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大米文学www.damiwx.com提供的《雍正长女被读心人人吃瓜[清穿]》 130-140(第5/12页)
但惠妃心中仍无比怜爱儿子,不舍得说一句重话。
之后见良嫔所生之八皇子,生得伶俐,将其抚养在膝下。
胤禩长大后,性格细腻圆滑,确实很能填补大阿哥的缺点,再加上皇帝也喜爱他,惠妃对这一位养子向来都是满意的。
皇子们的福晋历来都是由康熙亲自选定,惠妃和良嫔,一个养母一个生母,说到底也没有任何决定权。
不过是帮着掌个眼的功夫,但惠妃却是十分上心的。
现下看来,郭络罗氏无论身世、样貌、性情,在这一批秀女之中,都是没得挑的。
难不成最后竟不是她?皇帝另外选了一个,又不满意,最终八阿哥求着把嫡妻休了?
这么一想,倒也是通的……
良嫔只看了一眼,便知道,惠妃已经把事情想到哪一步了。
但以良嫔对儿子的了解,就算胤禩真的不喜欢皇帝赐下的福晋。
就这么一会儿的功夫,光是夫妻可以自己“调整”好的办法,良嫔能想到的就不止十个。
胤禩能想到的只会更多,怎么可能闹到让皇帝出面,让众人耻笑的地步?
如果心声不假,那只能代表到那个时候……胤禩他也已经无能为力。
良嫔越想,心底越是一片寒冷,不会吧……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会走到那样的地步?
福瑞小公主心声一出,漱芳斋里一时只剩下戏班子在台上热闹的声音。
“皇太后驾到!”
皇太后在宜妃和五公主的搀扶下,雍容华贵,款款而来。
宴会在这时恢复了常态,众人起身行礼,落座,互相举杯、交谈。
仿佛方才那一瞬间的凝滞,只是假象。
但之后原本最是宴席上鲜妍活泼的少女们,默契安静了下来。
胆小一点的,连同人交换眼神的勇气都消失了。
心思活络些的,已经开始在心中思考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储秀宫的嬷嬷给她们填上一些“中庸”的评价。
最好能直接退出这一次“八福晋”的竞选。
皇家儿媳的名头确实很是不错,八阿哥也确实俊秀令人很是心动。
但若真成了皇帝盖章的弃妇……那在这四九城里,下半辈子就真的没有任何指望了。
她们青春靓丽的年纪,谁愿意去冒这个险?
……
宴席还未散去,这一股小小的劲风,就吹到了乾清宫。
康熙午后醒来,一打探消息,手中漱口的清茶,一下就放下:“什么?被休?”
暗卫低着头不语。
皇帝一摆手,暗卫退下了。
“你有没有觉着,这福瑞在朝堂之上睡着比睁眼的时候还多……”
“反而是到了后宫,话还多些!”
梁九功也不敢直接说他也曾听到过,只当是在议论小公主说出口的“话”,想了想道:“小公主孩子心性,朝堂肃穆,倒了后宫同姐妹们在一处,灵动些,也是自然。”
皇帝换了一只脚压着,想起身去漱芳斋看看,又放下了腿,想传四皇子过来,又将手压在了镇纸上。
转而又拿起了八阿哥先前的奏报……
梁九功瞧着,心中却有几分不解。
福瑞小公主今日这一句关于八福晋的心声……比起先前二废太子的那一次,不过是后宅细碎,怎么反而叫皇帝不安了起来?
四阿哥今日人在丰隆山庄,听到消息的时候,再赶回来,宴会早就悄悄散了。
只是暗中的人心浮动,一时让人看不太清。
皇帝在乾清宫写着折子。
胤禛回家后在书房里,隐在了阴影之中。
先前,每次都听见女儿关于“八贤王”那阴阳怪气的内容,胤禛是认真在八阿哥身上下了一段时间的功夫。
否则不会轻易能让胤禩上次“答应”,去解了恭亲王府的算计。
可……照女儿心声的说法,八福晋就是被他休的?
胤禩已经做不成皇帝了,自己依旧在针对这位好看弟弟……
为什么?有这个必要吗?
以自己的性子,九阿哥打小就得罪了他,但兄弟情深,亦是真。
除非,到了那时候,已经顾不得是兄弟了……
胤禩,你做了什么?
挡在了大清国运的面前?
***
乾西五所。
胤禩知道消息的时间,并不晚,但他什么都没有做。
只是继续完成着师傅们布置的任务,一笔一划,写了一张又一张……
延禧宫,没有动静。
大阿哥过来看了他一眼,见他如常模样,便大笑,留下一句“大丈夫何患无妻”,又走了。
胤禩原本就在沸腾得无处宣泄的心底,没忍住骂了一声。
他们的大哥确实不愁无妻,府邸里正妻、妾室一个不少,为了同太子搏一个嫡长孙,不惜还在宫外又设了两座私人小院。
甚至还带着他去见过“嫂子”,当时叫他很是一番恶心。
现在福瑞公主的心声再现,他发愁的难道只是一位嫡妻的人选而已?
大阿哥怎么就不想想,八皇子的福晋被继任皇帝嫌弃到被休,很可能就代表着,哪怕太子真的被二废,也轮不到皇长子来做这一位皇帝。
不然,皇长子为帝,实在没道理嫌弃他这位“有功皇弟”的嫡妻。
无能者才不会叫人忌惮。
若一位皇家儿媳能入得皇帝的眼,叫汗阿玛骂了她,又叫继任皇帝介意到下旨休妻,只能说明,他原定的正妻——很是能干。
正因精明强干,对他有所助益,才会被看见,也才会被伤害。
八阿哥的眼神逐渐清明。
未来的八福晋会是助益,那他……还换吗?
这时,宫女传了一封信,竟是郭络罗氏亲手所写。
胤禩看着信封上字迹娟秀的印迹:八皇子亲启。
像是面对着一条蛇,又似乎是一颗散发清香的苹果,最终,胤禩拿起信封,拆开了它……
***
不日,朝堂之上。
八皇子在四川当地选定,孕育种植出的三大高产作物,终于运抵京城。
一共十大筐的良种,其中以土豆最多有五筐,剩下的两筐是玉米,三筐是地瓜。
胤禩一声令下,宫人将其悉数运上大殿。
皇帝和众臣一同检阅。
康熙的表情有几分复杂。
梁九功选上几颗良种让皇帝细看。
康熙终是夸赞了一声:“事情办得不错。”
他拿出袖中的折子,下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大米文学 damiwx.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