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错换人生: 100-120

您现在阅读的是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七零错换人生》 100-120(第44/82页)

而坐。

    一开始青工们还不好意思,放不开,可见她这么大的领导都席地而坐,神情自若,大家伙也就不扭捏了。

    反倒是安然等一批事先没有得到任何消息的“干部”,被晾在大礼堂一排排整齐的凳子上……谁不想去前面坐呢?又宽阔,离话筒也近啊!

    不过,安然也只是想想而已,她今天穿裙子,没办法享受那种自由。

    眼看着位子差不多坐满了,高美兰把带着电线的话筒拿过去,轻轻拍了两下,“人齐了咱们就开始了,今儿把工业系统的干部们,和咱们的青工们召集在一起,是想进行一场关于工业之路的讨论。”

    高美兰也不讲啥废话,长话短说后,就开始说起最近国家出台的关于工业改革的政策,最近全国各地都兴起办小工厂之风,但大多数还是社办工厂、队办厂、校办厂,像银花她们的食品厂其实就是挂名在阳二钢底下的企业,属于大家都知道,都睁只眼闭只眼的存在。而上头已经开了很长时间的会,打算把这种办小工厂的风气继续发扬光大,鼓励更多的私营性质的企业诞生,允许多种性质的企业百家争鸣。

    所以,现在工业改革的两个方向,一个是现代化,一个就是百家争鸣。

    年轻人们一开始有点怯场,后来发现这个跟他们席地而坐的领导很好说话,就像家里严厉的奶奶一样,虽然不苟言笑,但眼神里是满满的鼓励,她用眼神告诉他们:她想听听大家的声音。

    于是,有了李华这胆大的接过话茬,甚至高美兰把话筒递过去,他还大胆地接住,就着她的话说起自己的看法,有一有二就有三,没一会儿,年轻人们叽叽喳喳,说得越来越兴奋,越来越快,递话筒都压根就来不及,有的站起来就慷慨激昂地发表自己看法了。

    年轻人有了谈论政治的兴趣和胆量,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

    安然虽然压根插不上嘴,她准备好的发言根本发不出去,但她是快乐的,欣慰的,她感觉看见一道越来越亮的光从这些年轻人身上发出,她等不及了,不能一个人听,她趁着中场休息的时候跑出去把卫东叫来。

    “卫东你也上去,讲台上去听听,不要怕,想到啥就说啥。”

    张卫东能不怵吗?这些青工不怵那是不知道那个席地而坐的老太太是谁,可他知道啊。

    安然直接把他推上去,“你好好听,回去咱们商量着来。”

    上半场是关于工业改革的看法,安然听到了跟报纸上完全不一样的声音,很受启发。下一场就是关于如何改革,从哪儿改起的,有的说从制度改起,有的说从文化文艺开始,有的说从分配改起……而张卫东提出,从人开始。

    他这一句可谓石破天惊,前面大家各抒己见那也是宏观角度的分析,他这个从“人”开始,可真够微观的。

    说好听叫微观,其实有几个老干部就觉着是孩子话,那么多人,从谁开始?怎么改?人他还有生理、心理,还有老中青,还分男女……

    张卫东冒出这么一句,其实是跟着安然做准备工作时候听来的,他当时也颇有醍醐灌顶之势,现在被无数声音反问,下意识就看向安然。

    高美兰看过来,见是小安,就笑了。

    这是一场盛会,关于工业改革,关于知识和进步,关于祖国未来的大讨论,每一个人都将在这个公平开放的平台上畅所欲言,每一个努力的人,都将大放异彩。

    上天从来不会辜负一个努力的人。

    安然起身,整理一下着装,高声道:“咱们从人改起,从所有人,尤其是工人开始改起。”

    她这个思路其实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起因是宋致远“失踪”前两天,市一纺有个老工人,四十几岁,要说老也不是很老,耳聪目明的,但跟新招的年轻工人也不一样,因为他是大革命期间造反派提上来的亲戚,干了好多年后勤了。

    以前只是个普通的农民,但因为远房亲戚造反派当上了厂长,也跟着鸡犬升天,来市一纺搞后勤,混口饭吃。

    此人往死里为人也算低调老实,工作也算认真负责,踏踏实实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后来拨乱Ⅰ反Ⅰ正,清算那批人的时候,他因为表现良好,从来不惹是生非,思想觉悟也很高而被留下来,还被调到了生产车间。

    可是他的问题是,不识字,一点文化基础也没有,在车间用错了液体,明明写着字的他看不懂,把酸当成了碱来用,结果酿成生产事故,厂里损失不说,他自个儿也瞎了一只眼睛。

    这事怪谁?

    怪当初把他调到生产车间的领导?还是怪当天本该跟他搭班的同事请假?

    不,安然觉着这就是那个工人自己的问题,不识字,没文化。

    “同样的例子不仅我知道的这家单位,其它单位也有,里头老工人多的是不识字的,还有被耽误了的一代,只是上过初中就进厂参加工作的,他们的文化知识远远不够用。”安然把具体单位和事迹给隐了,毕竟是自己系统内的事,这样的大会揭丑这不是给市一纺的领导难看嘛。

    “我是老三届,我没上过大学直接参加工作,我现在就深深地体会到文化知识不够的痛苦。”安然拿出自己随身带的笔记本,随便翻了翻给大家看,“这是我为了学懂一个小章节三页大学专业课本记的笔记,别人学一个礼拜的知识,我需要学一个月。”

    大家都被她的故事吸引了,任何时候,听故事都是乐趣。

    “我吃亏就吃在文化不够上,可我至少不用下生产一线,顶多就是被懂行的人笑两句,但其他工人呢?一个不好就有生命危险!”

    安然顿了顿,“所以,我建议全市所有工人学文化,用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让知识文化转化为看得见的效率,更好的产品质量,更高的经济效益!”

    会堂内响起掌声,被耽误的十年,不仅耽误了一代年轻人,还耽误了一个时代,想要迎头赶上别的民族,就要让自己更强大,更有竞争力,而什么政策扶持什么资金倾斜都不是最重要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内因才是根本原因。

    “那要怎样学文化呢?”有青工问。

    毕竟,自从恢复高考后大家都知道上大学的重要性,都想要狠狠地出人头地,可是每年大学招生名额就那么几个,而报名参加高考的却那么多,一百个里头也只录取六七个的概率啊。狼多肉少怎么抢?

    更何况要复习就要时间,青工们多的是已婚已育的,上哪儿挤时间来复习?自己闭门造车有多少效率?社会上倒是有专门针对社会考生的补习班,可那得交钱,得成天成天的花时间。

    这两个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有几个是家里有钱有闲能让他们脱产复习的?

    安然继续拿着话筒,朗声道:“谁说要考大学?学习文化知识并不是一定要脱产,要去大学里。”

    众人一愣,就是坐后面那些四个兜的,也来了兴趣:“不脱产,不上大学怎么学习?”

    安然看向高美兰,看见她鼓励的眼神,这才说到重点——夜大。

    说起夜大,在座的都有所耳闻,这是最近一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或者说学习模式更贴切。主要是通过考试招生的形式,统一采取周末、夜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