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100-11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100-110(第24/27页)

  他们接受了这个改变,因为这个规则,好像还是他们能掌控的。

    毕竟,如今科举几乎还是‘籍显名’‘卖人情’。

    似乎,朝廷官位,依旧是他们来把持。

    但此时,媚娘和姜沃看着三十余年来的进士科名录之变更,心中笃定:不是这样的了。

    世家越致力于在进士科中寻人脉,给子孙谋前程,反而证明了科举的影响力在逐渐加深。

    世家已经认可了这项皇权制定下的制度。

    自科举起,寒门多了一道起家的指望,哪怕依旧是一条很难很窄的路,但到底不是从前路途断绝,根本无路上天的情形了。

    而世家,也渐渐开始习惯,要以科举延续家族荣光。

    攻守异势了。

    换句话说,现在朝廷终于变成甲方了,世家也开始要迎合甲方心态了。

    “是啊。”

    姜沃深深感慨:“所以,姐姐别担心,我一定不会急躁的。”

    姜沃望着媚娘,认真道:“我们更擅长持久战。”

    在蜀地,她想起了伟人那一句‘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

    而现在,她又再次想起了《论持久战》,要保存有生力量,要做一切自己能做的。不打无准备之仗,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上有胜利之把握。[4]

    恒久而缓慢的消磨敌人,增长自己。

    没有任何取巧的法门。

    这始终是一场分胜负生死之战。

    想要拿走别人的既得利益,就要有与之相衬的权力与武力。

    绝不是拿出‘这是为了天下万民好’的大义,世家就愿意自绝其族的。

    *

    于是这一年的科举,姜沃向皇帝求了一个‘副知贡举’的位置。

    ‘知贡举’是每年总掌贡举考的主考官。

    姜沃第一年入吏部,从资历名望上,自然都还做不了主考官。

    这一年的‘知贡举’,是王老尚书,姜沃就请命跟着上峰去学习贡举事。

    皇帝很痛快批了。

    作为走马上任的‘副考官’,其实姜沃的本意,是想来亲眼见一见‘行卷’‘人情’‘通榜’这些恶劣风气,以备知己知彼,好将来有根据地整顿此风的。

    然而……

    这一年的贡举后,姜沃格外感慨:世事难料啊。

    **

    姜沃作为永徽五年的‘副知贡举’,来寻她门路的朝臣着实不少。

    然最先寻到姜沃的熟人,是卢照邻。

    他是来替人投卷的。

    姜沃起初还婉拒了一句:“升之也知,我只是副知贡举,如何来为难我?何况卢家子弟,直接递给王尚书岂不更稳妥?”

    卢照邻温声解释道:“并非卢家子弟。”

    “是我的一位朋友,并非出自名门世家,性情也有些直锐,因而虽少有才名,这些年贡举却一直不顺。”

    姜沃了然:看来是卢家也不太想让卢照邻结交的朋友。

    卢照邻目光依旧清和如许,取出一卷诗文:“且我既来扰你,再不敢以私交举人,必是以我公心来论觉得其人有才。”

    姜沃接过来。

    当看到署名‘骆宾王’后,颇生感慨,倒也……不是不能。

    *

    而下一个来寻姜沃的,都不是行卷,而是直接来点名荐人的。

    姜沃给眼前的阎立本倒上茶,然后好奇道:“阎尚书新任工部尚书,不忙吗?”竟然还有空来吏部寻她。

    前任工部尚书阎立德(阎立本兄长),因病致仕,皇帝便将阎立本从将作监调任工部。

    “当真是忙的不可开交!”阎立本喝了口茶倒了一会儿苦水,这才说起正事:“但再忙,我也得来给你荐个人!”

    姜沃与阎立本相识十余年,彼此熟络到都省略了客套。

    阎立本直接道:“你们吏部再不能放过这个人才,那可是个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5]

    大有你们吏部要是不录此人你们就失职了的架势。

    姜沃不由笑问道;“那我可要请教阎尚书了——这位沧海遗珠是何人?”

    阎立本拿出一封名刺:“并州太原人,现夔州长史狄知逊之子,狄仁杰。”

    姜沃给阎立本续茶的手微微一顿。

    她接过了这张名刺。

    半晌后抬头。

    “阎尚书举荐,我记下了。”!

    第110章 权揽英才

    长安城晨钟初响。

    延康坊。

    秋初清晨,天气凉爽宜人,坊中街道上行走的人,较之炎炎夏日多许多。

    挑着担子卖货的小商贩也多了不少,一派蓊蔚洇润的热闹烟火气。

    街上一扇黑油大门向外打开,一个身着胡服的女子走出来,叫住了沿街叫卖桂花糕和鲜桂花的挑担人,口中道:“干湿桂花糕各要两斤,鲜桂花……”

    挑担人忙停了下来,边取了干净的长筷子,用干荷叶包桂花糕,边道:“这桂花都筛过了,两种桂花味儿不同哩。这种味轻煮粥最好,这个香气足好做点心的。”

    “那就都要。”胡服姑娘每每开口,都带了种别样的爽快和利落。且不必小贩慢慢算账,她很快报出了钱数,付过铜钱后又转身进门了。

    小贩看着这扇黑油大门,很懂行情的判断出,这里面必然住着个大官。

    因这是一扇后门。

    他常年走街串巷,早知道这间宅子的正门是直接开在坊墙上的——

    朝中有定规,坊内所有房舍、店铺,门都只能向里开在街道上,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直接将正门开在坊墙上,白日夜间出入,马车可以不经由坊内。

    三品大员啊。

    小贩又隐约想起,似乎这座宅子,更早的时候,是一个亲王的?

    *

    宅院中。

    女亲卫长吴英穿过层层回廊,来到主院,将买好的桂花糕和鲜桂花带给正坐在竹椅上坐着看公文的姜侍郎。

    就听姜侍郎道:“我就各要四块,别的是给你们买的。”

    吴英也不推辞,清脆地笑应了一声。

    姜沃也笑了:她格外喜欢吴英这种爽利的劲儿,像是夏日里脆生生的青瓜。

    崔朝早准备好了盘碟,将桂花糕留出几块,搁在姜沃面前。

    语气里却带着大厨特有的不甘攀比心问道:“你真觉得比我做的好吃?”

    姜沃含糊道:“都好。”

    崔朝就低头去慢慢拨动买来的鲜桂花,风吹过,眉眼间如一池春水般微皱。

    姜沃改口:“你的好。”

    崔朝抬头含笑,容色更胜院中景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