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100-11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100-110(第22/27页)

   这样的工作环境,让她加班都心情舒畅啊。

    *

    两人正在浓荫下叙蜀中风物时,王老尚书到了。

    时值炎夏,王老尚书身上官服板正,走过来难免有些燥热。

    结果进院一看,身上热未消,心头火更是噌噌冒——他之所以不是叫两位侍郎过去,而是亲自过来,正是因为听到吏部里风言风语,说是王侍郎不理‘司勋属’正事,最近一直在忙着收拾院落。

    他今日正好有事寻他们二人,就自行过来了。

    来一看,好嘛,这两位下属过的真是神仙日子啊。

    姜沃起身相迎。

    正好对上王老尚书‘你们真是腐败掉了’的痛心疾首目光。

    她只是垂首恭和道:“如此暑热,王尚书怎么亲至?”然后又请王尚书入屋。

    王尚书见了她,神色与语气皆变得缓和,安慰道:“袁仙师本乃世外人,高寿离于尘寰,姜侍郎务要节哀。”

    姜沃谢过老尚书关怀。

    然后王老尚书转向王神玉,立刻就虎了脸:“瞧瞧你做的孽!好好的官舍,被你搞成这般!”

    王神玉被长辈兼上峰责备,脸上神色都不能说是不痛不痒,只能说是完全气定神闲。

    王尚书显然也知道自家大侄子是什么德行,表过不满责备态度后,也就进屋换了正事来说。

    王老尚书坐了上首。

    王神玉和姜沃分坐下方左右。

    老尚书直接问王神玉道:“陛下所提的户籍与粮米事,你的策论写的如何了?”

    王神玉干脆点头:“写完了。”老尚书就要来看。

    他实在担心王神玉自由发挥起来,写些不该写的。

    从前可以眼不见心不烦,现在王神玉就在吏部,他肯定还是要盯一盯的。

    王老尚书根本没提起要姜沃的奏疏看——朝臣们都是耳聪目明的,皇帝忽然提出此等农桑大事,必不是空穴来风,必是有来源的。

    而很快,皇帝又在大朝会上赞吏部姜侍郎公心体国,乃心膂之臣。

    朝臣们也就懂了,这策论由何而起。

    这样想想——

    老尚书看了看为人就跟着这处院子一样别具一格的大侄子,又看了看貌似恭和守礼但总有奇思妙想的姜侍郎……

    王老尚书觉得自己老的更快了。

    *

    姜沃也看到了王神玉的奏疏。

    他的奏疏就如他这个人,在其位谋其政。

    别说他离开了司农寺,就算当年他在时,对耕种事也一窍不通,他只是个无情的预算人。

    此时他已经到了吏部,就根本不提户籍、粮米等事。

    皇帝的问题里,既然还有如何安置百姓,王神玉就直接立足自身吏部侍郎之职,只就‘如何为百姓选良官’做了五千字策论。

    王老尚书松了口气。

    虽说有些偏题,但起码绝不算错。

    吏部官员就做好吏部事,各司其职尽忠职守,也不失为能臣之道。

    确定过侄子没有出格,王老尚书又说起找他们真正的正事——

    “十月里,又是一年贡举,要开科取士。如往年一般,圣人依旧将此事交由吏部考功属。”[1]

    “到时你们也入吏部满三月了,正好去考功属一同料理贡举事。”

    姜沃精顿时一振。

    她能伸手碰触到、影响到的第一场科举。

    就要到来了。

    **

    在科举事前,姜沃先旁听了诸位重臣的策论。

    五千字完整版策论已然上交御前,这日皇帝再召重臣,则是让他们当庭而论。

    姜沃先是欣然体会了何为集思广益——

    朝臣中如王神玉般,立足自身官职,提出中肯建言的不少,颇有针砭时事,可改善朝中吏治清廉与效率的巧思。

    更有司农寺新提任的吴正卿(当年负责培育棉花的农学专家吴少卿),写了许多具体的农事改措,上表朝廷可借由各州府,传给当地的农官。

    作为专管教育工作的国子监祭酒,则提出在各地州学、府学里,特设一门农科。

    姜沃在旁听着,正好想到一事,便向皇帝建言道:“陛下,太医署会向天下三百六十州各地派出一名医博士,数名助士——司农寺是否也能同此例,日后向天下各州派出农博士?”

    “此议甚佳。”国子监祭酒和司农寺吴少卿,差点忘了还在御前,当场就讨论起此事,分起了谁来办学谁来授课的公务。

    还是被想要发言的户部任尚书打断,才意犹未尽停下。

    ……

    凡此种种,各署衙皆有建言。

    旁边负责记录的两名中书舍人,笔就没停过,哪怕立政殿很凉爽,他们也因奋笔疾书写出了一头汗。

    众人拾柴火焰高,无外如此。

    然,除了体会到‘集思广益’外,姜沃更深的体会,其实还是世家门阀的根深蒂固。

    姜沃从来不轻视古人的智慧。

    因而她从不信这么多朝臣里,没有看透‘世家门阀吞并大量土地’‘多有隐户不纳赋税’的危害。

    但并没有朝臣真切的剑指这一点。

    毕竟他们绝大多数人,不是出自世家,便是不肯得罪世家(起码此时不肯明着得罪世家)。

    总的来说便是,这些朝臣策论中,好的建言颇多,该着手去推进的也有不少,但‘真正触及皇帝炎热灵魂’的并没有。

    唯一算是比较入皇帝心意的,便是他去岁才新升的同中书省门下三品杜正伦,提出了些有利于朝廷‘堪实户籍’的举措。

    比如不能任由各县、里自统户籍报上州府,而是改由州府下派官员去督查登造户籍,甚至朝廷也要每几年从京中派出朝臣,去各州审核户籍。

    杜正伦还特意提出,要令下派朝臣避开各自的祖籍,以免私情。

    姜沃听着,这便颇有些‘人口普查’的意思了。

    也算是能抑制些‘隐户’之患。

    皇帝也即刻给予了杜正伦正面回应,将其正式提为中书令。

    **

    很快,八月里,被王老尚书安排至‘吏部考功属’,正式接触到大唐科举的姜沃,再次深深体会到世家于朝堂之根深。

    且说大唐的科举制颇复杂,笼统来说分为三种考试科目:进士科(考时务策论)、明经科(儒学典籍)、已经不一定每年都举办的制科(考例如法律、算学等特殊科目)。[2]

    当然,世家感兴趣的,只有‘国家取士入朝’的明经、进士两科。

    是看不上制科的。

    其中,又以‘进士科’更难考中,前程更远大,更为士族所青睐。

    毕竟有俗话道:“三十老明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