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三国]明君养成计划》 120-130(第17/19页)
他这两年和曹老板打过不只一次交道,没有杀父之仇的话以曹老板的理智应该不会有那么重的杀心。何况现在的他手底下没有那么多兵,万一曹老爹真的出了意外,他就是天天犯头风也只能憋屈着吃了这个闷亏。
保护我方曹老板,从保护曹老爹做起。
……
秋税八月开征,大汉的田赋主要由田租和人头税组成,每年秋天由地方官署登记人口、核实年龄、编成簿籍然后按户籍征收,官署连着两三个月都闲不下来。
颍川官署上上下下都在忙碌,以前一个人当两个人用,现在恨不得一个人当十个人用。
孙策蹑手蹑脚前行,在窗边学灰喜鹊叫了两声,然后再蹑手蹑脚的回到走廊。
周瑜看了眼空无一物的窗外,硬着头皮起身找旁边的荀治中请假。
荀彧揉揉酸痛的手腕,好似没有注意到刚才的动静,温声让年轻人想出去透气就出去,不用在意屋里这些处理不完的公务。
周瑜看看堆满书案的公文,感觉良心上被插了一刀。
但是小伙伴在外面等着,良心再痛也只能先放一边儿。
少年郎笑的勉强,走出去的时候甚至开始同手同脚。
荀彧笑着感慨道,“年轻真好。”
如果几个少年郎都能和周郎一样眼里有活儿就更好了,送到官署来的公务肯定能更快处理完。
周瑜紧张的走出去,出了门快走几步才搓搓胳膊压下心中的愧疚感,“怎么了?”
“去隔壁书房,子脩有事找我们。”孙策小声说了一句,然后拉着倒霉催的小伙伴飞速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太可怕了,小小颍川怎么会有那么多需要处理的公务?就是整个豫州的政务都送到这儿来公务也多的不正常。
先生们天天埋头批阅公文,显得他那成天去军营晃悠的爹跟不务正业似的。
隔壁书房,曹昂热血沸腾的等着小伙伴们过来。
早知道这趟出去的那么值他说什么也要跟着一起去,就算当个小兵也比留在颍川担惊受怕强。
文若先生温柔是真温柔,但是笑起来真的好吓人啊。
还有奉孝先生,竟然让他们几个去牢房旁观审讯,很难说不是在恐吓他们。
虽然他们都不怕进牢房,但是那种场合下满脑子都是游魂般的“再不听话下一个血渍呼啦的就是你们”,胆子再大也扛不住啊。
老大快回来,再不回来他们就真的准备背上包袱跑路了呜呜呜呜呜。
咳咳,不能真走,真走的话对不起他们之前那么多天的坚守,眼看胜利在即说什么都不能前功尽弃。
孙策和周瑜一路小跑过来,两双眼睛都满怀期待的看向曹昂,“是将军要回来了吗?”
“最多三五天,很快就回来。”曹昂把信递过去,眼里的激动不比旁边俩人少多少,“不光回来,还是升了大官回来,要带我们一起升官加爵的回来。”
一州之牧啊,他们再奋斗三十年都不一定能奋斗到手的官职,将军不到二十岁就到手了。
神!这是他们的神!
“青州牧!”×2
另外两个看完信的小伙子眼睛亮晶晶,好像当上州牧的是他们一样。
“大哥的意思是要带我们一起去青州对吧?”虎崽子激动的原地打转,“一定会带上我们的对吧?对吧对吧对吧?”
“你先别激动。”周瑜摁住闹腾的小伙伴,让他们仔细将信看完,“将军让我们尽快把颍川的情况给他送去,尤其是几位先生的心情好坏。”
最细致的周郎把信递回去,然后谨慎的问道,“你们觉得先生们的心情到底是好还是坏?”
孙策:……
曹昂:……
这还真不好说。
……
秋阳晚照,倦鸟归林,城门不远处的草棚中,换上统一服装的青州黄巾劳力们正排着队登记信息,安分的跟没当过贼的流民一样。
几个挎着竹篮的妇人拉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儿热情的攀谈,“壮士身高体长眉眼周正,一看就可靠的很,可曾成家?”
小伙儿被问的脸色发红,挣扎了半晌才声若蚊呐回道,“未、未曾。”
“没成家就更好了。”离他最近的妇人眼疾手快将人拉住,“我家有个远方侄女儿也尚未许配人家,壮士快来这边登记一下,合适的话将来就是一家人。”
其他几个妇人见状遗憾的摇头,“那汉子的体格一看就很能生,可惜慢了一步没抓住。”
几个人小声说着话,同时继续在登记完毕的队伍中搜寻样貌周正的未婚适龄壮小伙儿。
草棚外面的树荫下,诸葛兄弟脸上的表情一个比一个震惊,仔细看甚至还能看到几分慌张。
他们被“抓”来颍川已有月余,今天是第一次出城散心,听到官署的官吏在整理青州黄巾的具体信息便顺路过来看热闹,万万没想到现场竟然这么可怕。
诸葛瑾咽了咽口水,紧紧的抓住弟弟的衣袖,恨不得立刻扭头就跑。
他也到了适婚的年龄,也还没有成家,该不会和那些人一样被抓走登记吧?
天呐,他们是到了打着官方旗号的土匪窝了吗?
第130章 叔侄对着演
*
百万青州黄巾可以选出二三十万青壮劳力, 但这些青壮劳力手里什么都没有,衣食住行乃至开荒耕种都得官署投入,想看到招降贼匪的好处至少要等到半年后。
正是因为招降贼匪需要先投入大量财力物力, 所以各地应对黄巾入侵大部分都是直接清剿。
有能力的直接清剿,没能力的闭城自守,和将流民拒之门外一个道理, 没几个主官敢大规模招降。
主要是没那么多钱粮做支撑。
如果钱粮足够, 招抚流民和招安贼匪都是政绩, 这年头除了少数财大气粗的诸侯王或者运气好避过战乱的地方, 大部分郡县都自顾不暇, 实在挤不出那么多钱粮来济困扶危。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颍川的屯田成效颇丰,今年又难得没有大旱大涝,收上来的粮**打细算勉强可以覆盖招降黄巾贼的大笔支出。
何况他们能调动的不只颍川一郡的钱粮,真要不够用的话豫州其他郡国都是现成的钱袋子, 甚至不用大老远的去并州求援。
归降的黄巾贼众深谙吃人嘴短拿人手软的道理,只要天天能吃上饭, 就算到肚子里的只有野菜树皮草根也没关系, 他们会让苑陵侯知道招降他们没有错,世上再没有比他们更听话的降军了。
谁能想到当贼的时候吃不饱肚子,投降之后竟然还能见着油星儿,难怪苑陵侯的兵那么能打,伙食那么好能不厉害吗?
苑陵侯本人表示, 他的兵那么能打也不单单是因为伙食好。
贼众的指挥权归到荀晔手里后日常花销也一并由他负责, 没办法, 黄巾太穷,随行的非战斗人员也多, 落草为寇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