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历史许愿墙, 开局拿昏君祭天》 55-60(第14/24页)
手可热的新星。
然后……
继续闭关读书。
吃瓜观众无从得知,他究竟读了什么书。
不过,从他后来的事迹来看,他明显不是那种一心只读经史的迂腐之人。
民生农术类的书籍他看,音乐书画类的他也翻阅,各类宗教典籍,他同样可以倒背如流。
此外,他还精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可以和从中西亚来的使者,熟练交谈。
海陵王之后,是金世宗完颜雍的年代。
金世宗作为一个坚定的女真主义者,一向反对汉化,提倡回归女真的血气尚武之风,自然不可能欣赏爱读书、爱汉学的完颜承晖。
终金世宗一朝,完颜承晖始终没有一个正式的官职。
不过,他和皇太孙完颜璟的关系却很好,是东宫座上宾,交谊甚笃。
这大约是因为二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完颜璟博览群书,酷爱汉文诗词与书画,写得一手优雅绝伦的瘦金体。
然而,治国能力实在是令人皱眉,乃是天生的祸国小能手,一度被野史杂谈认定是李煜转世。
无端被cue的李煜:???
有意思吗,这已经是第二次了!
……
当世宗驾崩,完颜璟登基,完颜承晖作为东宫旧友,立刻成为了天子近臣,一时春风得意。
他走的是文官路线,所以去了御史台。
不过,很快,完颜璟就对这位旧友不满了起来。
因为完颜承晖实在是太能“惹事”了!
盖因他心性正直,总有一种慨然以天下事为己任,见不得百姓受苦,所以遇见不平,什么都要管一下。
陛下要提拔官员?此人乃庸碌之才,窃据高位,臣不许!
陛下半夜要开宫门诏人?夜深人静,中都居民都睡了,怎么可以打扰呢,臣不许,且在外面等一个晚上!
陛下宠爱的宦官到我这里索要贿赂,求金银乐妓?不可能的事,臣两袖清风,居家寒素,一毛钱都不会给的!
宰相徒单镒的外甥尸位素餐,还想破例求提拔?做梦,我将每日上书,直到把他彻底罚下去为之!
贵妃的哥哥李仁惠与百姓争种水稻,侵占良田,还写信让我通融一下?呵呵,我直接把他抓起来暴打!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
凡是陛下想做的事,凡是我认为不对的,我都要刚直进言,给他说道一二!
完颜璟:“……”
踏马的,好烦啊,唐朝的魏征老头都不见得有他这么能啰嗦!
他本就不是一个虚怀纳谏的明君,加上完颜承晖立身正直,得罪过一大堆人,这些贵妃、宦官等联合起来,吹枕头风的吹枕头风,上书的上书。
于是,完颜承晖就惨了。
屡遭贬斥,先后来到了利涉、咸平、临潢、辽海军、北京路、大兴府等地,漂泊在外,凡三十余年。
完颜承晖神色平静,收拾包裹上路了。
在他心目中,这就和偶像苏轼的被贬一样。
也许,经历政治生涯的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乃是他们这些天才的宿命吧(大雾)。
那些立志害他的人万万没想到,这三十年岁月,不仅没令他沉沦,反而还成全了他。
完颜承晖每到一处,都推行善政,捕盗安民,致使豪猾屏息,乱贼绝迹。
这也让他的声望无比崇高,每到一处,都有百姓夹道相迎;每离开一处,当地居民都挥泪送别。
故事到了这里,也只是一个稍有些作为的清官良吏的故事。
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不出意外的话。
以后,史书上可能会多一个金国版本的“海瑞”,或者是一个唠唠叨叨、但不为君王所用、郁郁不得志版本的“魏征”。
但蒙古兵来了。
……
金国的君主,已经从完颜璟,换到了卫绍王,又变成政变上位的金宣宗完颜珣。
唯一不变的。
是他们面对蒙古大军,宗室溃不成军,节节败退,丢了一座又一座的城池,被摧毁了一处又一处的防线。
贞祐二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兵围城,欲一举荡平燕京。
金宣宗万般震恐,传令四方军队,大举入援京师。
他还想到了声望甚高的完颜承晖,顿时如同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召其入京,拜尚书右丞。
完颜承晖这时正在知沧州,从沧州入京的这一路,烽烟四起,时不时就有元兵出没,是一条九死一生的险途。
虽说前路渺茫,但社稷倾危,不得不救,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出发了。
那时候,沧州还并非战争前线。
他不愿让妻女一同涉险,选择让家人待在了沧州,也将麾下的猛安谋克全部留下保护她们,自己则孤身入京。
是年冬天,完颜承晖临危受命,登台拜相,主持大局。
蒙古人的攻势快得出乎预料,几乎就在同一时间,沧州沦陷,蒙古人进行了屠城,完颜承晖的妻女都死在了这场大屠杀中。
他设衣冠祭,为妻女招魂。
乃弃笔从戎,沥血起誓,此生定要为家人复仇。
但金宣宗很显然没有这么坚定的抗争意志,他实在是太害怕了,只想赶紧逃跑,南渡苟命。
完颜承晖表现出了激烈的反对,在朝堂上公然宣称:“陛下,鞑子嗜杀成狂谁人不知,北兵所过,殆无孑遗,天下岂臣一家遭戮!”
“祖宗陵墓、宗庙社稷皆在燕京,当今之计,唯有固守燕京,死战到底,安能弃之而去!”
“况燕京一旦轻弃,则辽东、河朔、山西之地皆非我有,宫车一动,人心尽丧,还望陛下慎思之!”
完颜承晖甚至灵光一闪,引用了自己偶像苏轼在《议平王东迁》里说过的话。
“古来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者,虽不即亡,亦未有能复振者!”
对此,金宣宗和百官纷纷表示:
丞相你说的很好,真是太对了,但我们不听,我们就要跑路!
二百三十年后。
同样是在燕京这个地方,同样在鞑靼骑兵即将入侵的时间节点,同样有一场关于南下迁都的争论。
就连后来京城保卫战的主持者,也同样是一位第一次上阵典兵的书生。
唯一不同的是。
景泰朝的官员,大多都认定必须留下坚守,众志成城,高呼“南迁者斩”,很快达成了一致。
而在金国庙堂上,除了以赵昉为首的四百名太学生,联名上书反对迁都。
高级官员行列中,真正意志坚决、要抗争到底的,只有完颜承晖一个人。
金宣宗甚至连装都懒得装一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