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120-13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120-130(第4/22页)


    姜沃莞尔:“略有些不妥之处。”

    王老尚书不由颔首:“是。”还是小姜稳重啊。

    被裴行俭惊过的王老尚书,不由想起这两人的做官履历。裴行俭是曾经因故被贬官到西州都督府的,但姜侍郎却是一直官位通达,可见更深明官场之道。

    王老尚书便让裴行俭暂停,换姜沃来说。

    今日后,王老尚书想起这个决定,甚为后悔。

    姜沃起身。

    “方才裴郎中提出的,本年所有候选官,一据资考配拟,稍有不妥。”

    裴行俭就见姜侍郎对自己笑了笑,然后语气依旧温和淡然,说出了可怕的话——

    “吏部选官当慎重,实不必急于当年就考核授官。”

    “不如设立资官守选制。”[2]

    王老尚书和裴行俭齐齐一怔:资官守选?

    姜沃很快细致解释起来:

    所谓资官很好理解,就是有资格来吏部考试的官员,即裴行俭方才说的三种候选官:荫封、贡举士子、胥吏。

    姜沃主要解释了何为守选:守选即成为候选官后,当年不能参加吏部的考试,而是要守选至少三年。

    而这三年里,也不是让候选官在家里只伸着脖子等着。

    而是有考核标准——

    若是这三年内‘行事修谨’,才能参加吏部的官员考试!

    这一条主要针对的就是勋贵世家子,若是这三年仗着出身有违法乱纪,那不好意思,考试也别来了。

    王老尚书:……我原来以为小裴让所有人一体考试已经很过分了,原来真正过分的在这儿啊!

    这是考都不让别人考啊!先拖至少三年啊!

    *

    说来,王老尚书在吏部为官数十年,专管择官审官事。

    他自问目光如炬。

    但现在,他深深怀疑起了自己——

    他竟然一直觉得,王神玉才是吏部最不省心的人!

    此时忽然惊觉:跟姜沃与裴行俭比,王神玉简直是个乖孩子啊。

    王老尚书之前曾叮嘱过他们:这选官制啊,要事缓则圆。

    当时姜沃一口一个‘尚书老成持重,顾全大局,实乃金玉良言。’。裴行俭亦点头应道‘必思及全局,慎拟奏疏。’

    你们……就是这么‘顾全大局’‘慎拟奏折’的?!

    王老尚书只觉得自己心口都疼起来——

    就见眼前递上来一个瓷瓶。

    他那‘稳重谦和’的下属姜侍郎诚恳道:“这是孙神医配置的保心丹,老尚书吃一粒吧。”

    王老尚书:……

    准备的真齐全啊!

    你们也知道,这会给我老人家一个沉重的打击啊!

    *

    王老尚书当真吃了一颗保心丹。

    这才开口道:“不成!”

    王老尚书都不让姜沃继续说下去,直接打断道:“今岁一下子将入流官裁为‘五百人’,已然是大动。”

    “小裴所说的本年所有候选官,一据资考配拟也罢了——毕竟入流官的员数大大减少,若是依旧按照原来的‘关试’法,不免被人指摘咱们吏部按私心私情选人。”

    “若是行资考,有考卷作为依据,到时候吏部也省事些,拿出去考卷也能堵住旁人的嘴。”

    “可你这个再将所有人压三年再考之事,绝不可行!传出去,朝臣们怕不是要掀了吏部的大堂。”

    说实在的,资官守选是个好想法,尤其是将来候选官越来越多时,有‘守官’制度,能大大缓解吏部和朝廷的选官压力。

    只是,今年绝不可行!

    王老尚书甚至带着些痛心疾首问姜沃:“你原先不是这样的性子!怎么这次如此急切,难道不知路要一步步走?”

    姜沃不由笑了。

    她给王老尚书致歉道:“老尚书说的是。我心中也明白,欲速则不达。”

    “只是……若今年吏部只提出所有候选官一体考核,只怕朝堂中反对之声也很大。”

    人性多半如此,能躺着绝不坐着——能够靠家世、名声得到官位的人,谁愿意再去辛苦准备考试?

    “可若是他们听闻,还有个资官守选制,他们甚至连考试都没资格呢?”

    想必他们就会愿意,甚至急切来参加本年考试了。

    生怕将来这个守选制度推行开来,他们想考试还得等三年!

    就像王老尚书,方才对裴行俭的考试制度觉得激进,但姜沃一提出‘守选制’,惊的王老尚书立刻觉得:小裴的主意不错哎!

    姜沃想的这个主意,自是来源于鲁迅先生大名鼎鼎的开窗理论:人性如此,如果屋里太暗,提出说开一扇窗来改变,大家一定不允许。但如果你激烈提出要拆掉屋顶,大家说不定就会接受开窗了。

    其实,不光是鲁迅先生的理论。

    姜沃亦想起了太宗皇帝的一句话。

    而裴行俭,显然也想到了,他笑道:“我懂了。姜侍郎此法,是按照先帝的兵法: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3]

    姜沃深深感慨:这世上闪光的灵魂,总是不谋而合啊。

    第123章 大唐公务考

    显庆二年五月下旬。

    英国公府。

    李敬业正在勤练弓箭。

    看上去格外意气风发——

    才过去不久的端午佳节,在崔司业的主持下,国子监六学里的数千学子,举行了射粽赛。

    李敬业射得第二名,大出风头。

    于是这些日子他阳光灿烂的很。

    但同时又遗憾自己到底不是头名,因此近来继续勤练射箭。

    直到叔父李思文过来叫他:“你怎么还在练射箭?还想着自己被人压一头的事儿?对了,你说这回国子监骑射头名是谁来着?”

    李敬业道:“东平郡公之子程务挺。”

    东平郡公程名振,是跟着先帝打过刘黑闼的将领,因功封郡公。

    程务挺作为其子,也是将门出身,骑射自然好。

    但在李敬业心里,郡公,比他祖父的国公爵位要低,说明他祖父军功更大,那他也应该比程务挺骑射更好才是,

    李思文摆手道:“别练了,父亲叫你,快去吧。”

    阳光灿烂李敬业立刻蔫的像是霜打了的小白菜,放下弓箭换过衣服,胆战心惊去见祖父。

    祖父对他格外严苛——

    原本祖父给他从兵部弄了实职官,结果他兵部大门还没认熟,就因口舌不谨,提起‘立后典仪逾制’的流言蜚语,被祖父从兵部踢到了太仆寺去看马。

    结果马还没数清呢,祖父又直接让吏部把他官职削成白板,扔去国子监读书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