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炮灰如何配享太庙(科举)》 130-140(第6/14页)
们合家破灭。而剩下的一方原地起飞也未可知。
这办法很难实行,因为一个家族就是一个整体,若非有充足的理由,这种行为只会叫人觉得是首鼠两端,迎风倒的窝边草。
只是苏橙不同,他十几岁跟在皇上身边,抱扶绥王殿下最为小心,自己又机灵聪慧、雄壮漂亮,无论是皇帝还是绥王都极为喜爱他。
苏橙和绥王亲善异常,绥王虽小,但和皇太子同进同出,又因为年纪够小,在八岁之前都与太子同饮同食,若有不知道其中底细的,定然会以为他们俩是一母同胞。
和绥王亲善,因而违逆父亲站在太子一边,似乎不难说通。
至于苏奋内心真意如何,若不是外人能知道的了。
苏奋自己生了会儿闷气,抬眼看看段之缙,“段大人也不要宽慰我了,您过不了几年也得回京去。”
段之缙心里也清楚得很,等着杂交事毕他一定是要调回京城的,若非是杂交在西南一年三熟的地方能够更快地推进,现在他就得调回京城去。
“那时候,段大人怕是比今日之我更为忧愁。”
段之缙苦笑颔首,又说了几句话,送苏奋上马。
其他的事情了结,段之缙全身心投入到育种中。
景淳七年,附属国上贡了新的水稻品种,被皇帝赐给了西南一部分,旱稻和水稻杂交之后,新的植株不仅很适应水生环境,还正是能够稳定遗传雄性不育性状的品种。
虽说这一批稻子稻穗虽很是一般,但抗倒伏能力却很好,西南大风过境,竟然有一大半都硬生生挺住了,段之缙又抓紧时间报祥瑞,趁机提议把总督衙门往南边一年三熟的地方挪动。
原因无他,为了育种他是要在南边儿常驻的,但离着总督衙门十万八千里,吩咐什么事儿都不方便。
皇帝自然同意,力排众议将总督衙门挪了,叫朝中众臣气得牙根儿痒痒。
跟迷了心窍一样,姓段的说什么都同意。
等到景淳十年,在段之缙的主持下,经过九轮大范围的育种选种,终于找到了选育高产品种的方向,最新的一批稻子亩产已经达到了四石。
等到景淳十三年,这场悄无声息的育种工作终于告一段落,近乎是石破天惊,段之缙改良的瑞稻从西南横空出世,在淮宁等地试种之后亩产达到了六石,最低产也有四石之多。
大家和段之缙有天大的恩怨都得往后放放了,那些日子无人不欢喜,无人不雀跃,只是听着这稻子的名字,大家又酸得牙疼。
真够会拍马屁的,取个名字竟然叫“景淳稻”。
皇帝大喜过望,连着一个月都在圜丘祭天地,又跑去太庙祭祀列祖列宗,不仅兑现了一等公的承诺,还真的公开下旨,待其死后配享太庙,这一次才真叫人嫉妒红了眼珠子。
与此同时,召他回京,任命他为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的圣旨也已经送到了南诏总督衙门。
第135章 135段之缙再次回到京……
段之缙再次回到京城的时候正是十三年冬季,拖家带口,还带着大部分的师爷,迎着风雪一路北上,明明南诏的事情就在不久之前,但恍惚之间似乎是几年前的事儿了。
眼前的京城才是未来。
后边的马车上,段诠正和他的好兄弟们“之乎者也”,中间的马车上,沈白蘋攥着段之缙的手安慰。
“我知你不想回京趟浑水,但圣旨已下没有咱们讨价还价的余地,再者母亲年事已高,咱们多年在外还是要回家尽孝的。”
段之缙反握住她的手,“陛下已经允准将京畿地区的育婴堂、养老堂等都交于你管理,你也别念念不忘着南诏、岺州的事情,日子总还要接着过。”
沈白蘋轻松一笑,“我有什么放心不下的?咱们走的时候育婴堂的孩子们已经有了生计,他们亲如兄弟姐妹,相互撑腰,还有当地的官员们照顾,我还有什么记挂的?至于其他政务,那更顾不得了,回京之后你入内阁、军机处,大江南北、五湖四海,什么事情不得你们这些人来做?你还能不同我商讨吗?”
夫妻二人相互安慰一番,又跑到前边的马车上和阿娘说话,没有太长时间,一行人就浩浩荡荡进了城。
进城的第一件事,沈白蘋带着其余人回家拜见母亲,段之缙则进宫叩见皇帝。
他递牌子求见,还要在乾清宫门口等候片刻,过了一会儿吕太清才将他领进去,迈过门槛一看,好家伙,乾清宫里乌乌泱泱全是人。
两个长相有四五分相似的年轻人跟在皇帝身边,他只认得一个——绥王纪明瑚,另一个有些眼熟,不过猜猜也能猜到,想必就是三皇子纪明祚。
除此之外,长乐王、郑楒琅、苏橙、方叙墨等人也全都在殿内侍立着,跟皇上说话逗趣,甚至有他的弟弟段之绪,现任的工部员外郎跟在长乐王身边。
行完跪拜礼之后,皇帝召他上前来。
“你这一年过的怎么样?”
“托圣上庇佑,臣在西南一切都好。”
“是了,你还年轻,自然是身强体健。”
长乐王在一边笑,“臣见着段大人越发像个农夫了”。又转头问郑楒琅:“你瞧你这个同窗像不像咱们出去办差时碰见的农夫。”
郑楒琅笑道:“像农夫,又像隐士。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农夫有几分清高气不就是隐士吗?”
皇帝听着哈哈大笑,“旁人不知,你们还不知?陶渊明是草盛豆苗稀,若他的地里草盛豆苗稀,怕是会吓得昏厥。”
郑楒琅是能言善辩的人,接着皇帝的话茬又逗趣几句,整个乾清宫的氛围就活络了起来,一切万般祥和。
但是头一天进宫,以后还要长留京城,段之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总要观察观察,这一观察就发现了了不得的事情。
这两个双生兄弟也有意思,三皇子和小绥王说着话,小绥王却是一副兴致缺缺的样子,只顾着和他爹撒娇卖乖。
说起来也好笑,十六岁的人了,明年就要十七岁,在皇帝面前行事却不见什么长进,仍如同孩子一般。
这十来年间,皇帝的身子不好不坏,就是如此支撑着,不复未登基前手拉八力大弓的壮硕体魄。
他和他的绥王愈发相像,都是一副清弱的样子。
前朝有说有笑,后宫之中灵慧公主正在两宫太后跟前儿抄经。
晨光斜斜射入琉
璃屏风,如一道澄净的金色薄纱,浮在半空之中,两宫太后端坐于前,轻声地说着话。
灵慧一身青色素衣,一根檀香木簪挽起长发,不见丝毫珠玉。
她微垂着头,手腕悬起,执笔的手指纤细,纸页之上墨迹蔓延出一行行工整的小楷。
终于抄到了最后一句,灵慧将笔搁下,缓缓直起身,将经卷卷起,双手捧着行至太后座前,屈膝跪下,双手将经卷举过头顶,“太后,经文已毕。”
惠安太后将经文拿起阅览,一边可惜道:“你的佛性不及奴奴,字也不如灵寿有风骨。不过胜在认真,这份心是最难得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