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269、皇帝的双重保障(媚娘 我非圣人...)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269、皇帝的双重保障(媚娘 我非圣人...)(第1/2页)

    上元三年,同时也是仪凤元年的十一月。

    皇帝突如其来的欣然改元,平等地创到了每一个署衙的朝臣。

    其实,按照皇帝多年来的习惯,在陈州出现凤凰见于宛丘吉兆的时候,不少熟知皇帝性情的重臣已经想到了陛下估计要改元--

    毕竟这个吉兆,来的恰到好处:如今朝上储位之势不明,凤凰现的吉兆却寓意着:有凤来仪,率舞,信谐。

    皇帝必要借这个吉兆,敲打一下朝堂。

    王神玉都好心提醒

    然而,谁也没想到,皇帝直接把今年就改成了仪凤元年!

    要知道,这已经十一月十五大朝会了,距离腊月也就十来天了。

    各署衙基本已经进入到收拾公文好过年的年终收尾阶段了。然后,皇帝改元了。

    姜沃听裴行俭说起,第一次看到卷中卷如裴炎,露出了不想干的神情--因裴炎已经将吏部所有例行公文,写到腊月二十九日了,一听此信,差点没有当场哭出来。

    倒是礼部尚书许圉师,大约是自己这一两年过的太惨了,此时见同僚们皆是如此挎着一张脸,居然还有一种隐秘的安慰感:来,一起倒霉吧。

    直到皇帝再下一诏,要加封安定公主为镇国公主,且令礼部预备典仪,于年后正月里行公主加封册礼。

    许尚书的隐秘快乐才戛然而止,晴天一个霹雳再次劈到了他脑门上。

    安定公主已经行过一次册封礼了呀--

    毕竟从先帝起,对嫡出公主都宠渥有加,并不按例等到公主出降前才册封,皆是幼年即封公主给食邑。,及笄时就行正式册封礼开府。

    许圉师战战兢兢去向皇帝请圣意,得了皇帝蹙眉反问:"你是礼部尚书,倒来问朕?那朕去礼部为你分忧好不好?"

    若说之前,许圉师还敢想想致仕跑路,可他现在完全不敢想。因自恒山王过世后,陛下接连病倒两回,整个人都处于一种惹不得的状态。

    要是这时候露出撂摊子之意,别说许尚书一直想冲击一下的门下省空缺宰相位肯定无了,只怕还能反向冲到一个效力边境,描边大唐的成就。

    这回才真是,哪怕心力交瘁磕药也得好好把这件事办完。

    于是许圉师私下去请教宰相中,他认为跟他关系最好的姜相-一毕竟姜相之前还看过他家的几个孙女,还将其中一个年长的推荐到了安定公主府做女官。

    陛下忽然为公主加封号,这是何意?这典仪应该往隆重了办,还是往保守里办?

    面对许圉师的疑问,姜沃想起了皇帝将五位宰相一并诏入紫宸宫,亦当着天后的面,说起的那道遗诏。

    其实皇帝原本没准备把这道遗诏跟宰相们讨论。

    只是兄长的过世刺激到了他,皇帝怕自己也忽然驾崩,留下一片无头乱象,故而根据如今的朝局,写成一封遗诏,以防万一。

    皇帝将崔朝叫来,也只是与他提起有这么一道遗诏。一旦他有什么意外,让崔朝告知宰相们取出宣读。

    还是崔朝劝道:"陛下,臣非宰辅之臣,向不担朝政要事。然而臣亦能觉察到,朝上人心不安。"

    "陛下若有打算,何不与肱骨之臣们相商。"

    "宰相为之本,朝堂枢机。若明陛下之心,自会为陛下稳定朝纲,正之法。"

    大约是他登基的前几年,都在应对一位权倾朝野的宰相舅舅的缘故,因此在这点上,他与父皇并不如何像,在大事决断上,不是很愿意听朝堂重臣们的建言。

    皇帝沉吟片刻后道:"若朕之遗诏,宰相们反对,更甚者,他们知朕心意后,私下另有打算......"

    比如当年舅舅带着褚遂良去打击刘洎,都是有自己揽权盘算在里面的。

    崔朝面对皇帝,一如既往的平和坦然:"陛下,虽说宰相之中有臣的家人。但臣依旧要举贤不避亲地说一句:如今当朝几位宰相,皆是忠正体国之人。他们多年行止,陛下俱是亲眼所见。"

    哪怕其中还有两位世家出身的宰相,但这些年,从吏部的资考授官,到各道的检田括户,也都证明了这二人实配为宰臣。

    崔朝很直接对皇帝道:"陛下觉得,王中书令会另有什么打算,去违背陛下心意,为哪位皇子筹谋储君吗?"

    想到王神玉,皇帝也摇了摇头:王中书令的打算,他看的明白,单纯就是想致仕。

    点一个储君命令他辅佐,估计都能愁死他,更别提让他自己去谋划,去扶持皇子了。

    就这样,皇帝于十一月十五日大朝会下诏改元后,次日,就宣五位宰相至紫宸宫。

    无论是上朝,还是面圣,宰相们都是有个座可以坐谈政事的。

    只是当皇帝说起,他拟了一道遗诏后,诸位宰相皆起身拜于御前,请皇帝勿做此不详之言,臣下不敢有闻。

    这也是固定流程了。

    总不能皇帝一说起自己身体不好,已然准备了遗诏,宰相们就快乐点头:好哎那您快说,毕竟我们也看着您身体怪悬乎的。

    君臣一番应有的推拉之后,几位宰相亲耳听到了皇帝所拟的遗诏,也明白了皇帝对未来朝局的真正安排--

    "......宗社至重,执契承祧。朕既终之后,皇太子于枢前即皇帝位,然太子天性恭谨,自承储位,因兹感结,旧疾婴身。故军国大事,朝政庶务,皆取天后处分。"

    这是遗诏的上半部分,五位宰相都不意外。

    别说太子现在确实是体弱多病,难以主政,便是从前,太子身体状况还未有如此之差时,皇帝也是选择了天后摄政。

    有的朝臣看不清,但作为宰相,他们是看的清楚:帝后在政见上一脉相承,且比起太子弹压朝堂的能力,皇帝明显更信任天后。

    让几位宰相一时屏息,殿内霎时安静的是后半道遗诏--

    "国立太子者,是以为储君。然人之修短寿数,皆在天命,不在老少。"

    "设若时无有太子,国之大位,不可暂旷......"

    皇帝说到这儿的时候,在场之人,包括媚娘在内,都止住了呼吸:是啊,若时无太子如何?

    毕竟现在的太子体弱,东宫一直无子,设若太子登基为帝后也一直无子,并且英年早逝,那储位如何?是由皇帝选宗亲子过继立嗣?还是兄终弟及?而如果是弟弟继位的话,是选年长的周王,还是看起来更靠谱的殷王?

    唯有皇帝的声音,在殿内响起,是一种疲倦的坚定:"时储君位,决于天后。"

    至此,几位宰相终于清楚了皇帝对于未来朝局的规划--

    皇帝是怕来不及,怕等不到他能见到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所以,如果他不在了,他决定把选择继承人的权力,转交给天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