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120-13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120-130(第15/22页)

保存了下来。[1]

    可见分宗后,崔朝别说跟博陵崔氏没关系,他要是想,都可以改个姓。

    同样,分宗后,就会如他所说——

    他们身后再无牵绊,都没有家族。只是这世上,你是你我是我的两个人而已。

    *

    “不过……”

    姜沃与媚娘笑道:“起初,他也没打算闹得满城风雨的。”

    “分宗这种事,去寻族长开宗祠,再有族中耆老见证,族中办了就成。”

    然而……

    崔朝在登门拜访崔敦礼这位族长时,还没正式说明来意就被族长‘教训’了。

    也巧,教训的正是他的婚事。

    且说,崔朝的事,旁人不知,但崔敦礼可是一直很注意这个晚辈,想把他拎回家族效力,如何一点风声不闻?

    甚至不只风声,在皇帝让崔朝陪同姜沃往蜀地拜祭袁仙师后,崔敦礼九成九确定,这两人关系匪浅。

    只是之前出于‘皇帝显然知晓并且默认二人关系匪浅’之事的考量,崔敦礼憋着一直默不作声。

    但今年不能不做声了——

    朝上耳聪目明的朝臣都看得出:皇帝裁入流官,以及吏部‘资考授官’两件大事明显跟姜侍郎脱不了干系!

    崔敦礼作为族长,警告崔朝道:“她是身无家族,无所顾忌不怕得罪人。但你不是,咱们崔氏更不是。”

    “今日我便与你透底:你哪怕这一世不娶,不愿为家族出力都罢了。你私下做甚,我也可以睁一只眼闭一眼。”

    “但要记得!士庶不婚!”

    “姻不失亲,古人所重,岂得苟安富贵权势,辄婚非类?”[2]

    “非世家女,再不可能入崔氏谱牒!”

    崔敦礼还未说完最后一个字,就见面前坐着的晚辈,直接起身拂袖而去。

    那就,朝堂见吧。

    **

    显庆三年二月。

    国子监司业崔朝,连上五封奏疏,请旨分宗。

    帝以其‘幼年失怙,曾屡次为崔氏族亲所害’为由,准其分宗。

    而分宗事,遵《周纪》智宣子之旧礼,别族需禀明‘太史’。

    皇帝便命太史局测算吉日,督其分宗事。

    作为前太史令,姜沃愉快地重操旧业。

    *

    显庆三年。

    三月初五。

    崔氏分宗一事,彻底料理清楚。

    夜色如水。

    灯耀海棠。

    两人在海棠树下并肩而坐,花落满身。

    姜沃之前从未在崔朝面容上见过这样的笑意——以至于她见多了崔朝的容貌,也有些看怔住了。

    从前他的笑意,总像是溶溶月色,是静的,是沉和的。

    这是第一回 ,他笑意如风,让人想起无拘无束的风。

    崔朝语气中有许多如释重负:“从今后,我再不是世家崔氏子,就只是一个姓崔,但寻寻常常自在的人了。”

    姜沃含笑摇头:“不,你是一个姓崔,但绝不寻常的美人。”

    崔朝双眸愈见光彩,濯濯如春泉,容色又轩然若朝霞,望着她道:“如此赞誉……无以为报,只好今宵以身相许。”

    闻此言,姜沃一如多年前,心生感慨:唉,你们就拿这个考验干部?

    不过,比多年前强的是,她已经是个成熟的,能够逻辑自洽的干部了——

    她兢兢业业为大唐这么多年,劳逸结合一下,简直是天公地道,无可指摘啊。

    第128章 被文字攻击的人

    显庆三年四月。

    百官署衙搬迁至大明宫。

    因大明宫在东,自此后,太极宫多被朝臣宫人称一声“西大内”。

    大唐开国日久,各署衙文书归档愈多。

    正好原本的屋舍都有些紧巴巴。现搬迁至大明宫后,原署衙则正好作为藏档库使用。

    第一日是三省先挪,次日则是六部。

    吏部朝臣中,姜沃与裴行俭各自负责与一车机密重要文件同行。

    车马经过大明宫丹凤门的侧门入内。

    丹凤宫门前是宽一百五十米还有余的大街,大气磅礴。

    而含元殿内的用于宣召百官上朝的铜钟正在试敲,当真是‘金阙晓钟开万户’。

    *

    姜沃来至大明宫侍郎院,一眼就见到院中熟悉的山茶树与蕉叶覆鹿的小案。

    迟她一步到此的裴行俭,见此笑道:“王尚书好大方。这桌椅送与我们也罢了,难得会将这株好不容易理出来的山茶树送人?”

    姜沃回头笑道:“不是无缘无故的。”

    裴行俭:?

    姜沃道:“你还未见新的《职制律》吧?等见了就明白了。”

    *

    皇帝‘请’前太尉长孙无忌新修的,专门针对官员的《职制律》已经编好了。

    当然,修律这样琐碎复杂的事儿,皇帝也没有只送一封信过去就指望两个人修完。

    他也生怕万一再把兄长和舅舅累出个好歹来。

    因大理寺负责掌诸署衙百官犯徒刑者,皇帝就点派了大理寺内,专门负责整理文书的十来个胥吏,带着许多旧年档子一并入蜀地。

    让他们来做一些打下手寻公文的工作。

    只是皇帝的书信,走的是官驿加急,到的比较快。而派去的胥吏们,则是晚了十来日才到黔州。

    除了胥吏外,皇帝还需点一个大理寺官员带领这些人,并手持自己的手信,通过万岭谷前的亲卫。

    姜沃就荐了正在大理寺做司直,专管覆理御史检劾官员事的狄仁杰。

    正好专业很对口。

    皇帝对狄仁杰也还有印象——年轻的进士,皇后的故乡并州人。

    在并州时,帝后还召见赏赐过他一回,皇后当时还夸了句‘好人物!’

    于是,皇帝闻姜沃所荐后,再次召见狄仁杰。

    作为自己不承认不自知的颜控,皇帝在细观狄仁杰生的眉目英挺,轩昂正气后,其实就挺满意的了。

    之后皇帝又提考了几句永徽律,见他也答的很流畅详实。可见虽年轻,却是殚见洽闻之人才,就将此事交给了他。

    去岁夏日,狄仁杰临行前来向姜沃辞行,并请教长孙无忌与李承乾的性情。

    想到要去见这两位重量级人物,年轻的狄仁杰也不免心里紧张。

    姜沃就将贞观年间旧事讲了些与他听。

    “不过,赵国公如今性情,便不能知了。”

    狄仁杰敬听过后,表示他此番去,一定谨言慎行且跟着赵国公用心修习,不辜负姜侍郎所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