣后又初雪:是啊,说到底那也就是流传下来的两个版本汉乐府而已。】
【陌陌默默沫:拜托,那可是必读书目啊!】
【陌陌默默沫:甭管是不是为爱发电了,只要能吃上饭,谁还有心思再仔细考据?】
【正是这个道理嘛。】
主播耸耸肩:【李善这么一注解,后来的读书人可不就被他带偏了?】
【大唐是文学发展的高峰,有这样的榜样在前,从今往后,自宋而始、直到明清,越来越多的人都直接认为,《皑如山上雪》的作者就是卓文君。】
【其中更不乏一些文章大家。】
为了保证各位摇摇欲坠的面子,夏语冰没再挨个儿点名。
【简称——集体大翻车。】
家人们心态倒是很好:
【茶山的麋鹿:四舍五入,也算是文学界的团建了嘛!】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简单介绍几句文学常识也就是顺手的事儿:
【抛开细致复杂的溯源于与考证不谈,还有一个更加简单直接的方式可以帮助大家判断,这首诗并不是卓文君的作品。】
【因为《皑如山上雪》是一种非常成熟的五言诗,而五言诗的成熟则是要要到东汉中晚期。】
【换而言之,在卓文君的时代——西汉初期,是不可能出现这么成熟的一首五言诗的。】
【要知道,东汉文学大家班固的《咏史》才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何况他的风格与手法压根儿就不能和《皑如山上雪》相比。】
【上清小妖:笑发财了,班固知道《皑如山上雪》是卓文君写的恐怕也得问一句——】
【上清小妖:前辈,我这升级速度已经够快的了,你出门直接满级又是怎么做到的?】
看到这条弹幕,家人们很是配合地予以回应:
【蓝毛亲爹:卓姐深藏功与名——】
【蓝毛亲爹:无他,开挂而已^_^】
“难不成上述的种种质疑直到几千年后才有人姗姗来迟地发现?”
想到这种可能性,嬴政微微一嗤。
如果真是这样,那也有够迟钝的了。
仿佛听到了他的吐槽似的,紧随其后,就是来自主播的否认:
【其实早在差不多和沈约同时的南朝,就已经有人提出质疑。】
【在《凤求凰》广泛传播的同时,也有不少人认为卓文君所处的时代写不出这样成熟的五言诗。】
有人恍然大悟:
【Chgkbxkjg:难怪我之前看到一本诗歌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