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大明升官路》 110-120(第13/16页)
当然,其实郑贵妃的提议是有现实可操作性的。
首先,卫辉府如今就是走陆路也速度十分快,来回一个月足以,其次沿途有“休息站”和驿站作为休息据点,再次就是到了卫辉府,也可以入住潞王府,并不需要另建行宫,可以说他硬是要出巡,理由又充分的话,其实朝臣们也无法反对。
况且郑贵妃说的几条理由里面,还的确有一条是十分冠冕堂皇的,那就是巡视修好的那段全长1200里的官道。
不同于天津卫那么短的一段,这段官道可以说是开创历史的一段路,日后必定会载入史册,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而万历若是这个时候对这条官道进行巡视,将自己和这条官道的链接更加紧密,自己的名声肯定可以从朝堂到乡野,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即便这样,万历还是在犹豫。
见万历沉默不语,郑贵妃有些急了,她侧着身子半直起身子,锦被从她裸露的香肩滑落,让万历赶紧把她拉了下来,给她掖好被子:“坐起来作甚?更深露重的,小心着凉!”
万历责备着郑氏,但是郑贵妃却不管:“皇上,当时您答应过臣妾的话,难道就不作数了?”
万历心里一突,突然想起来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说等到官道修完,一定要给它命名为“洵路”,让天下人都知道这路是为谁而建,让天下百姓都感恩三皇子的恩德。
这是当时万历和群臣极为不睦的时候,坚定地站在了郑贵妃一边,冲动之下的豪情之言,如今要兑现,显然又要和朝臣一番扯皮。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随着申时行的服软,内阁如今做事尚可,又有秦修文在自己身边出谋划策,朝堂达到了一种平衡,可以说这段时间是个难得的蜜月期,万历其实不太想打破。如今大家都将目光放在了修路上,没有人再提立太子的事情,万历自己也想喘一口气的。
如今郑氏旧事重提,万历自己脸上也有点挂不住了,有心想说出自己的为难之处,又有些说不出口——立三皇子为太子是他自己说的,已经迟迟不曾兑现了,现在说好了将路重新命名的,和立太子比起来实在算不得大事,难道也要食言而肥?
郑氏见万历如此表情,还有什么不懂的,双眸中立即盈满了泪水,一滴滴地从如玉般地面颊上滑落,她定定地看着万历,如花瓣般的唇瓣轻微动了动,最后一声叹息道:“若是巡视的时候,沿途百姓都在场,陛下就是宣布了,朝臣也无法让陛下您收回成命吧?难道这样也不行吗?”
美人垂泪,最是让人心碎,况且郑贵妃什么都没有做错,到底是自己薄待了她!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自己怎么可以在这里退缩了?再者说,郑贵妃说的法子其实极好,往常自己在朝堂上宣布某事,都要经过重重审议,若是在众多百姓面前直接宣布,而且只是重新命名道路名称而已,难道这些大臣们还敢直接驳了他的面子?
万历拍了拍郑贵妃的香肩:“你说的朕都知道了,放心吧。”
有了皇帝这句话,郑贵妃的心落定了一大半。
当夜,外头银霜铺地,宫殿内却是被翻红浪、缠绵若春。
郑贵妃其实对巡视官道、甚至官道命名一事都没有那么在意,她之所以如此极力促成此事,明面上说的只是其一,想要的最终目的是考察秦修文此人。
她身居后宫,所有外朝之事都是道听途说,杨令人提醒的是,为洵儿找一位老师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而内阁之中老臣别说当洵儿的老师,恐怕都是避之而不及的!
所以郑贵妃需要的是一名愿意站在她们这边,未来又能影响朝堂局势的权臣,同时才华、本事、心性都得是一等一的,这才是郑贵妃要为自己儿子谋划的老师。
但是这样一来,难度实在太大了。
皇子三岁开蒙,如今三皇子周岁已过,时间如流水,若是等到那个时候再匆匆找一个,又哪里能找到好的?只有这个时候就有意结交,才有可能成功。
郑贵妃钟意秦修文,但是秦修文这人到底怎么样,是别人吹嘘、运气加成或者身后有人才成就了今日,还是确有其才?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人不少,为她儿子找老师是三皇子以后能不能登上宝座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她不得不谨慎。
只有眼见为实,也只有出巡之时,她才能正大光明的接触外臣,才能知道秦修文的虚实。
父母之爱子,则为计之深远,郑贵妃对儿子的心也是一片慈母心肠,能做的都去做了。
第 119 章
秦修文不知道贵妃娘娘已经起了考察他的心思, 他的心神被季方和带来的两则消息占据了心神。
第一件事是蒸汽机已经投入了测试阶段。徐光启这段时日一直在反复进行蒸汽机的调试,为了不断充实徐光启的实验数据, 补充徐光启某些思维上的短板,秦修文用卫辉府的产品吸引了许多西方商人过来,同时因为新式学堂的创办,特意在月港附近进行的宣传,许多传教士都慕名而来。
卫辉府如今各种思想交流碰撞,同时因为女性也开始走出家庭开始工作,所以思想异常活跃, 已经有了培养理科思维的土壤。
这些商人和传教士中,秦修文会让人有意识的甄别其中的博学者,对徐光启的实验有帮助的人, 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目前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知识, 为徐光启的实验创造知识条件。
秦修文几乎将所有报刊上赚到的银子, 都投入到了徐光启的实验中, 徐光启更是如同疯魔了一般,夜以继日的研究。
虽然徐光启不像秦修文一样有着来自几百年后的眼光,但是他心中已经懵懵懂懂有了点想法, 这个蒸汽机制造出来后,或许可以改变整个大明的生产方式。
从人力生产变更为机械化生产,其中的动力一环是最为重要的, 而机械, 永远不知疲倦!
所以, 当季方和告诉秦修文,徐光启已经制造出了第一台蒸汽机, 甚至已经试验成功的时候,就连秦修文也有点恍惚。
虽然秦修文知道徐光启是一个天才, 但是毕竟从小是受传统的四书五经、儒家思想教育出来的天才,换句话说,徐光启其实是个文科生,而现在要做的事情,和文科生实在没啥关系。徐光启有天才光环加成,也学习了很多西方数学物理学方面的知识,但是和从小生活在西方世界里,有着天然学术氛围的蒸汽机之父瓦特相比,秦修文其实内心深处还是对此有些怀疑的。
这其实是一种固有思维的文化上的不自信,而现在,徐光启切切实实地将蒸汽机做了出来,这是从0到1的飞跃,彻底打破了秦修文内心深处最后一丁点怀疑——中华大地从古至今,从来不缺任何人才,无论是文学领域还是科学领域,只要有人愿意扶持、愿意投入、给出指引,就能实现心中的目标!
“不过徐先生说,这个蒸汽机目前还有许多问题,其中主要问题,一个是占地太大,不适合投入实际场景的使用,还有一个热效率太低,目前迫切需要改变这两个方向,等这两方面改良完善了,就可以首先投入到纺织领域进行尝试。”
季方和一直在追踪此事,对这些原本不了解的专有名词也能说的头头是道了。这件事他知道是目前秦修文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