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辟珠记: 229、第 229 章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大唐辟珠记》 229、第 229 章(第1/2页)

    新帝继位以后,照例有个迎新送旧的流程,加冕功臣,翦除异己。

    这场权力变革中,最令人艳羡的当属韶王府一名不起眼的小官——杨行简。他虽出身名门,但仕途不顺,人到中年只混到从六品闲职。

    在韶王受先帝猜忌、最不得志的那段时光里,连王妃崔家都背信弃义,唯有杨行简别具慧眼,执意与他联姻。虽然女儿杨芳歇因病早逝,没来得及过门,但李元瑛继位后,仍将她追封为德妃。先帝过世,子女守孝三年不得婚娶,这位早已辞世的少女竟成了圣人唯一有名分的后妃。

    众人心知肚明,这并非李元瑛对没见过面的侧室有什么感情,而是为了报答岳父慧眼识珠、忠贞不贰之德。身为德妃之父,杨行简平步青云,获封卫国公,又得了一份承天万寿公主府司马的实职,得以封妻荫子,光耀门楣。

    庆祝升迁的烧尾宴上,这位新任国公兴奋地在亲朋同僚面前大跳胡旋舞,舞姿之矫健,动作之敏捷,全然不像是四十多岁的人。

    至于袁少伯,李元瑛出人意料地将他封为幽州节度使,打算将这个自幼相伴的心腹派往北方边境。

    不过细想也合情合理。李元瑛在不为人知的流放期间,和妹妹联手端掉了盘踞在河北的刘昆和王承武。新成德节度使梁什济提前送来长子为质,以表恭顺;幽州十万卢龙军举足轻重,必须托付给可靠的武将掌控。

    河朔三镇如今已有两镇重霑王化,结束割据动乱指日可待。仅这一项功绩,便足以让忧国忧民的诗人们思如涌泉,挥毫作颂。

    功臣一一得到封赏,唯独除掉废太子李承元的刺客来历成谜。即便翻遍了长安每一寸土,那人依然不知所踪。

    宝珠公主恼恨他死遁不告而别,命画师绘制青衣人和小沙弥的通缉令。可又怕地方官员急功近利,再拿出弩阵对付他们,犹豫再三,终未下发。

    兄妹二圣临朝,公主开府之后,班底日渐充盈,储君争议很快就平息了。李元瑛身患风疾,稍有劳累便会病倒,实在不像是长寿的模样,主持朝会、处理政务大多数是公主出面。自有大儒为她辩经:公主姓李,论法统比当年武后登基更名正言顺。

    而后争议自然而然向后延续,公主的后嗣、将来的储君姓什么?驸马又该是什么名分?朝臣与儒士们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几乎大打出手。

    宝珠干脆一纸诏书宣布出家入道。

    李唐开国便奉道家始祖老子李耳为先祖,追号为圣祖玄元皇帝,前朝公主当女冠的先例本就不少,此事算不上稀奇。

    不过大权在握的承天万寿公主出家,自然与寻常公主不同。拥有羽化登仙的天人身份,她入门冠巾就是上清大洞三景法师,地位超然。

    正如武后利用佛教为统治利器,公主兼任国政首领和道教领袖,当然有其政治目的。首要一点,阐明她不婚的态度,终止朝野对下一代继承人的无休止争论。

    圣人离异,公主出家,在漫长的三年孝期内,显然也不会有新人进入后宫。兄妹俩拨着算盘理了理内库账务,决定将先帝后妃尽数送回娘家恩养,多余的宫女内侍有意愿离开的,统统放出宫去。

    仅这一项政令,就使大明宫减员五千人,开支大降,也奠定了兄妹二人精兵简政、戒奢以俭的执政基调。据说圣人的常服洗了又洗仍舍不得换新,简直节俭到吝啬的地步了。

    人少了,宫阙空出来许多。宝珠要求弟弟自力更生,自己想另选一处更符合身份的宫殿居住,只是政务繁忙,迟迟未定。

    这一日李元瑛派人过来,说在蓬莱殿有事相商。

    蓬莱殿是二人相伴长大的地方,母亲过世后,一直无人居住。宝珠心下奇怪,撂下手里的事匆匆赶了过去。

    李元瑛已提前命人将殿内陈年积灰打扫干净,晾晒通风。宝珠迈入故居,见家具陈设都与童年记忆中别无二致,往昔种种涌上心头,继而又觉得十分惆怅。先帝做了亏心事,在贵妃死后就将她的居所封锁,不许任何人进来。

    殿中除了兄长并无他人,宝珠明白他有事要谈,挥退左右随从。

    艳丽的走兽纹波斯地毯是新换的,上面摆了一张小方桌,李元瑛此刻正席地坐在地毯上喝茶。他穿着一身半新不旧的赭黄色便服,为了夜里能睡得安稳一点,连茶水都淡而无味。

    “腿伤怎么样了?”宝珠踢掉鞋子落座,关切地问了一句。

    “总算愈合了,行走无碍。”李元瑛答道。

    宝珠见那桌上只有茶,连她爱吃的点心都没有摆,心下有些奇怪。

    “阿兄怎么想起来收拾蓬莱殿?”

    “你不是正在选新住所么,我想你也许会考虑故居。而且,我想再回来看看她去世的现场。”

    提到母亲,宝珠心头一紧,看着李元瑛眼下发青的憔悴面容,劝说道:“你该放下这件事了,这仇,咱们已经报了。”

    “对我来说,那件事跟发生在昨天没有区别。”他苦笑了一下,“她躺在血泊中,腿边挂着一截肠子模样的东西,从此我再也不能碰动物内脏和血制品。”

    宝珠闭上眼睛叹了口气。母亲过世时她才十岁,当日产房中的景象已逐渐模糊,但对过目不忘的李元瑛而言,一切往事的细节都历历在目。记忆太好有时候是种缺陷,身体的伤能愈合,心里的伤却总是敞着口子。

    “趁这个机会,我也有件事想跟阿兄聊聊,关于元忆。从他出生起,除了祭祀那种必须碰面的场合,你总是避免与他相见。回宫后,也从没有主动提起过他。我明白你因为阿娘过世对元忆心存芥蒂,但那不是他的罪责,婴儿孕育诞生时,没人跟他们商量过。”

    李元瑛指尖摩挲茶盏,没有正面回应,只淡淡地道:“他虽然幼年失恃,但有你保护,比咱们俩运气都好。”

    宝珠没有办法。母亲去世后,李元瑛出阁离宫,与弟弟很少见面,没有培养感情的机会。她只得问:“今日究竟有什么事要与我商量?”

    “与其说是商量,不如说是一些新的发现,需得告知你。”李元瑛顿了顿,声音陡然沉下来,“是关于当年那件事。”

    听他语气凝重,不祥的预感瞬间漫上心头,宝珠道:“你说。”

    “回到长安,忙完最紧要的事,我前些日子终于闲下来,抽空重新查验阿娘去世的情报。哪怕证据已经被刻意破坏,宫中留下的线索总归更多。

    这些年来,她的亲信女官已经被先帝收拾干净了,旁观证人也陆续失踪。但细细梳理过掖庭局的宫人档案,我发现当时在产房中的人,仍有一人活着。”

    宝珠一惊,猛地坐直身子:“还有人活着?!那人是谁,看到了什么?!”

    李元瑛道:“她名叫常兰芳,在掖庭担任供灯女工。因为年轻时在宫外当过多年接生稳婆,后妃生产时总会被叫去帮忙。她的姓名不在蓬莱殿宫人账簿上,也不在女医档案中,这大概是她幸免于难的原因之一。

    其二:在阿娘过世后一个月,常兰芳的儿子牛秀在义武镇幕府谋得奏记一职。常氏年满六十,牛秀恳求放母亲出宫,以便儿女赡养尽孝。宫里本就鼓励孝道,又嫌老妪干不动重活,很快便准了。

    当时大清洗刚拉开帷幕,常兰芳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