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的六零年代: 270-28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卷王的六零年代》 270-280(第4/13页)


    其实何止是建设大队,再远些的和平大队,山脚下的施、胡、万三个村子,隔壁的石涧大队,很多人都从家里走出来,站到山下的水库的大坝上,走到河堤的堤岸上,全都翘首往临河大队张望着。

    这可是他们临河大队的头一份!

    施、胡、万三个村子的村民看到刚才村长家里还灯火通亮呢,忽然电灯又灭了,有些见不得别人家好的人,还拍手笑了起来,幸灾乐祸道:“哎哟,亮不到三分钟就息了,有什么用啊?每个月还要花那些钱,还不如用灯盏呢,想什么时候吹灭就什么时候吹灭,还不要钱!”

    这是不少村民的心声,万家村的村长听到这样的话语,不耐烦地呵斥道:“不想看就回家去!没人叫你们来看,你们不愿意通电是你们的事,回头别后悔就行了!”

    其实他心里也着急,毕竟给家里通电,可是花了一块多钱的。

    等了不到十分钟,电灯又亮了起来,原来临河大队的这个水电站只是个小型的一级水电站,用的是512KW水轮机和256KW的发电机联机发电,刚通电,一下子整个临河大队的电灯全都打开了,电压不稳,现在经过陈教授他们的修缮,灯又亮了起来。

    老校长听说学校的灯全部亮着不仅浪费电,还会造成电压不稳,忙叫知青老师们上楼,将楼上暂时没有学生的班级的电灯全都关了,楼下除了几个宿舍的灯外,也全都要关电,老校长还规定了:“以后学生宿舍每天晚上七点关电灯,教师宿舍八点关灯!”

    农村原本就睡得着,夏日的夜晚,吃的早的人家,七点前就全部吃完洗漱完毕,乘会儿凉就睡觉了,迟的八点也就睡了,在老校长看来,八点还不睡觉,晚上是想做贼去?

    知青们则欣喜他们下乡来,不仅有宽敞的砖瓦房住,居然还有电灯,除了每天要干农活,晴天还要挑堤坝,不能随意外出外,和城里生活没什么两样,这些考上了教师岗位的知青们就更不必说了,像叶甜、李欣、罗喻义这样和原生家庭关系好的,春天过去,还给家里寄了他们春天在炉山上采的明前茶,晒的笋干、蕨菜干、小鱼干等,要不是他们老家没有吃菱角菜,也不会菱角菜的烧法,他们恨不能再寄些菱角菜、藕带、芡实藤给家里尝尝。

    藕带和芡实藤在本地常见,宛如野菜一般,实际上吃起来清甜爽口,滋味甚美!

    农村的农活虽累,却比他们原本想的要好的多,除了临河小学外,等双抢过后,临河大队的养鸭场也要再扩建一番,听说到时候也会再招几个人到养鸭场,除此外,临河大队的养鸡场和养鹅场也在计划之中了。

    这三个厂子的工作虽不像小学老师那样轻松体面,却也是人人都想进入的厂子。

    因为有这些厂子工作在前面吊着,插队到临河大队的知青们不仅不觉得辛苦,还拼命的学习和干活,就是想让老校长和村里的大队干部们看到他们的努力和能干,争取让下一次招考老师和养鸭场、养鸡场、养鹅场工人时,能够优先招他们。

    中元节后,整个大河以南就正式进入了双抢模式,临河小学也放了暑假,学校的学生们回家后,怎么跟家里吹牛说临河大队通了电,灯火有多么明亮,开关电灯有多么方便,临河大队的良田有很多,听得山里人对临河大队更是向往不已且不提。

    一整个双抢下来,所有知青脸上脖子上,黑了不止一个色,掀开他们的短袖,袖子里面是白的,袖子外面是黑的。

    整个双抢期间,养鸭场的鸭蛋暂停了供应水埠公社的供销社,而是全部提供给了临河大队的队员们,除此外,还从临河大队的养鱼场里,捕捞了一批已经长成的鲢鱼和胖头鱼,给村民们每日加些荤腥。

    蒲河口养猪场的第一批猪已经可以出栏,除了继续要怀崽的母猪外,临河大队还像蒲河口的养猪场买了五头猪,宰杀了分给了村民,以补他们整个双抢期间的消耗,可把临河大队的村民们笑弯了腰。

    临河大队啥时候有过这样的好日子,又是鸭蛋又是鱼,又是猪肉的,哪怕实际上分到他们每家每户已经剩不了不少,可那也是荤腥啊,往年只有到年底杀年猪的时候,每家每户才能分上个一斤两斤的,就这一斤两斤的肉还舍不得吃,得腌制起来,等到双抢的时候,每天切个一片两片的,给家里壮劳力们吃,以补高强度的劳作下,身体的亏空。

    哪像今年,才年中呢,就又是分鱼又是分肉的,浑身的疲惫都仿佛随着发下来的新鲜猪肉和鲜鱼而没有那么劳累了。

    河圩的七千多亩地,山脚下的几百亩地,临河大队加起来总共得有八千亩地,一个临河大队的人干不完,就找山里的‘亲戚’们出来帮忙,不光山里的男人们出来‘走亲戚’,帮忙割稻插秧,山里的女人们同样能干,还有的家里有更小的孩子无人照顾的,就将小孩们放在田埂上,她们在田里干活,只要一抬头,就能看到娃儿憨憨的坐在田头抓蚱蜢吃,晚上她们也不用担心没有地方睡,临河小学的教室都暂时开放了出来,几张课桌,一张芦苇席,就是一张可以让她们暂时休憩的床。

    包吃包住不说,结束后还每人给六十斤稻子二十斤红薯,那可是经过一个夏天暴晒过的新鲜稻子,出去稻糠,也有近五十斤大米了,要是掺着野菜、米糠、红薯省着点吃,可以够他们全家吃两三月了。

    关键是,他们在临河大队干两个月活,就能为家里省下两个月的口粮,家里老人孩子们就更吃的更多一点,少饿一点肚子。

    第274章 第 274 章 蒲河口现如今同样有八……

    蒲河口现如今同样有八千多亩地, 同样招了很多山里出来的青壮年男女来干活。

    妇女们要比男人要难得多,因为她们除了要干活,还要带孩子, 大些的孩子还好,四五岁了, 可以放在田埂上, 让他们自己玩, 勤快些的,蒲河口因为没有小孩子,掉在地上、稻田里的稻穗没人捡, 这些四五岁的小孩子,就已经知道牵着弟弟妹妹,撅着个小屁股, 在田里、田埂上,或是跟在他们父母的后面, 捡稻穗。

    可更小的,甚至只有几个月大的孩子, 或者一两岁的小孩子,怕田埂上有蛇,蒲河口一马平川, 全是稻田, 又没有什么可以遮阳的树木, 这些妇女们就只能把孩子背在身上, 用麻布扎好,背着孩子干活。

    不是没有男人也背着孩子干活的,极少,倒是妇女们背着孩子干活的, 十有四五,刚开始民兵们还不同意他们这样,后来许明月过来巡查时看到了,也没有说什么,紧张的额上的汗都冒出来的妇女和民兵们这才松了口气。

    那些捡稻穗的小孩子们,每天的收获也不小,多的,一天可以捡他们小小的怀抱,满满一怀抱。

    许明月还没有苛责到连这样的稻穗都要没收的地步,也正因为如此,有少数心眼灵活的人,在捆稻子和挑稻子时,会故意落下一些稻穗,给稻田里的小孩子去捡,若是捡的多,他们晚上就不在蒲河口监狱里睡了,带着自家孩子捡的一抱稻穗,用两个竹子编织的粪箕,趁着夜色挑着两个孩子回家,带回去的一抱稻子就交给家里的老人,放在家门口晒着,第二天一大早,再乘着蒙蒙光亮,继续挑着一双儿女来蒲河口。

    之所以都愿意带着孩子来,除了小孩子能捡些稻穗外,这几天蒲河口的口粮不是稀的,而是干的,还有蒜蓉河蚌,蒜蓉河蚌的蒜蓉里,放了油。

    蒲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