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许愿墙, 开局拿昏君祭天: 30-35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历史许愿墙, 开局拿昏君祭天》 30-35(第3/34页)

又怎样,难道他在陛下眼中就完全无人可以取代吗?”

    刘裕告诉他们,“是。”

    穆之就是不可取代的。

    刘义隆想到这里,微微冷笑,带着刻骨的恨意。

    在他看来,自己贵为天子,当然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恩威自操,生杀由断,杀个谢晦、檀道济以及其他的北府将领怎么了?

    他也是为了保护大宋江山啊!

    但刘义隆只是坏,不是傻,知道谢晦等人在刘裕心中的份量有多重,自己这辈子都拍马难及。

    当然要报复回去了。

    谢晦等人远在西夏,他动不了,那刘穆之总可以轻易下手吧。

    父皇,你不是一向自诩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命运只在剑锋之上吗。

    我要摧毁掉你最在意的人,让你也尝尝痛失所爱的滋味。

    纵然贵为天子、手握江山又如何?这世间终究有些事,是你也无能为力的。

    赵构问:“吾儿,刘穆之的丞相府防卫森严,你究竟要如何行刺啊?”

    刘裕不仅将自己的天子剑留给了刘穆之,一应朝政大事,皆可先斩后奏,而且留下了精锐亲兵守护丞相府。

    这特么根本混不进去啊。

    “义父放心”,刘义隆信心满满地说,“有一个特殊的时刻,相府的防守力量会减弱,我已安排了人手混进去。”

    天幕直播只播北府中人,却不播刘义隆和赵构这种不相干之人。

    因此,观众们对此间发生的事一无所知。

    ……

    翌日,一群早已等待多时的宾客在侍者的带领下,鱼贯进入丞相府。

    刘穆之作为卷王,有一种特殊的癖好,即便吃饭的时候都在工作。

    当然,这种工作倒不是批公文,而是和各路宾客聊天,搜集资讯。

    各种闾里言谑,途陌细事,蜚短流长,因此都尽在掌握,也能够聆听到来自民间的真实声音,再从其中拣出一些有趣或者有用的,转告刘裕。

    每日午餐时,高朋满座,四海动向悉数汇聚而来,时人称为「宰相饭桌」。

    近来,刘穆之虽然因为修养身体,将许多的重要事务交给了文天祥,但这项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这一顿饭,饭友们三教九流无所不包。

    既有赵宋官员,譬如左相叶颙,右相魏杞。

    也有太学院长,宫廷画家,民间商贾,江湖游侠,以及一名居住在外地某村落的菜农。

    甚至还出现了一个给母猪做产后护理的专业养殖人才,也不知究竟从何处找来。

    刘穆之位高权重,剑履不朝,乃是常务副皇帝。众人一开始都颇为拘束,闷头吃饭,一言不发。

    在他的有意引导下,才终于渐渐打开了话匣子,谈得颇为热络。

    这位养猪状元,恰好坐在对面。

    刘穆之笑问起对方情况,神色温和,毫无架子。

    “多谢丞相”,此人顿时涨红着脸,如数家珍地说起了自己的养猪秘法,以及如何制作美味红烧肉、酸甜五花肉、孜然烤肉等数十种与猪有关的美食,使人大开眼界。

    刘穆之听得认真,末了颔首道:“江南有如此风味,无怪乎沈复创办的「食为先」酒楼,能在金国境内办得风生水起。”

    魏杞好奇地问:“「食为先」现在如何了?”

    刘穆之告诉他:“已然在金国上京扎根,当地荒凉寒苦,饮食止有烹煮和简单调味,「食为先」的油煎炸烤一经推出,饱受追捧,已经成为了上京贵族的心头好,一日不可无之。”

    当日中都陷落,一大批贵族裹挟财务趁乱出逃,跑回了上京。

    他们见过刘裕横扫万军的英姿,根本不认为本方有胜算,只想着死前多吃喝玩乐,享受一把。

    食为先的价格虽高到天上去,反而颇合众意,有的是人愿意捧场。

    金世宗试图重振旗鼓,倒也盘查过这个莫名其妙出现的食为先,线索到江南就断了。

    他本想一刀切,女真贵族们当然不同意。

    死到临头了,还不许大家最后潇洒一把?

    再说了,人家刘裕打我们金国跟玩似的,分分钟虐成丧家之犬,用得着废这心思在我们这开饭馆?

    金世宗一想,没毛病。

    加上确实没查出「食为先」通联江南的证据,只好将此事暂时搁置一旁。

    食为先老板倒也知机,主动出钱支援上京营建。

    甚至还带着满满一车美味的食物,走访军营,慰问士兵,给众人感动得一塌糊涂。

    就连金世宗都为此放松了警惕,特赐一块「有道良商」的牌匾。

    殊不知。

    他们确实没有联通江南,一直按兵不动,为的就是最后时刻来一招狠的。

    饭桌上,刘穆之与众人一一谈话,大多数递上名帖,预约「宰相饭桌」的人,都是有事相求,或是有计策要进言。

    叶颙从袖中摸出一块小型印刷机模型,向众人展示一圈,又道:

    “周必大御史此前改善了印刷术,大有进益,预备重新校正修订《文苑英华》,并进行刊刻。因他去了吐蕃,这事就拜托给我。”

    刘穆之批准了此事,抽出一张公文纸,准备给他拨一笔运作款项。

    他顺口问了一句:“何为《文苑英华》?”

    叶颙自豪地说:“此书上起萧梁,下迄五代,收录二万余卷文章,超两千位作者,是一部不朽的类书巨作。”

    “上起萧梁?”刘穆之眉心一蹙,径直将拨款单子拿回头,“连本朝的文章都不入选,要你何用?”

    叶颙:呆若木鸡.jpg

    魏杞好心为他打了个圆场:“本朝作品已尽数录入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故而后世修书,皆从《文选》之后的年代,即萧梁开始算起。”

    刘穆之神色微缓:“既是如此,先刊印《文选》,再修《文苑英华》。”

    叶颙点头:“好。”

    论文学修养和作品质量,《文选》的编者萧统,比《文苑英华》的一群编者高出几十倍,他自然没什么不同意的。

    接下来,魏杞又提起修订律法之事。

    刘穆之听他说完了思路,微微颔首道:“重在普法,要以最简练的字数说明所有的要点,让识字者都能看懂,不识字者亦可通过别人转述,轻易理解。”

    魏杞一怔,心悦诚服道:“穆之先生说的是。”

    刘穆之又道:“未来将《大宋律》印刷成小册子,抵达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再制作一些画本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编写律法相关的话本子小故事,命各地说书人公开演讲。”

    他们是重视法治的国家,千万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法律的漏网之鱼。

    如此几年普法下来,看谁还不懂法,倘若知法犯法,必定罪加一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