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268、镇国公主(皇帝的两次生病...)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268、镇国公主(皇帝的两次生病...)(第2/3页)

  但现在,英国公不想再压下去了。

    凌烟阁内。

    太平数了一遍悬挂在墙上的画像,很是纳罕,数着她的手指头问道:“姨母,你不是说,这回入凌烟阁的功臣,有平阳昭姑祖母、邢国公、江夏王吗?”

    “这是三个人啊,但怎么有四张图?”

    婉儿已经在旁细细答道:“公主,这张是英国公李勣大将军的丹青图。”

    皇帝待英国公实在不同。

    虽说李勣大将军已入贞观一朝的凌烟阁,但皇帝觉得,无论以军功还是以文臣之功来算,英国公都绝对是该入他这一朝凌烟阁的第一人。

    于是令阎立本再为英国公作一幅画,也挂入这一座凌烟阁中。

    姜沃从宦官前辈的书中见过,中晚唐的凌烟阁颇为混乱,确实也有图画重复的功臣。但在这个大唐,是英国公首开了入两朝凌烟阁的先例一一方是实至名归。

    不过......姜沃心道:如果按照大将军打几份工,皇帝就给人画几张像,其实还画少了。

    而现在,有一份差事,李勣大将军实在干不动了。

    李勣不欲担坐镇东宫重任的心思,其实就起自李敬玄事件一一

    彼时太子觉得姜沃处置李敬玄过于严苛,令左谕德来说情不成,又令宰相许敬宗亲自来说情。

    许敬宗不愿为此事得罪人,特意挑了姜沃和英国公都在的时候,把这件事提了一句就算了。

    太子此举,拂的并不只是姜沃的面子,还有李勣大将军的--作为太子太师,在许敬宗出现前,他竟然不知道此事!太子并没有先问过他,姜相对李敬玄的处置是否合宜。

    那之后,李勣大将军就先上了一道年迈奏疏。

    而直到这次,关于公主开幕府事,太子又是未请教李勣大将军,只召了东宫的礼官议此事,就让李勣大将军下定了决心。

    尤其是在听姜沃说起,东宫内那几道阴阳奏疏后,李勣是半点不待犹豫,立刻上书再次称年迈多病一一

    甭管太子不明白,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反而他得把自己摘出来了。

    绝不能一世的文功武绩,出将入相,结果到了晚年,一个不慎栽在东宫!

    真正的聪明人,不只是不用说话彼此一个眼神就心领神会,而是......甚至彼此连照面都不需要打,只看对方的行事,就知道对方真正的表态。

    比如此时的皇后和英国公。

    李勣大将军的称病,就是在告诉媚娘:教导东宫之事,他做臣子的实在力有未逮--太子对他足够敬重,但不够信重,不会凡事与他商议请他指点再做决定。

    因而李勣大将军也担忧哪日一个疏忽没看住,这种非妇人之事,阴阳相违的奏疏就真的从东宫流出去,成为了东宫对皇后代政不满的证据。

    那到时候他这个太子太师都撇不干净,相当于被东宫许多心思诡谲之臣绑上了一条破船--毕竟在其位除了谋其政,还要担其责!

    东宫出了此奏,你这个太子太师是不是也反对皇后代政?

    因而李勣要退一步,让出一个空档来。

    这是对皇后的无言的上谏:我会尽力而为,但除我之外,请皇后您自己也派人来看着太子吧。

    媚娘接收到了李勣大将军那从来沉默而不动声色的支持--正如当年废后立后事一般。

    英国公不是那种会主动上谏请立皇后的人。

    但他的重量太重,站位太重要。

    关键时刻,他从未让媚娘为难过。

    总是恰到好处的偏斜那一点。

    这就够了。

    媚娘实感英国公此时的退一步,默许,甚至请她将自己人放到太子身边去。

    说来,媚娘也有些无奈:她之前-一直未将自己的亲信北门学士等人放到东宫,不是放不进去。

    而是一来有英国公坐镇她也安心,二来,媚娘深知朝臣中心中反对她的人很多,在弘儿跟前闲言碎语的人想来也多。她要再放亲信过去,难免不被人指为皇后要监视太子。

    朝臣的闲话也就算了,媚娘要是每一句都入心,早都气死了。

    可她不得不顾及弘儿的心思:那孩子多思多虑,不会也以为母后派人监视他吧。

    然现在......没法子,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她必须得知道东宫内发生的一切。不能让自己的儿子,变成朝臣们攻讦她最锋利的一把刀!

    如果太子是刀,会斩断她现在所有的权柄,逼得她回到后宫去,做一个天聋地哑,抬头只看到四方天的内宫妇人......

    媚娘曾数次扪心自问过,她愿意吗?

    哪怕是把权柄让给亲儿子?

    不,她不愿意!

    若她的子嗣是执刀人,凭借自己的能力欲胜过她,或许媚娘心里还不会这样无奈而坚决不退。

    可偏生不是。

    那她只能让这把刀,永远待在刀鞘内!

    媚娘正与皇帝说起东宫,忽见程望山叩门而入,禀明长乐、城阳等长公主与安定公主一齐请见二圣。

    皇帝闻言心情更佳:端午佳节,他最亲近的同胞姊妹和掌上明珠的长女一齐来看他,心情如何不好?

    他对程望山颔首:“还不快请。”

    几位长公主入内,先以国礼见过二圣。

    之后媚娘便起身,以家礼与几位长公主寒暄,气氛颇为融洽。

    叙过家常后,长乐公主开门见山道有一事请奏二圣。

    皇帝不免笑道:“姐姐如何这般肃然,有什么话只管说就是了。”

    长乐长公主很快将置幕府事说明。

    皇帝听闻,不觉得是什么大事,颔首应下。

    逾制对当今来说从来不算什么--按说公主未成年还不该有封号有食邑呢,他也全都给了。而且也没按照公主三邑给,而是寻了祥瑞”吉兆等缘故,初封就给两个女儿把食邑翻倍了。

    这样出嫁的话,还能再翻一倍。

    此时皇帝颔首应下的同时,就已经连给逾制的理由都想好了:“诸长公主今岁随行封禅地祇有功于朝堂,准以同亲王例开置幕府。”

    晋阳长公主曾与皇帝一起被先帝抚养数年,兄妹二人最亲厚。

    此时晋阳公主李明达笑道:“果然有事来寻兄长没错。”

    皇帝闻言含笑,又见女儿随着诸姑姑坐着,便随口道:“安安,既如此,你去寻你兄长,将此事说一声。”

    他为姊妹们开幕府,太子若上奏也为两个妹妹请命,岂不是显得天家和睦,父子同心,手足情深?

    然而皇帝话音刚落,便觉得室内顿时一片略显诡异的安静。

    皇帝心思何等敏锐,当即察觉不对。

    不过他沉得住气,也未当即追问,依旧神色如常与姊妹们叙过家常话,等长公主们都离去后,才单独问媚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